APP下载

别让数学操作走过场

2019-05-31殷明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实效性课堂教学

殷明芳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数学操作在公开课教学中备受教师青睐。与此同时,一些操作则趋于形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浅。要想真正让数学操作在课堂上出彩,就要提高操作的实效性,让数学操作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关键词】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 实效性

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数学操作也是课标极力推崇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小组合作、操作活动成了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却出现不少无效的操作现象,导致操作走过场、流于形式。如何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和听评课活动,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了解学情,把握操作的时机

吴正宪老师曾说过:学生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学生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动手操作中不断积累感性材料,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们的思维发展。但并不是每节数学课都要让学生操作,也不能拘泥于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需不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进行。

【教学片段】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出示1/2+1/4)师: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吗?

生:不能。

师:你能想办法算出结果吗?

生: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

师:拿出长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得出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

【分析与思考】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算出1/2+1/4的结果。教师在这里安排操作,笔者觉得不是很妥。教材中出现用纸折一折、涂色看一看,并不是一定要让我们教师在此安排动手操作。若教师一定要操作,可以让学生算出结果后,动手操作,直观验证计算结果。

  二、细化过程,确定操作的方法

教学活动是一种系统行为,学生总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常常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操作就是玩,教师应该细化操作过程,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操作。

【教学片段】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整理与练习”

第一次教学(回顾完本单元的知识后)

师:这些知识有联系吗?想对它们进行整理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袋中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知识卡片,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合理地摆一摆,形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图。

生动手操作。

……

第二次教学(回顾完本单元的知识后)

师:看,黑板上的知识卡片,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乱。

师:怎么来整理呢?

生: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整理。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袋中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知识卡片进行整理。要想整理得更有条理,请同学仔细读读操作要求。

想一想:我们先学习了什么知识?这个知识的含义是什么?

理一理:这个知识是在哪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摆一摆: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合理地摆一摆。

生动手操作。

……

【分析与思考】第一次教学,学生操作时无从下手,只是将知识卡片摆整齐而已,如图1。第二次教学,就进行了改进,细化了操作过程,将具体的操作要求方法给学生加以了明确,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条理的整理,清晰地呈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两次教学,不难发现:目的相同,都是要求学生将知识进行整理,但效果却截然不同,关键在于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将操作过程进行了细化。

  三、围绕问题,明确操作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数学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務。但是在数学操作方式上,一些教师教学时缺乏必要的问题引领,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操作目的,导致学生的操作杂乱无章,浪费精力,浪费时间。

【教学片段】“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退位减)”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

师:小星有50枚邮票,小梅有26枚邮票,小星比小梅多多少枚邮票?怎样列式?

生:50-26。

师:结果是多少呢?拿出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知道50-26等于多少吗?

生:50-26=24。

第二位教师的教学:

师:小星有50枚邮票,小梅有26枚邮票,小星比小梅多多少枚邮票?怎样列式?

生:50-26。

师:你会列竖式吗?(学生列竖式)

师:从哪一位算起呢?

生:从个位算起。

师:个位上0减6不够减怎么办?借助小棒摆一摆,想一想。

(学生操作)

师:你能借助小棒说说个位上0减6不够减,是怎么做的?

生:把1捆拆开,拿走6根,再从剩下的4捆中拿走2捆,还剩24根。

师:为什么要拆开1捆?

生:因为要减去6,个位没有,拆开1捆就变成10根了,就可以从里面拿走6根了。

师:说得真好。也就是个位不够减,可以把1个十变成10个一。

【分析与思考】在第一位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仅仅把动手操作作为学生求出结果的手段,而没有抓住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十位“退一作十”。在第二位教师的教学片段中,当学生出现问题“个位0减6不够减”,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1捆小棒拆开就变成10根,从而理解十位“退一作十”。這样的操作化解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只有围绕问题的操作才是真正的操作。

  四、发展思维,表述操作的结果

数学操作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不加以分析、概括,那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将表象进行整理、加工、归纳,说出自己操作的过程和方法、结论与启示,在复述思维过程和动手过程中内化知识,让操作起到真正的效果。

【教学片段】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现在你能一眼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在方格纸上一眼就能看出,而平行四边形同样放在方格图里,却不能一眼看出它的面积呢?

生:因为这里有些格不是整格,不好数。

师:怎么办?拿出操作纸,想一想怎样把不是整格的部分变成整格的,再涂一涂、画一画,想办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汇报:

生1:(图3)我是将平行四边形中左边不是整格的部分向右平移,正好凑成整格,数一数,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生2:(图4)我是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右边,变成一个长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

生3:(图5)我是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一个梯形平移到右边,变成一个长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师:比较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第二种或第三种。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用长乘宽就能算出面积,不要数格子。

【分析与思考】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结合刚才的操作,说出自己操作的方法,并将自己为什么这样操作的思考过程说了出来:通过剪、移、拼将不会求面积计算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会求面积的长方形,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积累了经验。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真心实意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操作方案,把握操作时机,真正让数学操作在课堂中出彩!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实效性课堂教学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