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胡子与他的七个妻子》的叙事学角度分析

2019-05-13冯子凡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叙述者

冯子凡

摘要:《蓝胡子与他的七个妻子》是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阿纳托尔·法朗士的短篇小说。蓝胡子是法国一个古老故事中的人物,他外出旅行时,将古堡所有的钥匙都交给了新婚妻子,但必须她进入其中一个房间。出于好奇,他妻子还是打开了密室的房门,发现里面有被蓝胡子杀死的六个前妻的遗骸。法朗士据此写了这篇小说。本文将从叙述交流层次、叙述者及其干预和叙述聚焦这几个角度来分析这篇小说的文本特色。

关键词:阿纳托尔·法朗士;叙述交流层次;叙述者;叙述聚焦

一、叙述交流层次

曼弗雷德·雅恩从叙事文本的交流过程出发,认为叙事文本的交流至少涉及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交流都关系到其自身的信息发送与信息接受者的结构。这三个层次分别是:

作者……读者

叙述者……受述者

人物……人物

其中第一个层次为非虚构交流层,作者与读者处于这一层次。对于任何一部叙事虚构作品来说,其真实作者以及阅读这部作品的读者构成了这一层次。由于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不存在文本范围之内的交流,因而,这一层次被称为“超文本层”。第二个层次为虚构调整层或“叙事话语层”,在这一层次上,虚构的叙述者向指明或未指明的受述者讲述故事,在《蓝胡子与他的七个妻子》中,叙述者便是“我”,而受述者即虚构出来的接受故事的人。第三个层次则为行动层,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一层次上进行交流。这一层次之所以被称为“行动层”,是由于讲述行动本身在范畴上并不与其他行动相异。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简单地在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之间进行区分。第二与第三这两个层次合称为内文本层,因为这些交流均发生在文本这一层次范围之内。在《蓝胡子》中,行动层包含的是蓝胡子、他的七个妻子及其他人物。

二、叙述者

叙述者只存在于作品中,每一个叙述者都是为某部作品的诞生而服务的,并且“纸上的生命”让人们更加准确的认识到那些真实作者是与我们一样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具有生理特征和社会交流功能的,与之有明显区别的叙述者则是人们虚构出来的生命,它们只能以文本为依托而存在,所以在叙事学的研究过程里人们将真实作者排除研究范围,而将叙述者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叙述者在作品完成后其特性具有稳定性,叙述者讲述的故事,表达的感情,发出的议论都已经被作品文字牢牢固定住,不会像生活中的真实作者那样具有重新领悟生命的能力和思想的主观性流变。叙述者不同于真实作者,其实也不同于作品中的人物,同真实作者有差别一样,叙述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也具有重大的差别。叙述者和人物均是虚构的,他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等同关系,所以注意要将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加以区分,以免混淆。

为了能够更加系统和准确的对叙述者进行研究,许多学者都将叙述者加以分类,最简单的分类是将叙述者分为第一人称类型,第二人称类型,第三人称类型,其中出现的比较少的是第二人称类型,剩下的两种比较普遍。《蓝胡子》就属于第三人称叙事,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故事,分析故事,他的视野是非常广阔的。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洁明了,而且使用范围也相对很大,但它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就是我们将叙述者按人称分类好了,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也得不到与之相关有重大意义的结果,所以人称分类法对研究叙述者提供不了太多帮助。

随着叙事学的发展和深入,对叙事者有了许多相对较好的分类方法,对叙述者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异叙述者就是指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没有过多的牵扯,相当于站在观众席的位置上将故事慢慢道来。同叙述者显然就和异叙述者不同了,它和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有相当紧密地联系,或者说叙述者成为了故事中的角色并直接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和诠释。《蓝胡子》属于异叙述者的类型,“我”并没有参与整个故事情节,并未与故事里的人物进行交流。

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文本中的叙述层次”可分为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一部纷繁复杂的小说必然不止有一个故事,其整体故事的框架中经常会囊括其它故事。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同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一样是相互对应的,只不过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的使用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小,只有一个较为复杂的故事才会出现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而一个简单无层次的故事并无内外叙述者之分。对内外叙述者的具体定义是:“外叙述者是第一层次故事的讲述者。他在作品中可以据支配地位,也可以仅起框架作用。”而与之对应的“内叙述者指故事内讲故事的人,换句话说,故事中的人物变成了叙述者。”《蓝胡子》一文中只有单一的一个叙事层,所以说,这里的叙述者必然是内叙述者了。

三、叙述者的干预

叙述者干预一般通过叙述者对人物、时间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法来进行。这种干预超越了对文本中的行为者和环境的界定以及对事件的描述。

在《蓝胡子》中,叙述者的干预是频繁而程度很大的。“有了这些文件,我便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蓝胡子是一个善良而不幸的人,是卑鄙的诬蔑在他死后玷污了他清白的名誉。”在这里,叙述者通过斩钉截铁的语气来给受述者一种他的话十分可信的印象。“不幸的是吉博美克斯专门研究如何欺骗丈夫,却没有防备自己的情人,我是说她没有对他们隐瞒她和一些人欺骗另一些人的真相。”等等都是叙述者对于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主观判断和分析,是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的,受述者需要提高警惕性,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些干预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四、叙述聚焦

学者胡亚敏根据热奈特的理论将视角分成了三大类: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非聚焦型视角是三种视角类型中范围最广的一种,胡亚敏将它称之为“上帝之眼”。第一,此视角不仅可以看到作品中所有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还可深入地探索任何一个人物的精神世界。第二,非聚焦型视角能够跨越时间的横轴来展现史诗级的故事。内聚焦型视角相比与非聚焦型视角来看,第一,它具有严格的视角范围限制,它只能通过文本中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的视角来观察故事的发展。第二,由于视角的固定,所以文本中只能呈现相应人物的心理活动,不可窥探他人的内心。他人行为和语言背后的意义相应人物只能进行单方面的猜测,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示相应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思想变化。第三,仍是由于视角的固定,文本中的内容会留有给人思考的空白,读者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对这些未填补的空白展开想象。外聚焦型视角,它与非聚焦型视角相比可以说是呈现了完全相反的特点,其视角范围是三种视角类型中最窄的。外聚焦型视角不能窥探任何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精神世界,它只能忠实的将人物语言和动作记录下来,展现的画面类似于观众看到的话剧。

内聚焦型视角又被分成固定内聚焦型、不定内聚焦型和多重内聚焦型,从名称上来看很明显这种划分是根据聚焦的稳定程度而来的。固定内聚焦型,顾名思义就是指故事的呈现来自固定的作品人物视角。

不定内聚焦型,就是人物的视角不再固定,可以从一个人物转移到另一个人物或其他几个人物视角上,当然其中也包括动物的视角,但这些人物的视角或动物的视角必须是用来呈现出不同的事件,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定范围内须将视角限定在單一人物的身上。

如果人物视角的转移只是为了来呈现相同的事件,目的是以不同视角作为侧面来构造一个多维立体的事件,这就不再是不定内聚焦而是多重内聚焦了。

“蒙特拉古先生一个月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爱他的妻子,把她看成纯洁的天使,实际上她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蓝胡子》是属于零聚焦叙事,即非聚焦叙事,叙述者不仅可以统观全局地描述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而且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

另外,“我们尽可能谨慎地把所有事实全部讲出来。”“我们刚才关于蓝胡子的看法又使这种假设不大可能成立,再说这也是一个不便乱加评论的问题。”这边出现了雅恩提出的“集体式聚焦者”,所谓“我们——叙述”。在他看来,“我们——叙事”指的是“同故事叙述的一种形式,其中叙述者的经验自我属于一组集体的内聚焦者”。

参考文献:

[1]吴岳添编选.法朗士精选集[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2]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叙述者
《呐喊》《彷徨》中叙述者类型分析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论鲁迅名作《祝福》中的叙述者特色
艰难的去蔽——鲁迅《风波》的叙述者及其美学风格初探
《双城记》中全知叙述者的叙述声音研究
作为框架的叙述者和受述者——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叙述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