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

2019-05-13董隽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隽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束之高阁的,它们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也必然需要在群众生活实践中传承。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树立文化自信,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人以传统文化为荣,自觉接受、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在新时期,如何让更大范围内的群众文化建设自觉成为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尝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相互关系出发,探讨如何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传承发展

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就特别注重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群众意识、传承能力、传承创新等都还没有形成厚重的土壤,群众文化普遍存在着参与面不广、内容形式单一、与时俱进不足等特点。如果想发动群众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把群众文化的发展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视野中来,不仅是群众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群众基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群众文化这个“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实践中的支持。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艺术以鲜明的民族特点面向世界,深深根植于华夏沃土。以二十四节气为例,这是民众在经过长期生活观察和体验总结出来的,用以指导民众日常生活,也正是有了民众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熟悉认知和广泛应用,才使得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在民众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民众内心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活”在了广大群众的生命中。再比如传统节假日、庙会、婚丧嫁娶等,与几乎与每一个家庭都有关系,而且是群众日常生活都能接触到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如同民众日常实践生长出来的果实,果实的茂盛离不开土壤的滋润,而土壤的肥沃会更加促进果实的繁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群众文化建设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新高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存在着差强人意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和灭绝。这其中包括了社会结构转型、就业方式转变、产业加剧分化等原因,特别是青少年多接触甚至沉迷于电子产品,对于非物质文化遺产不重视、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有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能开阔其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众实践的结晶,在特定时期内具有引领群众生活的作用,得到民众的热情拥护。也正是有了民众的这份热情,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就必然得到群众的支持,群众的这种自觉传承就构成了一种积极的民众文化,民众文化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促进民众文化的繁荣。比如春节,在经历世世代代的传承后依然是民众认知中的最重要的节日,也正是有了这个节日,让民众内心对父母亲情、对故乡的眷恋情、对未来的寄托等进行固化,促进民众文化的保持和发扬。

二、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民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束之高阁脱离群众。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不高,甚至让群众“闻所未闻”,属于民众认知的“偏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接触与群众“不亲密”。比如,京剧的传承,对于老一辈的民众来说还尚可接受,但对于青少年来说,不感兴趣、不愿接触成为较为普遍的心理,或者有的民众认为京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对京剧敬而远之,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都极为不利。此外,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传统文化的认知范围仅限于少于民族本身,对于该民族文化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和保护,以至于部分民族文化、习俗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式没有贴合群众。目前,有的地方的传统文化发掘、保护工作做得不错,但对于其宣传、扩大民众认知仍存在较为局限的行为和思想。比如,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传统文化时将文化“藏”于博物馆、放在电子设备里,不让它们出来“晒晒太阳”,民众不能日常接触,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传统文化与群众生活的脱离,导致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传承人才的培养方面不明显。社会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较少,大部分资源放在娱乐、社会新闻上,没有制作出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文化节目,舆论引导作用不足。学校教育方面,设计传统文化的部分较少,从小对学生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引导教育不足,使得学生没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良好兴趣,从而缺乏良好的传承基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缺乏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本就不是政府、专家就能完成的,需要广大群众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增加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和群众基础。当前,部分地方存在着对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制定脱离群众,“关上门研究对策”的习惯使得传承机制不符合群众需求,同时也不受到民众的欢迎,以至于出现了“上有政策下不知”或“上有政策下不行”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在制度制定时没有能结合民众的智慧来进行完善和宣传。一方面群众不能理解这些制度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另外一方面因不符合其需求而不容易执行,导致制度“最后落在文件上”,没能起到调动广大民众积极性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不良的影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民众文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要提高意识,保护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做好传承和创新工作。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群众文化建设,首先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扩展和完善群众文化的建设范围和基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丰富和悠久的文化资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诸多原因,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比如春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不因时间而消逝,原因就在于广大群众的传承和发展。为此,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比如充分挖掘被忽视的或是不被重视的传统文化资源,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奠定制度保障。其次,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走向”群众,换发群众文化的活力。比如,热播节目《国家宝藏》,通过历史诉说的方式将“高高在上”的历史文化传统传递给民众,引起了广泛的热潮。我们可以举办专题活动,比如专题节目、公共展示、专题讲座、体验活动等,技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又能通过群众普及性较强的多样性活动,使得更多的人欣赏、参与其中,让优秀的传统根植于民众之中以更好地继承、发扬下去。

(二)要搭建平台,加上民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传承和发展的基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群众文化建设,需要搭建文化传承的平台,完善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修建传统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景点、“互联网+”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群众文化传承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利于民众体验的方式方法。比如要想体验古代的礼仪文化,可以在一个古城区内对古人的日常工作、生活进行体验,还原古代人的真实场景,民众可以欣赏杂耍、舞狮、蹴鞠等表演,还可以看到糖人、剪纸、泥人等传统工艺,还可以看到大型祭祀、科举、婚嫁等礼仪内容,让民众亲身体验到中国古代优秀的民俗文化,在无形之中融入自身生活。此外,还可以搭建起集合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平台,以视频、图片、影像资料等方式向民众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民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游览”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与民众“零距离接触”。

(三)要立足实际,贴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做好融合和创新。文化传承和发展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充分利用和发挥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人民群众不仅需要多种类型的文化,但对于本地土生土长的文化更感兴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围绕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将文化生活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展示,开展各项有益于民众身心健康的娱乐文化活动,并发动民众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文化传承、发展的讨论中。比如,在推广本地文化遗产时,相关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面向广大群众开展“文化发展我建言”活动,征集民众对文化发展的意见、建议,其实这本身就是对文化发展的一种宣传方式。根据群众的意见建议,有选择地吸纳和引进一系列文明健康的文化节目,将国家对文化的方针政策与群众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与群众文化发展相辅相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融入群众文化发展之中,并引领群众文化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丰富性的特点,在对外交往中要树立文化自信,群众文化的繁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水涨船高,提升整体文化發展和传承的浓厚氛围。唯有如此,才能“活态传承”成为现实,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进行适度创新,并加强对群众的普及,逐渐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让两者进行充分融合。

参考文献:

[1]蔡吉秋.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大众文艺,2017(18).

[2]张燕.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以“两当号子”为例[J].北方音乐,2017(37):26.

[3]黄翠萍.浅谈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J].卷宗,2017(20).

[4]刘莹莹.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J].艺术科技,2017(9).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