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育+培育+孵化”的高校双创载体建设的模式

2019-05-13吴军政

青年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吴军政

摘 要:现如今,我国高校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高达百万,应届生的就业压力巨大,与社会岗位需求矛盾。但近年来,在学校、企业、社会以及国家等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不断优化,逐渐形成“教育+培育+孵化”有机融合的高校双创模式,为企业与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实践创新性人才。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教育+培育+孵化”视野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完善与优化双创教育的模式与内容,“教育+培育+孵化”便是众多模式中成效较为突出的模式之一。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认为“教育+培育+孵化”模式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1+N”模式的顺延。它的特点在于在众创空间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载体功能,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吸引区域行业企业,面向地方行业产业,打造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和项目孵化的功能。其中,黄淮学院以及郑州科技学院的创新创业园均囊括了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与综合服务的一体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并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一、人才培养目标

为更好地让高校学生在新时代立足,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必须怀揣新工科、科教协同等新兴理念,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方案的改革,对高校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育,使学生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坚持入驻项目以研发为主,强调行业龙头与科技品质坚持专业相关,强调专业、行业、产业、企业四位一体坚持规模相当,足够工位,以利学生更多的参与坚持设备自筹,自给自足,以更多增加教育资源坚持以院系为责任主体,组建师生团队深度嵌入坚持弹性空间,以创业园为阵地,园内园外结合,进而达到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新时代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二、基于“教育+培育+孵化”模式下高校双创载体建设的探索

高校的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囊括了学生、高校、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它们均属于高校创新创业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若要构建一个“教育+培育+孵化”一体化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必须从学生、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入手,收集校外、校内的资源,搭建一个多层次、全面的高校双创载体。

(一)发挥高校力量,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为全方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能力,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怀揣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理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意义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施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并使学生同时具备合理知识结构、良好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1]。

近年来,在“因才、因需施教,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进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实践以及探索工作,不断追求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到的统一,同时关注创新創业的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二)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双创载体内涵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之前,各高校应当充分了解自身专业的特点,在学校内部以创新创业者所在专业为出发点,联合各院系的资源,进行学科共建,实现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协同创新创业者的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学校外部,可以组建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寻求合适的外部教育资源,在探索中建立起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协同育人体系。

其中,在建立合作协同育人体系时,需要严格遵循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将社会需求作为方向标,在进行实际项目的背景下,构建起工程技术的主线,探究合作协同培养的方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其中,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共同探索的结果构建一个以具体项目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到实际的项目当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2]。

(三)注重载体间理论与实践的转换

一套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建立在课程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并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作为培养方案中的重点,再辅以科研训练、学生社团以及学科竞赛等方式完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使专业人才的培养多维化。在日常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督促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等地点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技能培训等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起来,并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3]。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各专业所学到专业课程之间联系紧密,若仅对某一课程进行改变,不利于学生掌握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因此,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需要考虑各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横向关联。适时选择一个综合实践案例,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而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在学生社团中,可指派经验丰富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兴趣,并且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挖掘企业资源,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过程当中。此外,还可以邀请当地企业前来学校开展相关讲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经济特色以及当地市场,为学生们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奠定基础。

(四)科研、教学并重,保持双创载体先进性

若要同时做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素养,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与教学联系起来,及时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能够及时地接收到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而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与研究水平。为了达到可以与教学融合的目的,需要及时地让科研成果与前沿知识体现在教学大纲、大创、毕设中。在学生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面临问题时积极思考,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解释实践中遇到的困扰,继而提高学生实践、交流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4-5]。

三、结束语

在多年的办学工作中,学校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育人模式,给予学生专业的教育以及定向的培训,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让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孵化”。总之,高校的双创载体是多层次、立体化的一个整体,在未来,高校的双创载体模式应当不断改革与优化,更好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育,助力双创项目的孵化。

参考文献:

[1]李虹.众创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1):90-92.

[2]韦联桂.高校共青团精准“双创”服务供给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广西部分高校的调研[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1):7-9.

[3]王洪立,耿献文,邵洪强.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45(01):47-49.

[4]李志瑾.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众创空间”的建设路径探析——以西安文理学院“双创空间”建设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6):73-76.

[5]孙延. 以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建设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的“双创”精神与素质——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 2017,45(13):190-191.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