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探讨

2019-05-06王李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良肢屈曲偏瘫

王李丽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 458030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堵塞、破裂导致大脑血流受阻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神经功能受到损伤,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尤以偏瘫最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显著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益关注,临床研究证实,良肢位摆放能够有效地稳固偏瘫患者的关节,预防病理性运动模式的产生[1]。本文采用早期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来我院就诊的5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其中男28例,女30例;年龄63~80岁,平均年龄(71.26±7.11)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3例,脑出血15例;Brunnstrom分级:Ⅰ级6例,Ⅱ级8例,Ⅲ级15例,Ⅳ级16例,Ⅴ级13例。观察组59例,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64~82岁,平均年龄(71.39±7.15)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1例,脑出血18例;Brunnstrom分级:Ⅰ级5例,Ⅱ级9例,Ⅲ级16例,Ⅳ级15例,Ⅴ级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经脑血管造影、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3)Brunnstrom分级Ⅰ~Ⅴ级;(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恶性肿瘤患者;(2)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3)中途退出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进行干预,于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停止48h后开始进行,包括关节活动度被动训练、坐起训练、床上运动、平衡训练、坐位训练、起立及步行训练及生活能力训练,30min/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良肢位摆放:(1)健侧卧位,头部放于枕上,颈椎略偏向患侧,躯干与床面垂直,健肢朝下,患肢前伸,与肩关节呈90°,胸前放一软枕,肩、肘关节呈抱物状,腕关节屈曲,手指展开,患侧下肢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下、足下放一软枕,健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2)患侧卧位,头部舒适位,胸部抬高,颈部屈曲,躯干后旋垫枕,患肢在下,上肢伸直,肩胛骨伸展,肩关节屈曲90°,手指伸展,下肢伸展,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健侧上肢自然位,下肢膝关节、髋关节屈曲90°,踝关节跖屈,给予患侧关节适当加压;(3)仰卧位,头部平枕转向患侧,上肢平放身体两侧,患侧肩关节外展,下方置软枕,手臂伸直,手指伸展,拇指向外伸展,下肢伸直,腘窝下置枕,膝关节屈曲,脚下置足托,30~60min/次;(4)床上坐位,将枕头垫于患者身后,髋关节屈曲90°,上肢放于身前,下置软枕,该体位仅在患者进食、排泄时使用;(5)轮椅坐位,患者取坐位,后背与轮椅间置一木板,臀部尽量靠后,两侧上肢放于身前,前旋前臂手指伸展,膝关节屈曲90°,双脚自然下垂,每2h变换1次体位[3],两组患者均于训练2个月后对比疗效。

1.4 观察指标 (1)肢体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肢体功能恢复越好;(2)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依据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100分,其中>90分为优,患者可正常生活活动,行走自如,平衡能力佳,体位转换流畅,可自主进行洗漱、进食、穿衣、如厕,无需他人帮助;61~90分为良,患者生活能自理,基本能独自行动,肢体有一定残损,行走时需器械辅助;41~60分为中,在家属的帮助下能进行活动,日常生活活动需利用轮椅;<40分为差,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上下肢均有严重残损[4]。

2 结果

2.1 肢体功能改善效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提升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提升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节奏加快,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患者在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后,虽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神经功能的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有研究指出,有40%左右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升高进而引起大脑神经细胞出现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坏死,导致偏瘫的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5]。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ugl-Meyer评分对比分)

注:组内治干预、后比较,△P<0.05。

表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arthel评分对比分)

注:组内干预前后比较,△P<0.05。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且完整的过程,早期康复治疗是整个康复过程中的基础,对康复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临床治疗结合合理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临床研究证实,神经元损伤引起肌张力提升是影响早期康复训练疗效的主要因素,在早期时由于需要长期卧床,此时体位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6]。本文中,在对照组患者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早期良肢位摆放,其主要原理是以神经系统功能重组及可塑性为基础,神经元的受损虽然不可再生,但神经系统在发育成熟后,神经的突触结构及回路能够出现适应性的改变,在神经系统出现损伤时,外周运动、感觉神经在损伤后,会导致中枢突触结构及神经回路改变,以适应损伤后的改变,但这种适应能力有一个时间段,超过这一时间段,神经组织的适应性则会大大降低,早期的良肢位摆放能在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最为敏感的时期使患者尽快适应,有效地避免关节挛缩、肌痉挛等情况出现,更利于后续治疗的进行;同时患者在疾病出现后,若肌肉长时间处于静止收缩期,会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阻碍肌肉恢复的速度,但是,如果在此时,通过被动运动患肢,使肌肉产生伸展、拉伸等力的作用,就能有效避免肌肉功能障碍的发生,通过对肢体神经的刺激,增强反射活动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证实在早期良肢位摆放结合康复训练,能更为有效地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提升康复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国内文献[8]研究结果一致。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早期良肢位摆放时,最佳时间是在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进行,避免不当的动作影响疾病恢复。

综上所述,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早期良肢位摆放,通过抗痉挛、稳固关节、预防病理性运动模式发生等,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患肢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良肢屈曲偏瘫
品管圈质量控制对脑卒中偏瘫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PDCA 循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早期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加劲钢板在荷载作用下的屈曲模式分析
哈萨克族患者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