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和应用

2019-04-29顾惠芳

文理导航 2019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流程信息技术教育生活化

顾惠芳

【摘 要】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是由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可以优化教学流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生活化;情境;教学流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见,作为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但可以丰富信息技术地学习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引入生活化情境,优化教学流程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主要包激趣导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等环节。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按部就班,使得各环节之间缺少有效的过渡与关联,课堂被人为肢解,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如果在各个环节中能引入真实的生活化情境,教学流程将得到极大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编辑数字声音”时,正值学校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准备举行大型的文艺汇演。此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作为参与者参与艺术节汇演声音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广播系统播放相关的声音作品,如“民歌联唱”“配乐朗诵”等,让学生感受声音之美,然后,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校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如果聘请你做音像师,负责声音的编辑工作,你如何完成相关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利用任务驱动,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相关的小任务,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根据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学案进行探究学习。知识学习结束后,就可以让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制作相关的声音作品,时间成熟后,让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方案,教师适时评价,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最后,选出最佳作品和最佳方案,推荐表现积极、水平较高的同学参与学校文艺汇演的声音编辑和处理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引入了生活化情境,学习环节得到了很好的优化,环节之间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涨,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声音编辑”的相关技术,同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引入生活化情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很好地优化了教学的流程,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引入生活化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術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要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更新较慢,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教材里的内容和素材常常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师“教”的无奈,学生“学”得无聊,课堂索然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时应灵活引入生活化情境,让学生的“学”与生活接轨,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利用“windows画图”时,如果我们按照教材的相关内容,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介绍windows画图工具的使用、利用windows制作图画的过程,突出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一节课下来,学生也许会掌握相关的知识,但学习过程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笔者在教学时巧妙地引入了这样的生活化情境:用多媒体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点评嘉宾康震老师现场绘画,让选手根据画面内容猜古诗的内容。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我对同学们说,康震老师画的这些画,我们用windows中的画图工具也可以实现。同学们听了之后,一个个都跃跃欲试。于是,我便向同学们布置了如下学习任务:

(1)自主学习“windows画图”的相关知识;

(2)熟悉“windows画图工具”,尝试创作简单地图画;

(3)选择自己熟悉的一首古诗,为这首古诗配上图画;

(4)将自己的“诗配画”作品与同桌交流,让同桌根据画面说出相关的诗句。

在任务的驱动下,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但把握了windows画图工具的实用技巧,而且领略古典诗歌之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教学中整合生活资源,不仅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科内容之间的融合,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三、引入生活化情境,拓宽教学活动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过多地关注工具的使用和技能的习得,重结果,轻过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不仅要把信息技术当做教与学辅助工具和辅助手段,更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教与学的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自主探究、交互协作、资源共享的优势,引入生活化情境,拓宽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成果主要表现为学习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把握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积极营造、创设与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相互匹配的生活情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信息技术课生活化。

在笔者执教“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的时候,适逢一个教育考查团来我校参观考查。我忽然意识到这件事可以成为组织这节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为此,我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说,教育考察团来我校参观考查,作为东道主,我们应该向客人展示一下我们学校的风采,请同学们制作一个PPT作品,向来访的客人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现状。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把制作“介绍我们的学校”作为这节课的主题,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分解在这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为了制作好这个PPT,同学们进行了分组。有的同学负责资料的采集,有的同学负责数据的处理,有的同学负责PPT的制作,有的同学负责PPT解说词的撰写和播音。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入生活化情境,完善教学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教学重要的一环。近年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却显得相对滞后。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基本上还沿用了传统的“一张考卷”和“一台电脑”的形式,无论是笔试还是“机考”,往往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化资源,引入特定的生活情境,将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活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要从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信息技术课堂引入生活化情境,并以此为基点,并开展各丰富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淑莲.情境创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

[2]王燕玲.让生活化情境助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山东教育报,2016(05)06

猜你喜欢

教学流程信息技术教育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语文倡导“低碳课堂”策略浅析
评课寻其理返璞为求真
低年级聋生数学课堂流程探究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