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菅原道真月诗中的悲秋意识分析

2019-04-29暴艳朵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悲秋

暴艳朵

摘要:“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而与此脉脉相通的日本汉诗无疑会受到这种悲秋意识的深刻影响。以日本平安时代的汉诗人菅原道真的月诗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诗中的“悲秋”意识。

关键词:秋月;悲秋;日本汉诗;菅原道真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喜秋、乐秋的寥寥无几,但悲秋之人却不可胜数。“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看秋叶凋落,听秋声寂寥,感秋雨寒凉,秋季之诸景无不渲染着悲愁、烦闷的氛围。“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历朝历代均有大量悲秋名篇横出于世,抒发了古代文人的千愁百绪和沉重的人生感悟。而與此脉脉相通的日本汉诗不免要深受悲秋主题的影响,从菅原道真月诗“秋来暗倍客居悲”、“秋风瑟瑟养皤皤”等诗中可见一斑。

一、悲秋之意象—秋月

菅原道真(845-903),日本平安时代的汉诗人,被尊为“学问之神”。他出生于家学世家,深受其父祖的影响,再加上凭借自己的汉文学天赋,成为日本的诗坛巨匠。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汉诗作品,其作品主要收录在《菅家文草 菅家后集》中。据统计有104首咏月诗,其中又有39首描写秋月的诗。而这秋月又带有悲秋之意,蕴含着诗人的万千愁思。《菅家文草 菅家后集》汉诗中的秋月意象,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抬头望月,百转千肠,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境遇,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月之情怀。秋本来就是一个肃杀凋敝的季节,秋天的月亮也就被缠上了悲愁的思绪。秋月最能引起文人墨客的诗情,也最能增添诗人的哀愁。菅原道真爱月之甚,多以秋月为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对象,来排解自己心中的寂寞与失意。如菅原道真的《秋天月》(195),“千闷消亡千日醉,百愁安慰百花春。一生不见三秋月,天下应无肠断人。”这首诗题目即点明秋月,采用的是数字双拟对,“千”与“百”、“一”与“三”相对,“闷”、“醉”“不”“肠断”等字眼无不散发着秋月的凄冷气息,无不体现出诗人千愁百哀、肝肠寸断的悲秋情绪。同样菅原道真的《早秋夜咏》(192)更是刻画出了秋天这一萧瑟的季节之特有的哀愁。“初凉计会客愁添,不觉衣襟每夜霑。家书久绝吟诗咽,清风朗月入芦帘”。“客愁”“衣襟霑”“咽”等在早秋时节,菅原道真却身在赞岐,远离家乡和亲人,目睹秋天之景,便不免老泪纵横,思乡思亲之情便油然而生。在《秋》(196)这首诗中“涯分浮沉更问谁,秋来暗倍客居悲。不解弹琴兼饮酒,唯堪讃佛且吟诗。殊恨邻鸡报晓迟”等诗句更是把菅原道真心中的苦闷暴露无遗,秋天之时,客居之悲,秋天的悲与被贬客地的愁相互映照,诗人百般困顿,愁肠百结,只能礼佛与吟诗来排解与宣泄,郁闷无比的内心让自己无法安眠。

当然,除了秋月,诗中同时还有秋风、寒蝉、大雁、孤舟、秋雨、秋霜等意象,同样弥漫着秋天特有的感伤。古人有云:“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乐莫如琴,在动物莫如鸟,在植物莫如柳”。[1]月最能引起诗人的感怀,秋月更能令诗人愁肠百结,故在此只把秋月详细叙述。

二、悲秋之意蕴

(一)感秋季之景,表流年之苦

秋天凉气习习,寒蝉凄切,大雁哀鸣,秋雨缠绵……秋天的景物总有一种惨淡的风情。菅原道真的笔下也描绘出不同的秋之风景。如《九日侍宴、同赋鸿雁来宾、各得一字、得苇、应制。》(8)一诗中“稚羽晚鸿宾,寒声惊凤扆。”和“畏月是孤弦,渡江非一苇。”这四句诗涉及到了秋天的大雁、孤月、孤舟。大雁南飞,秋季来临,让客居异地的诗人感到漂泊之寂寞;孤月在天,看月思乡;孤舟在宽阔无边的江面上飘零,更突显秋天的凄凉。这些秋季的特定事物总是带有孤零之感,让人不由得生出悲秋之愁绪。再如《秋风词》(13)中“寒蝉惊霜序,晚虎啸凉风。”、“水擺轻波白,林翻落叶红。”、“萧条为教令,惨慄混雌雄。”这几句诗中描绘了秋天的寒蝉、秋水、落叶、秋风等事物,刻画出了秋季特有的萧索之氛围。看秋季之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春去秋来,岁月流转,秋天的凄寒萧条也令人们感叹光阴易逝、流年之苦。在菅原道真诗《七月六日文会》(37)“秋来六日未全秋,白露如珠月似钩。一感流年心最苦,不因诗酒不消愁。”中表明了萧瑟的秋天景象传达出人生愁烦,也消逝在时间流转中,更使人思古念旧。菅原道真诗《八月十五夜、月前话旧、各分一字。探得心。》(64)“秋月不知有古今,一条光色五更深。欲谈二十余年事,珍重当初倾盖心。”以秋月年年相似而联想到陈年往事,感慨时间的流逝,这种情思与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二)抒羁旅之愁,述思乡之情

菅原道真在仁和二年(886年),受政敌藤原氏的排挤和打击,突然被贬谪到偏远的赞州。“放逐的要害在于把流放者从所熟悉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连根拔起,将其驱逐到一种陌生的恶劣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从而产生空间、时间、心理、语言、权力、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的隔离感和失落感,让流放者备受生离死别之痛和孤寂凄凉之苦。”[2]菅原道真突然遭贬,被迫远离熟悉的京城,远离好友和亲人,这对诗人菅原道真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在赞州的四年里,菅原道真客居他乡,将满腔哀怨倾注于身边的景物之中,也只能用诗来排解心中的寂寞悲愁与思乡怀人之情。

如上面所提到的《早秋夜咏》(192),“初凉计会客愁添,不觉衣襟每夜霑。五十年前心未嬾,二千石外口犹拑。家书久绝吟诗咽,世路多疑讬梦占。莫道此间无得意,清风朗月入芦帘。”秋天天气变凉,这寒凉的秋气吹在游子身上,便不禁 使他们更感凄凉,客愁难消,也不禁想起遥远的那个温暖的家。相思之情难以压抑与控制,便喷涌而出,使诗人泪流满面,感慨万千。“每夜”这一字眼更是能表达诗人难以排解的痛苦之甚。身处异地,家书难寻,心中甚是挂念与担忧,他乡的月也最能激起思乡之情。离开熟悉的家乡,远离昔日的好友,自己孤苦无依,只能与到访的清风与明月相伴。这首诗每一句每一字都渗透着诗人菅原道真的五味杂陈的心情,也弥漫着化不开的浓郁的乡愁。在《新月二十韵》(193)中“若使亏盈易,催迴五马车”道出了诗人想回乡的迫切心情。

(三)诉无实之罪,吐流放之苦

菅原道真自赞州四年任期结束,重返台阁,累官至右大臣。但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在延喜元年(901年)诗人菅原道真由于受藤原时平的诬告,被醍醐天皇贬为“太宰权帅”,流放于九州的太宰府。这次的流放对菅原道真实在是致命的打击,令他感到穷途末路、心灰意冷。在赞州时期,诗人菅原道真还心存念想,盼望着早日班师回朝,在太宰府,诗人只有心如死灰的悲痛。在此时期,秋季的到来,更是徒增诗人悲愁。如:《秋夜。九月十五日》(495)“黄萎颜色白霜头,况复千余里外投。昔被荣花簪组缚,今为贬谪草莱囚。月光似镜无明罪,风气如刀不破愁。随见随闻皆惨慄,此秋独作我身秋。”

秋风瑟瑟,霜气逼人,草儿枯黄,树叶凋零,一派衰败肃杀的景象。诗人菅原道真在这一寒冷的秋夜怎么不感慨万千呢?昔日的荣华富贵与今天的贬谪之囚,形成鲜明的强烈对比。悲从心来,自己无辜被贬的愁苦与绝望与秋天颤慄的氛围融为了一体,向着天上的秋月来泣诉自己的冤屈。在菅原道真的《问秋月》(510)、《代月答》(511),这两首诗中,诗人再次以秋月为倾诉无罪的对象,来倾吐自己心中的苦闷。除此之外,在《灯灭二绝》(509)中,“迁客悲愁阴夜倍,冥冥理欲诉冥冥”也同样道出了秋季更能使被贬谪之人感到痛苦难熬的这一特质,也诉说了自己无罪的心声。

三、悲秋意识之探因

菅原道真借秋来抒发自己郁结在心中的孤苦与苦闷,秋更增添了诗人的客愁和失意。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才让诗人菅原道真的诗学愈发炉火纯青,诗情愈发光彩夺目。诗人诗中的悲秋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中国诗的受容

日本汉诗是日本人模仿中国诗歌,用汉字写成的诗。日本汉诗深受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影响,并发展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菅原道真所处的年代平安时代大致相当于我国的唐朝末年。众所周知,平安时代,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不遗余力地学习中国文化,大量吸收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学习唐制。遣唐使和留学生的不断派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频繁,促生及发展了日本汉诗。上至天皇,下至贵族文人,积极学习汉文化,学习杜诗、白诗,成为一股巨大的热潮,汉诗甚至成为一个贵族的重要修养。从“杜甫热”、“白居易热”等我们可得知日本汉诗来源于中国本土,接受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悲秋思想”发声于《诗经》,定音于宋玉的《九辩》,历经各朝各代,一直被古代文人墨客所青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那么日本汉诗毫无疑问会受中国诗的这种悲秋传统的影响。菅原道真汉诗素养极高,定会受此悲秋意识的熏陶与影响。

(二)日本文学的传统

日本汉诗在受中国诗歌影响的同时,还受日本本土的文学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岛国,气候为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正是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出了日本人敏感而且細腻的民族心理。日本敏感的神经,塑造了“物哀”的文学审美模式。汉诗被引进日本后,必然要经历“日本化”的改变过程,这改变固然受其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日本和歌作为日本土生土长的文化,特质在于重在表现四季的自然景物,常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尤以表现感伤与恋情未满的情感居多,表现最多的情感是“哀”。和歌写四季景物甚多,秋作为一个特殊的季节,必然能引起歌人的“物感”,引出歌人的寂寞感伤的情怀。例如《万叶集》中有“此世无常住,心中早已知,秋风寒入户,更觉令人思”。这首和歌表明秋风寒凉,更令人心生发悲愁之思绪。另《古今和歌集》有“林间疏漏处,月影正徘徊。见此忧心事,悲秋竟自来。”(无题 佚名)、“落叶满天下,秋来已可知。众生皆扰攘,独觉此身悲。”、“秋至人间遍,何尝为我来。虫声闻入耳,立地起悲哀。”、“每思群物化,何故独悲秋。草木生红叶,行衰去不留。”等和歌字里行间无一不弥漫着悲秋孤独的情感。纵观和歌秋季季题,大多都以悲秋作为和歌基调,以自己寂寞悲哀的真情流露为主。这种物哀,悲秋思想是日本民族的情感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故然也会深刻影响于汉诗的创作,影响于汉诗人菅原道真。

(三)菅原道真的人生经历

综观菅原道真的诗作,我们会发现,两次的贬谪之变让诗人悲秋之情更浓烈。现实中的不幸、仕途上的波折,使菅原道真的诗更加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朴素简单的风花雪月,正是因为两次的左迁遭遇才让菅原道真从“诗臣”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悲伤是个体失去对其具有价值的人或物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引起悲伤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某种形式的丧失。菅原道真的赞岐之变与谪居太宰府,既包括外显的丧失,远离家乡;又包括内隐的丧失,梦想的破灭和岁月的流逝。菅原道真的两次左迁,生活环境的巨变,心理上的极大失落,亲友的离别,让诗人处于一种穷途末路的孤苦困境,悲从心来,悲自难抑。秋天的凄清寂寞的气氛下,肯定会带着人生困顿处境的哀怨与悲愁。两者相互作用下,诗人菅原道真的诗情更加出彩,诗作也变更加夺目。菅原道真的赞州之行,心中满是对京城的眷恋与不舍,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在赞州时期看见秋日之景,怎不生发出悲秋之情,思乡怀人之叹。流放太宰府,更是山崩地裂的巨变,前位及权臣,后流放贬谪,这种天差地别更能引起诗人菅原道真的失意与无辜控诉,秋月的正常运转易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左迁之困境,故《菅家后集》中的秋月诗中都弥漫着不可消散的绝望孤独之感。

四、结语

日本汉诗人菅原道真以秋月来抒发了自己的千愁百绪和他的悲秋情结,表达了光阴易老、旅愁望乡、人生无常、无辜被贬的愤懑等各种挥之不去的情感。在中国诗的受容、日本本土的影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这三者的影响下,菅原道真的笔下才细致刻磨出了别样的秋之风情,诗中才充满着不同的悲秋之韵味。

参考文献:

[1]张潮.幽梦影[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2]熊国华.中国放逐诗学初探[J].中国韵文学刊,2003.

[3]川口久雄校注.菅家文草 菅家后集[C].岩波书店,1966.

[4]杨烈译.万叶集[C].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悲秋
王志栋:无题
辛丑立秋日有怀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悲秋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