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左思《咏史》诗的内涵

2019-04-29张远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咏史左思内涵

张远

摘要:左思的《咏史》诗在西晋文坛独树一帜,开创了咏史的新篇章,他借史事抒己之怀,将历史人物与自我融为一体。《咏史》八首展示了左思一生的思想轨迹,本文旨在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多种内涵,以对左思及其诗风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左思;咏史;内涵;影响因素

西晋时期,动乱时局趋于稳定,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文坛涌现出了“三张、二陆、两潘”等众多杰出文人。但受上层宫廷奢靡腐化之风的影响,当时的文学创作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辞藻华丽,语言堆砌,雕琢过甚,缺乏实在内涵与精神内核。孙绰曾评西晋文章:“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说的就是当时只重技巧、内容贫乏的繁缛文风。然而,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却有一位“与世殊伦”的“草泽奇才”——左思,他的《三都赋》风靡一时,造就了“洛阳纸贵”的奇谈。左思遗世的诗作有十四首,其中《咏史》八首广受赞誉,骨气奇高,气势豪壮,与当时华而不实的诗风迥然不同,颇有建安遗风,是对“建康风骨”的继承及发展,钟嵘《诗品》中称其诗风为“左思风力”。

一、作者简介

据《晋书》记载,左思“貌寝,口讷”,指其样貌很丑,说话也不利索。先天条件如此之差,出身也并非豪门世族,在那个重门第重容止风评的时代,他一生的发展注定不会顺遂。左思生于儒学世家,父亲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培养。少时左思经历了学习的失败,但在父亲的激励之下,他越发勤奋努力,满怀壮志,企图建功立业。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无论是入宫为妃嫔的妹妹,还是他耗费十年光景所作的名噪一时的《三都赋》,都没有让他实现理想。他做过陇西王祭酒、秘书郎,后来依附权贵贾谧,也只是司讲解《汉书》之职,并不受重用。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终于直面梦想破灭,遂退隐,专注于典籍著述。后齐王冏任命他为记室督,他以病推脱,不去就职。到张方攻入洛阳,左思举家移居冀州,不久便辞世。

二、左思《咏史》诗内涵分析

刘勰认为左思诗“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文心雕龙·才略》)。《咏史》自班固以来,大多是一诗咏一事。而左思的《咏史》诗往往包含多个历史人物事件,他不是单纯地赞颂古人,也不是主要对史事发表评论看法,而是借咏史阐述自己的际遇,抒发自己的情怀。左思的《咏史》诗选材于历史抒己胸臆,开拓了咏史诗的艺术领域,达到了“史我合一”的境界。从年轻时的踌躇满志到成年后的怀才不遇,作者的种种思想情感变化,都饱含在诗句之中,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咏史》组诗八首,展现了左思对人生矛盾的思考和理想

本文将对左思《咏史》诗表达的不同内涵进行分析,借此还原作者一生的思想轨迹。

左思自幼博览群书,才华满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满怀报国之志,他的理想在《咏史》其一中表现出来: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胸有成竹,自比贾谊、司马相如,文韬武略,无所不能。“长啸激清风”、“梦想骋良图”满溢着诗人豪放浩然的气概,颇有大将风范。“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展现了诗人的宏伟抱负,展示建功立业的壮志

他渴望朝廷重用,平定南北方少数民族,建功立业,以求国家的统一安定。

《咏史》其一的最后一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可以看出,诗人自信满怀,想要大展宏图,但他却不是为了封侯拜相。为国为民的大业完成,他便了了心愿,甘愿卸甲归田,这是何等纯粹的高尚情操。这在《咏史》其三中也有体现: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诗人仰慕段干木和鲁仲连,他们都有过人的才能,却并不想入仕;他们都建有不世之功,却不求功名利禄。“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左思希望如段、鲁二人一般,不屑封赏,不逐名利,卓尔不群,坚持自己高洁的情操。

因西晋的门阀制度,左思的仕途并不顺利。当时权力都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下品寒士基本无法进入政权中心,所以左思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他的愤懑不平可见《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涧底松”指含屈受冷落的“英俊”,“山上苗”指世家大族的“世胄”。一个在山巅,一个在谷底,只因“地势使之然”,人便生而不同。苍松无论多么挺拔雄伟,也无法撼动山顶幼苗的位置。寒士无论腹有多少才华韬略,也无法进入权力中心。金、张是汉武帝时的大宠臣,后人憑借他们的出身,七世为官,享受着西汉无人可比的荣耀。而“冯公”冯唐虽有乘龙之才,却到老无封,一生不遇。左思借一系列的对照,抨击了当时门阀制度的黑暗不公。

再看《咏史》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荆轲、高渐离都是气盖山河、视死如归的能人志士。虽然出身卑贱,但其高尚的气节却为世人称道,视若千钧重。而那些无才无德的豪门贵族,即便家财万贯,权倾一时,却让人不屑一顾。从诗中可以看出,左思主张以才能、品行去评判一个人,他蔑视所谓出身高贵的世族,他唾弃不唯才、只唯亲的门阀制度。《咏史》其七中也描写了主父偃、陈平、朱买臣、司马相如四位先贤曾经身处困境的厄运,诗人借此感叹自己遭受冷遇,建功无门的窘迫,控诉门阀制度的不公。左思的《咏史》诗普遍反映了他怀才不遇,对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的讽刺与批判。

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左思历经坎坷,屡屡受挫。到了晚年,他不再执着苦求,期望能归隐遁世,如《咏史》其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此诗前半首写尽了都城的繁华和王公贵族的奢侈,但是诗人一句“自非攀龙客”,让所有的绮丽盛景顷刻间灰飞烟灭,坚定有力地表达了对荣华富贵的鄙视与不屑。许由是隐居不仕的典范,左思此时已彻底放下政治理想,只想效仿先人,遠离朝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两句气势磅礴,展示了诗人的洒脱与豪迈,流露隐逸超脱的风骨。

此外,《咏史》其八中“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也流露出左思超脱隐逸的思想,他享受寄情于山水之间,无世俗之扰的“达士”生活。

左思的《咏史》诗包含了他波澜壮阔、豪迈高洁的一生。他从“梦想骋良图”开始,鞠躬尽瘁,追求理想,最终却壮志未酬。或许是生不逢时,抑或是时运不济,左思的政治理想终未实现,但他没有就此沉沦,也没有偏执到至死方休。他选择了放下,开启了另一种人生,做一个“濯足万里流”的达士,岂不快哉!正是他的真性情在西晋的靡靡之音中振聋发聩,正是他的“与世殊伦”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左思与他的《咏史》诗成为了西晋文坛最耀眼的明珠。

三、结语

左思的《咏史》诗在西晋文坛独树一帜,是对咏史题材的创造性发展。在追求绮靡浮华,雕琢繁复的风气之中,敢于书写入仕青年之挣扎,呼喊下层寒士之声音。他毫不掩饰地揭露统治的黑暗,怒斥制度的不公。他先天不足却愈发勤勉,在儒学道家的影响下,他胸怀天下而不慕名利,理想破灭却飘逸洒脱。他是草泽奇才,真骨凌霜;他与世殊伦,卓荦西晋。左思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咏史》八首在浩瀚的诗海中自成一体,垂范千秋。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M].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刘勰.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3]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吕肖奂,周裕锴,金诤.中国文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陈寅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

[6]熊礼汇.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咏史左思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浅探纳兰性德咏史诗论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