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材资源,发挥育人功能

2019-04-26刘琛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整合教学初中历史

刘琛

摘    要: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架構充分体现了课标要求,坚持用唯物史观阐述历史发展与变化,突出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尤其是在具体史实方面,教师要注重知识点与“线”的串联,挖掘图、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整合材料研读,巩固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育人功能。本文结合“北宋的政治”一课,就图、史资源融合展开探究,以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渐进提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图、史资源    整合教学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应用与原教材相比,编写结构、体例有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在教材中融入的插图、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等知识,很好地丰富历史教学资源,为课堂创新教学带来新的难题。依托“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关注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从教材资源整合上实现“点”与“线”的关联。对于“点”,就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对于“线”是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线索。通过以“点”连“线”、以“线”穿“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北宋的政治”教学中,就如何运用教材图、史资源服务课堂教学,现从插图资源活用、史实材料研读、相关史事激趣三方面进行探究。

一、坚持正确思想导向,透析教材编写理念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看,历史教材的编写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新部编版教材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历史教材在体现正确的思想导向上,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从历史发展视角铺陈具体、丰富的历史史实,让学生从中了解历史渊源,感悟历史学的现实意义与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挖掘教材资源,顺应新课标教改需求上,更应该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在阐释和呈现历史发展与变化中,融入正确的价值判断,让学生从史实材料中,接受唯物史观教育,领悟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总体而言,教师需要从三方面用好新教材。一是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新教材在编写结构上,插图、材料、史实进一步丰富,为教师超越传统教学提供了载体。同时,教师要深刻认识当前初中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加强学生历史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的培养。二是要以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统合教材结构与史实资源,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对各章节、各年级教材内容进行纵向关联,同一时期进行横向关联,历史事件进行因果关联,促进学生树立辩证史观。三是要坚持学生发展中心,注重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活动的融合,挖掘历史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从历史学中获得启发、思考,领会历史学主体思想。

二、注重插图资源整合,别出心裁导入新课

在学习“北宋的政治”一节前,可以结合前面所学的“五代十国”形势图,与本节课北宋形势图形成对照,作为本节课的导入灵感。在课堂伊始,我们先从前一节所学的五代十国形势图入手,让学生观察该图有何特点?很显然,在五代十国时期,国土疆域面积小,且地方割据政权,给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带来严重威胁。接着,我们再看北宋形势图,北宋疆域面积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局部统一,特别是从北宋政权看,对地方的管辖很牢靠,即便是有叛军,但并未因此出现割据局面。由此我们对照探讨,为什么在北宋时期,其政治管理要优于五代十国?

课堂导入后,探究北宋政治的关键人物,即宋太祖赵匡胤。探析一个朝代的兴旺,首先要分析关键人物。我们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向学生展示了《宋太祖像》。同样道理,审视一个人物画像,单纯地看,很难有新意的发现。我们可以结合前面所学的唐太宗画像,请大家对比分析,着重从线条的勾勒、官帽的结构、样式等方面说一说有何不同?从古至今,对于宋太祖的画像比较多,但教材所选的这幅插图,编者有何用意?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对画像的仔细辨识,唐太宗画像,教材引入的是“站立式”,在人物外貌特征上以直线勾勒为主,显得很刚毅;对于宋太祖画像,教材选用的是“坐姿式”,在外貌形象刻画上所用线条多为柔和的曲线,更显得温文尔雅、敦厚实在。对比两张画像,对于宋太祖赵匡胤,本是武将出身,教材却采用文雅式展现他的容貌,如此而言有何用意?最后解密为宋朝时期,重文轻武政策,给予文人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也是教材给我们传达的一个信息。

有学生从人物体态上看,发现宋太祖更胖一点。但从赵匡胤年轻时的身材来看,武将出身,善骑射,体格魁梧,为人豁达。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阅读了解赵匡胤的生平点滴。从史料来看,早期的赵匡胤应征成为郭威帐下士兵,之后,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政权,赵匡胤得到器重,郭威病逝后,其养子蔡荣继位,擢升赵匡胤为高级将领。后蔡荣在北伐契丹途中病重去世,六岁儿子继位,后周陷入“主少国疑”动荡之中。960年,赵匡胤作为禁军统帅策动“陈桥兵变”,建大宋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由此,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以来割据格局,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开启了新的历史时代。

对于北宋时期政治舞台重文轻武政策,在教材中有一张关于宋人科举的图片,我们观察该插图,建议学生结合插图,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并结合阅读教材展开小组讨论。通过对该图的梳理,可以发现,考场考生集中坐在一起,折射出对科举取士名额的增加;考生认真答卷,折射出士人对科考的重视;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体现对科举取士的重视与严格,也折射出皇帝对科考大权的控制态度,与五代时期,士人不读书、不愿为官之风形成鲜明对照;另外,从考场外士人谈论科考内容来看,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读书风气很浓。

三、关注研读材料,详略得当厘清史实

在教材中,延伸材料的阅读,为深化课程教学创造条件。结合北宋的中央集权制度,如果不研读相关材料,就很难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一学生对政治制度学习较少,理解相对模糊、偏颇,因与现实生活关联较少,对该节知识学习也感到枯燥。为此,如果单一地引领学生阅读材料,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相反,我们结合教材课后活动相关材料,将之提前援引至此。我们结合《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关于赵匡胤在称帝第二年,听从大臣赵普的建议,“削夺地方权力、收其精兵”破解“君弱臣强”格局。让学生通过研读课后相关材料,然后提出问题:赵普的建议,反映了五代时期国家频繁更替的原因是什么?赵普的建议有哪些可圈点之处?由此,结合学生的研读,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我们总结如下:赵普的建议,集中对政权、军权、财权的管制,削弱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统治。通过上述措施,宋朝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管理,也让皇权更加强大。

在学习背诵重文轻武政策时,如果单一说明这一政策,那么一些学生并未真正、深刻理解。我们在课堂上引入《宋史·文苑传》序中的一段话:“自古创业崔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多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从该段材料分析可知,北宋初期实施“文臣”主政,夺武臣之权,其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中“宋之尚文”,分析宋代制度有哪些特色?由此,结合对相关史料的研读,帮助学生认识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解析水平。

当然,在对相关材料进行研读时,我们还可以改编材料,提升学生的历史体悟。对教材中第31页的“材料研读”,我们删掉“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并将《退将诗》进行扩充,以完整的诗句呈现,让学生结合PPT进行朗读,整体感知“武将为什么要发出如此的感慨?为什么当时不以从军为荣?”由此,让学生更清晰地梳理背诵相关政策內容,夯实理解。

四、援引相关史事,丰富课堂知识框架

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知识拓展”部分,补充了相关史料知识,这些知识作为辅助学习栏目,增强了历史学的可读性,也让学生从中巩固所学。不过,在课堂知识架构过程中,有时我们可以适当增补相关史事,一方面增强课堂学习趣味,另一方面完善课堂知识体系。在学习北宋政治时,教材中未融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史事。一些学生了解该事件,但并不细致、完整。为此,我们可以适当融入课堂,以讲故事方式进行讲解,并给予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北宋的政治”时,对于重文轻武政策,一些学生误以为北宋政权不重视军队建设。事实上,结合教材相关史实,在解读“轻武”政策后,我们还要结合第31页“相关史事”进行补充,对宋初“轻武”政策,主要是削弱武将的跋扈,并非不重视军事装备和建设。相反,结合史事,宋朝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可见,军队建设也是宋朝政治工作的重心。由此,借助延伸和补充相关史事,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更周全。

总之,新的部编版历史教材在落实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中,体现了对学生知识、素养的关注。教师在课程知识“点”、“线”关联上,要突出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要点,充分整合教材资源,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让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马莉.巧用图表形象教学    创设历史高效课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103,105.

猜你喜欢

整合教学初中历史
一年级“短语、句式”的整合教学的探索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
关于税法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