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翻译无定本

2019-04-22康佳乐

卷宗 2019年10期
关键词:翻译

摘 要:在翻译界,翻译是否有定本这一问题一直饱受争议,没有定论。事实证明,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活动,翻译确实没有定本。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译文,因为由于语言本身,文化背景,译者认知等原因,译文只能做到与原文相对应(即无限接近原文),而无法做到与原文等同。本文主要从译者,读者,时代环境,翻译标准等方面解释翻译无定本,并论述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即佐证了复译的可行性。

关键词:翻译;定本;复译

1 文献综述

翻译是以符号转化为媒介,意义再生为目的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除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大主要因素以外,翻译活动还涉及其他外部因素,例如历史背景,语言变化等等。因此,翻译是否有定本这一问题一直在翻译界饱受争议。

西方学者认为,理解具有历史性,因此翻译作为一种从理解到转化的过程,也具有历史性,翻译不存在定本。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人是历史的存在,真正的理解是正确地评价并适应文本。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自然也是历史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历史性。美国翻译家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也指出, “任何语言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生物、社会、物质环境里,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特定的参与者之间发生的”。也就是说,任何的语言行为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自然也发生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的过程中存在“偏见”,所谓“偏见”就是指在理解的过程中,人无法依据某种特殊的客观立场,超越历史时空的环境限制进行客观的理解。偏见是在当时所处世界的一种理解。理解者在理解的过程中总是存在偏见。译者作为理解的主体,在理解过程中也存在偏见。由于创作过程与翻译过程无法同时发生,因此两者都具有历史性,理解上就存在差距。

在许钧先生看来,“定本”包含三层意义。首先,翻译的定本无论在理解和表达上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原文等值。再者,“定本”可以超越时间和历史的限制,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理解,不受到任何历史环境,语言变化,读者审美变化的影响。最后,“定本”是一种理想的范本。一切的翻译都以再现原文的主旨,意义,神韵为目的。“定本”作为一种理想的范本,是一种标准,所有的译文都要以此本为本。但是,从理论上来看,这样的定本并不存在。方平先生在《不存在“理想的范本”》一文中提到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译文只能无限接近原文,无法做到与原文等同。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在理解过程中往往会加入自己理解的审美价值。因此,不同的译者往往会加入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任何译作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所有的创作意图,无法完美地再现原文的价值。因此,“定本”是一种理想,并不存在。

2 从译者方面解释翻译无定本

从一门语言到另一门语言的翻译过程,译者作为中间人,往往无法做到绝对的中立。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个人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普通的译者无法做到包罗万象,但是往往会有擅长的翻译领域。因此,在选择翻译文本时,译者往往也会根据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等进行斟酌。此外,每个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也会受到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影响,千差万别。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译者的笔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译者作为一部作品的特殊读者,翻译前的首要工作是理解原文,发掘原文真正的内在涵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在理解的过程中,译者也会带入个人文化价值观等主观因素,无法完全理解作者的创作精神。因此,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并非完全正确,也无法做到一劳永逸地挖掘原文真正的内在含义。再者,人类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也会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无法脱离时代的束缚,也无法做到中立的立场。

简言之,翻译就是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不同的译者在理解和表达上都是千差万别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种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尽善尽美地将原文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译文只能做到无限的接近原文,无法实现对等,因此,翻译也不存在定本。

3 从读者方面解释翻译无定本

传统的翻译理论孤立地将译者视为唯一的主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理论的成熟,如今从理论上来看,作者,译者和读者是翻译过程的三大主体。读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往往会渗透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期待。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涵养,艺术情操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期待也各异。同一部作品,学者的译本和幼儿的译本就不应该完全相同。专业学者的译本和普通大众的译本也不应该完全相同。因此,针对不同的读者,译本会有一定的不同。此外,从历史上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词汇,句法发生改变,读者的理解能力,接受范围也逐渐发生改变,新的译文也应运而生。如今儿童的译文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儿童的译文就有所不同,因为如今的儿童视野更开阔,接受能力更强,这便要求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因此,最适合的翻译策略便是将译者视野与读者视野相融合。随着读者视野的不断发展,译者的翻译策略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便成就了不同的译文。如今,可读性逐渐成为衡量译文好坏的一大标准。这就要求译者根据不同目标读者的知识水平,审美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新的译文也会不断出现。

4 从时代环境方面解释翻译无定本

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大主体以外,外部的时代环境也影响着翻译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文化都发生着变化,人们的想法和观念也发生着变化。虽然原本的译文人们也能接受,但是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人们也渴望着新的译作。奈达认为,一个时代所接受的译作,在后来的时代通常难于接受。每个时代,社会文化有所不同,读者的审美期待也不同,对译文语言风格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每部译作都是在适应特定时代环境的前提下产生的。當时代环境发生变化时,读者无法通过旧的译本理解作者正在的创作精神和写作意图,这就要求译者按照当前时代环境下为人们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和措辞进行再次翻译。以归化和异化为例,解放初期,新中国政治,经济力量薄弱,许多方面都引进西方国家的发展方式和技术手段。翻译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采用异化译法。例如,当时许多人名采用韦氏拼音法翻译。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一带一路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希望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在翻译方面,逐渐采用归化译法。现在很多人名也会采用汉语拼音法翻译。

总而言之,一部译本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能够为读者所接受,但是随着时代是不断发展,旧的译本不再适应新的时代环境的要求,这就需要新的译本。只有适应当下时代环境的译本才能真正为人们所理解。

5 从翻译标准方面解释翻译无定本

翻译标准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一个重要话题。许多学者都在这一话题上发表言论,但是至今都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翻译标准。

长久以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界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译者逐渐意识到翻译无法实现两种语言的对等,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译文只能做到无限接近原文的主旨和精神。再说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信和达的标准已经广为接受。但是,雅这一标准更加适用于文学翻译。在科技翻译,金融翻译中,更加要求采用简单词汇和高频词汇,增加文章的可读性,雅这一标准并不适用。

其实,翻译并没有确定的标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因素,读者,作者的要求,历史环境等。这些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统一的翻译标准。译者也必须翻译标准的变化改进旧的译文。

6 复译的可行性

翻译无定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承认了复译的可行性。翻译无定本,翻译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一旦旧的译本不再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不再顺应时代环境和历史潮流,译员就必须进行复译。但是,复译并不意味着胡译,乱译,而是根据当前的时代背景和读者阅读习惯,重新理解原文,进行合理的改译,增译等。有些译员希望反映原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貌,追求原汁原味,往往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然而,有些译员采用意译法,希望读者产生共鸣。此外,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位译者在理解过程中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种翻译是从转译的译本进行翻译,并非直接翻译原文。如果转译的译文于原文有一定的出入,就更加需要复译的介入,提高译文的质量。

复译的复兴,一方面促进了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译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但是,复译只有在旧的译文无法符合历史环境和读者审美要求时才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复译频率过高,只会导致译文粗制滥造,质量低下,浪费人资,物资。因此,译者在进行复译时,需要为新作注入更多的时代气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使复译真正产生意义。

7 结论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无论在理解过程和语言转化过程,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至今,翻译界都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翻译标准,翻译也就不存在定本。翻译无定本,也就是说,一部译作的完成并不意为着翻译过程的结束,翻译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文主要从读者,译者,时代环境和翻译标准四个方面解释翻译无定本,从而证明了复译的可行性。从历史上看,人作为历史的产物,读者和译者的审美,理解,认知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此外,由于翻译并无确定的标准,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翻译。

翻译无定本也证明了复译的可行性。当旧的译文无法符合历史环境和读者审美要求时,复译就不可避免。复译的复兴,不仅有利于提高译文的质量,帮助读者更充分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精神,促翻译事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但是,如果复译频率过高,会导致译文粗制滥造,浪费人力物力,恶化翻译风气。因此,译者在复译时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环境和读者的审美其他,重新理解原文,对译文进行合理的改译或者增译,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参考文献

[1]胡勤.从复译研究看中国翻译的文化转向[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8).

[2]戢焕奇.从理解的历史性看翻译无定本[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0,(25).

[3]武月琴.从哲学视角论翻译无定本[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5,(10).

[4]王晓燕.从主体间性看翻译有无定本_以圣经翻译为例[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5,(2).

[5]荣立宇.复译浅谈[J].语言教育,2017,(5).

[6]包齐.试论翻译无定本[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3).

[7]俞晓霞.文学翻译不存在定本[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6.)

[8]许钧.翻译思考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9]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10]J.C. 卡特福德,翻譯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61.

[11]E.A.Nid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E.J.Brill, Leiden, 1982,64.

作者简介

康佳乐(1996-),女,汉族,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翻译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设计探讨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从句子层面浅析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