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塑生命的人》中环境描写部分教学探讨

2019-04-16陈赛雅王芳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

陈赛雅 王芳

摘要: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中有两段环境描写,暗示着海伦·凯勒对自然的观点。自然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温柔给予海伦安慰,反过来关注自然的海伦又表现出了独特的生命积极性。本文打破传统工具性赏析的教学方法,挖掘两段环境描写的潜在主题,进一步加深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关键词:《再塑生命的人》  环境描写   教学

《再塑生命的人》原名《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选自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收录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课文以海伦·凯勒为第一视角,回忆了自己与莎莉文老师相遇、相处的过程,形象地展现了“我”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从绝望与黑暗中走出、重新发现爱与希望的生命转变。需要注意的是,在倒叙的过程中,作者有意穿插了两段自然景物的描写,但由于所用篇幅较小,并且与课文核心主题联系不够紧密,一直以来并未引起教师真正的关注。

在教学中,关于这两段环境描写的处理大抵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工具性赏析与写法借鉴为主。如与该教材相配套的作业习题要求学生从光感、色调感与“搓捻”“抚弄”两个动词延伸而出的韵律感入手,对环境描写进行工具性赏析。另一种是将前后两段描写进行对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处描写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但是,上述两种处理方式仅仅是从感官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入手,得出前者侧重描写触感、重点写人,后者侧重写人的嗅觉、重点写物的结论,并未再做深入思考。因此,上述两种处理方式在实质上都将穿插的环境描写作为工具性学习的材料,其局限性就在于将两段环境描写从文本中独立出来进行审视,并没有在整体文本语境下进行审视。另外,学生仅关注了作者如何进行景物描写,没有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该处穿插景物描写,因而无法体会作者描写这两段环境的真正意义。

首先,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段环境描写穿插的位置比较特殊。第一处是在“我”遇到莎莉文老师之前,“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第二处是“我”在学习杯和水的区别时遇到了挫折,“我”大发脾气,摔碎了娃娃,并觉得“既不惭愧,也不悔恨”。当海伦后来回忆时,她写道:“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由此可见,这两处自然描写都是在海伦心情低落、痛苦的情况下出现在文本里的。

其次,这两次自然景物描写的对象十分集中。前一段中出现了“阳光”“遮瞒阳台的金银花叶子”,后一段同样写到了“温暖的阳光”“屋顶上盛开的金银花”等意象。虽然前后两段在描写上有所区分,但大体上比较稳定地呈现了海伦眼中的自然形象。笔者认为,作者对描写对象的选择绝非偶然,海伦两次写到“阳光”“金银花”,足以可见她对这两种事物的偏爱。金银花又叫“忍冬”,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在海伦笔下,金银花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更是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无论是在数量上“遮瞒阳台”,还是在嗅觉上“芬芳扑鼻”,海伦都有意刻画了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场景。而这种以暖色系为主,有温度、有光感的自然显然与她口中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是对立的。

因此,这两段自然描写在文本中起到的决不仅仅是辅助性作用。事实上,它们相对独立地承担着文本中另外一个潜在的子题,那就是海伦·凯勒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每当海伦痛苦、疲倦时,温暖的阳光与盛开的金银花就会出现在她的关注范围内,而正是这种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能给她“寂静而黑暗”的生命状态带来些许安慰。因此,在第一段的自然描写中,海伦·凯勒写道:“下午的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虽然作者下笔写的对象是“阳光”和“金银花叶子”,但最终指向的对象是“我”。“我”在强烈的、具有穿透力的阳光下并未躲闪,而是采取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即仰着脸去迎接阳光。在第二处,“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中也暗含着“我”对能到阳光里去的一种喜悦、期待的情绪。如果能结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来看,该主题就可以得到进一步明确。在原著中,海伦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象,她对自然的观点表达得也更加直接。如在《光明和声音》一节中,海伦·凯勒直接写道:“有时候我也会在心情不好时,独自到这里来寻求慰藉,我总是把炙热的脸庞藏在凉气沁人的树叶和草丛之中,让烦躁不安的心情冷静下来。”由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在海伦失落、痛苦的日子里,大自然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与独特的温柔给予了她最好的精神安慰,而这也构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但是,当《再塑生命的人》从原著中被选取为课文编入教材时,它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本语境。因此,如何将这两段环境描写潜在的主题自然地融入教学环节中,又是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再塑生命的人》的主旨突出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至关重要,她重新塑造了海伦的生命,给予了她爱、希望与灵魂。的确,海伦·凯勒在本章着笔的主要对象为莎莉文老师。但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再塑生命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因而作者几乎很少用笔墨直接描写莎莉文老师,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学习的心路历程来实现“再塑”在文本中的呈现。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关注莎莉文老师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海伦自身所具备的一些品性特点。一般来说,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两个:一是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和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二是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为了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教师往往需要穿插大量作者的生平。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补充生平知识固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但学生从海伦·凯勒的生平中所获取的信息只是帮助她们在理念上完成对海伦热爱生活的认知,这种认知是抽象的,也是脱离具体文本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把握海伦·凯勒所具有的品质,教师应该回归课文文本,而这两段环境描写恰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这两段环境描写很好地呈现了海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在海伦生命的低落期,自然给予了海伦精神上最好的安慰。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字里行间重新发现海伦。当时的她因为失明和无法沟通,常常暴怒无常、大发脾气,但她对生活依旧充满了热爱。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为:在愤怒、苦恼、疲倦不堪的日子里,她依旧会关注生活中一些细小且美好的事物,如温暖的阳光、盛开的金银花。而她虽然痛苦、绝望,但她并没有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相反她对外界美好的事物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开放的姿态,她仰着脸迎接着阳光,也期待着到暖和的阳光里去,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那么,如果教师能从这个角度再结合背景知识来引导学生发现海伦对生活的积极与对生命的热爱,教学目标就更容易实现了。此外,在第二处描写前,“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我们应该注意到,此处的“我”从室内走到外面的自然中是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莎莉文老师把帽子递给“我”,“我”就知道自己又可以到暖和的阳光里去了,这说明莎莉文老师常常带“我”去阳光里、去井房散步,所以“我”与莎莉文老师之间已经形成了不必言语的默契和习惯。而莎莉文老师教育的智慧就在此處体现得很明显,她的智慧不仅在于传授了“我”知识,更在于她能理解我,能发现自然的力量,所以她会引导“我”走出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去享受自然与生命的美好。因此,海伦在书中明确提道:“她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使我同花同鸟结成愉快的伙伴。” 由此可见,海伦·凯勒自身也关注到了莎莉文老师的自然教育。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在《再塑生命的人》环境描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赏析言语形式,进一步结合全文加深理解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形式化、套路化的言语学习,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海伦·凯勒著,李汉昭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陈赛雅系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师范专业学生;王芳系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教学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组合》教学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