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腓动脉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跟腱外露12例

2019-04-02姚阳李崇杰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供区跟腱腓骨

姚阳,李崇杰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一科,辽宁沈阳110024)

在临床上,足踝部外伤及术后造成的跟腱外露较为常见,仅通过换药创面难以愈合且易导致跟腱感染坏死,常需行皮瓣移植修复[1-4]。为探讨跟腱外露的皮瓣修复方法,我院于2014年7月-2018年2月,对跟腱外露的12例病例应用腓动脉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5~62 岁,平均40.2 岁。左跟腱外露3例,右跟腱外露9例。致伤原因:跟腱断裂缝合术后局部感染坏死6例,轮辐伤4例,机器绞伤2例。所有患者均为外院转入,均有跟腱处软组织缺损伴跟腱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6.0 cm~5.0 cm×15.0 cm。术前病程1~3个月。

1.2 手术方法

术前处理:术前创面每日换药,用3% H2O2,0.1%洗必泰溶液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皮瓣修复术前先行彻底清创,VSD 治疗7 d,严格控制创面感染。

皮瓣设计:首先在腓骨小头后方至外踝与跟腱中点连线上,用多普勒超声探查腓动脉穿支的具体位置并标记,根据“点,线,面,弧”的原则以小腿外侧中下段腓动脉穿支处为旋转点,以相邻穿支穿出点连线为轴线,采用布样法标记皮瓣,使皮瓣边径较创面大1.0~2.0 cm。

皮瓣切取及移植:在硬膜外麻醉下,先切开距穿支点较近的一侧皮肤,在深筋膜浅层寻找腓动脉穿支血管,以术中确认可靠的穿支穿出点为旋转点,重新调整皮瓣,距穿支血管1.0 cm 处切开深筋膜,再切开皮瓣的另一侧,到达深筋膜后于深筋膜下分离,“会师”法逆行解剖皮瓣,保留底部皮肤宽度1.5~2.0 cm,深筋膜蒂宽约2.5 cm,深筋膜下游离皮瓣直至底部腓动脉穿支处,并向深部解剖获得适宜长度的血管蒂。松止血带后观察皮瓣血运并充分止血,将皮瓣以最小角度旋转,通过明道移植于创面,留置引流条若干枚,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移植。

术后处理:常规抗感染治疗。肢体置于舒适位置并抬高,避免蒂部受压,密切观察皮瓣血运。

2 结果

1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切口Ⅰ期愈合;供区植皮顺利成活。术后随访8~48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肤色与正常肤色基本一致,患肢可负重站立,行走自如,无异常步态。

典型病例:患者男,50 岁,因右跟腱闭合性断裂,在外院行右跟腱缝合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坏死,跟腱外露,转来我院。入院后先行清扩创及VSD 治疗,术后创面无渗出,跟腱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约5.0 cm×12.0 cm(图1)。依创面大小于右小腿外侧设计腓动脉穿支蒂皮瓣(图2),皮瓣面积约6.0 cm×13.0 cm。切取皮瓣并转位于创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图3,4)。术后11个月随访,皮瓣色泽与正常皮肤基本一致,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肢可负重站立,行走自如,无异常步态(图5)。

3 讨论

3.1 腓动脉穿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腓动脉于腓骨小头下6.0 cm 左右从胫后动脉发出,在腓骨内后方走行,终于外踝后方的外踝支,沿途发出数支穿支供养腓骨、邻近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一侧小腿的腓动脉皮肤穿支约5 支,分为肌皮穿支和肌间隔穿支,其中,中远段多为肌间隔穿支,穿支口径(1.0±0.5)mm,两条伴行静脉口径稍粗,血管蒂长度约为(5.0±3.0)cm[5]。因此,可以以远段穿支为蒂设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区缺损。

3.2 该术式的优缺点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体会到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⑴不需切取腓肠神经,术后无足跟外侧区麻木。⑵该肌皮瓣血供充分,有保证,静脉回流充分,无需结扎小隐静脉可避免足部水肿加重。⑶手术操作简单,无需吻合血管,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⑷只利用了腓动脉穿支,未损伤腓动脉主干,对腓骨相邻肌肉及下肢生理性血供无明显影响。⑸蒂部软组织保留较少,故蒂部松弛较窄,易于旋转,且旋转后蒂部软组织重叠少,不臃肿,外形美观。⑹腓动脉穿支较多,可根据具体伤情选择合适的穿支来切取皮瓣,操作灵活且有回旋余地。⑺供区可直接缝合。

本术式缺点:⑴穿支数量、位置及口径有变异,在选择上有一定难度。⑵皮瓣轴线与创面纵轴不一致,致皮瓣旋转后,蒂部及以远皮肤无法很好修复供区,需做部分切除,造成皮肤浪费。⑶皮瓣切取面积有限。⑷皮瓣内无感觉神经,导致修复后皮瓣处感觉迟钝。

图1 右跟腱软组织缺损

图2 腓动脉穿支皮瓣设计

图3 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

图4 皮瓣旋转修复创面

图5 术后1年随访

3.3 手术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手术成功,以获得预期的临床效果,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⑴术前宜用多普勒超声探测穿支血管的位置,回音响亮的穿支往往口径较粗,宜优先选用。⑵切取时可先行一侧切口在深筋膜浅层探查穿支,先不要切断设计点以外的穿支,根据穿支口径及缺损面积综合考虑穿支的选择,如缺损面积较小,可选用低位穿支以减少皮瓣的切取高度;如缺损面积较大,则优先选择口径较粗的穿支为蒂。⑶术中所选穿支与设计不一致时,需重新调整皮瓣位置,此时注意将皮肤切口拉拢后再行设计,以提高皮瓣位置的精确性。⑷跟腱清创后有死腔形成时,可将皮瓣近段切除部分表皮,将真皮及皮下组织卷曲缝合成组织卷填塞死腔。⑸皮瓣宽度不足5 cm 时,可应用皮内缝合的方法直接闭合供区,术后线性瘢痕不明显。⑹术中以明道转移,术后蒂部包扎要松弛,引流要充分,可采用纵向劈开无菌输液管引流。⑺此皮瓣仅用腓动脉穿支逆行供血,故皮瓣不能切取过大,也不能在小腿处切取得过多,用于修复跟腱部位皮肤缺损较为合适。

猜你喜欢

供区跟腱腓骨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游离前臂皮瓣术区闭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崴脚千万莫忽视
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预防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封闭治疗跟腱炎的解剖学基础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的研究
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处理的研究进展
腓骨移植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