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群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基层工会活力提升路径探究

2019-03-21田秋实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家群团工会组织

张 晶,田秋实

党的十九大对群团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高校今后开展群团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工会是联系和服务教职工的群众性组织,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而高校基层工会作为联系高校工会和教职工之间的桥梁,承担着上传下达的重要职责,是高校工会整体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高校基层工会整体发展较为成熟,“职工小家”建设也逐渐规范化,但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较为模式化,内容单一,形式老套,很难调动教职工参与积极性,严重影响基层工会纽带和桥梁作用的发挥。如何提升高校基层工会活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提升高校基层工会活力的意义

(一)是新时代群团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1]。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牢牢把握群团改革正确方向,努力开创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2]。党的十九大对群团工作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指出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3]这些都为群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就意味着群团组织将面临新的目标和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群团组织应该更加坚定不移的跟党走,更加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创新能力,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发挥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作用,不断开创党的群团工作局面[4]。高校工会作为高校重要的群团组织,需顺应形势发展,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着力增强自身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提升工会生机与活力,才能更好地为高校健康发展服务。

(二)是实现个体协调发展的基础保障

教职工个体是高校工会组织的基本构成,而其个体利益实现与否极大程度的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5]。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一方面为高校带来了更多更优的生源,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师资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大量引进教师来填补师资空缺。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的岗位配备和财政储备不能及时跟上,那么教师的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久而久之,会极大地削弱教师参与管理和教育的积极性。因而,基层工会组织作为学校党政直接联系教职工的纽带,需及时了解教职工的切实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重视其反馈的问题,维护他们的权益,缓解学校发展与教职工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是增进集体凝聚力的内在动力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学校的凝聚力不仅仅是学校正常职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教职工是学校的组成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是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具体体现。

然而,个体与个体之间往往专业能力有差异,思维模式及行为特点也不尽相同。高校基层工会作为团结和凝聚教职工个体最有力的组织,以服务与联系教职工为宗旨,将集体凝聚力建设融入各个环节,创新形式,加强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让他们对自己个人的职业角色有精准定位,在工作中更好地配合协作,才能切实地使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校发展。

(四)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一方面,教职工自身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们自身的思想认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等都影响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除了传道受业解惑以外,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高校工会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高校基层工会建设作为高校工会建设的实施者和落实者,承担着上传下达的重要职责,是学校党政直接联系教职工的群团组织。高校基层工会通过适时地开展工作,凝聚和团结教职工,激发他们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内在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其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发展。

二、当前高校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以A大学为调查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基层工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教育机制不完善,组织“三性”弱化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工会工作干部对其工作职能理解较片面,定位有偏差,认为工会主要工作就是发发福利和组织活动,缺乏完善的学习教育制度,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党组织最新的方针政策和相关精神,组织“政治性”有待加强;65.4%的基层工会表示很少甚至没有开展团队建设和素质培训项目,缺乏对干部的政治素养培养,模范带头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组织“先进性”有待凸显;81.7%的教职工表示,相对物质方面的追求,他们更希望能实现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现实中教职工在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往往受到限制,使得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因此,紧密联系教职工,了解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是落实组织“群众性”的关键所在。

(二)主观能动性激发不够,创新思维不足

在对工会组织活动参与度的相关调查中发现,76.4%的教职工都表示愿意参加工会活动,之所以参与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学时间的限制,二是活动的内容较为笼统老套,很难吸引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此外,目前大多数基层工会开展工作主要依靠少数工会积极分子,久而久之,由于工作思路的局限性,创新思维不够,难以满足职工多样化的需求。

(三)维护机制未健全,服务意识淡化

维护和代表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是高校工会的重要职能。由于认识偏差,超过66.7%的教职工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不公平待遇时,很少第一时间想到工会组织,更不会去寻求工会的援助;近50%的教职工认为二级教代会流于走形式,没有以教职工需求为导向,没有切实解决教职工诉求。究其根本原因,是工会本身维权服务意识淡薄,很多尚未设立专门的维权机构,很多维权流于形式,缺乏后续情况的跟进和反馈,使得教职工对工会没有充分的信任和归属感。

(四)文化氛围不浓厚,“职工小家”模式化

A大学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基本都依托“职工小家”展开,且建设都较为成熟、规范,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然而,通过比较发现,这些“职工小家”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严重“模式化”“同质化”;不少基层工会组织片面追求对“职工小家”的“硬件”建设,而忽略制度文化等“软件”建设,侧重“家”的建设而忽略“家”的氛围营造,不能有效的发挥“家”的团结凝聚作用。

三、群团改革背景下提升高校基层工会组织活力的路径

(一)坚定党的领导,增强组织“三性”,推进自身建设

作为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群众团体,高校基层工会首先需要加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1.紧跟党的步伐,巩固组织“政治性”,强化思想引领作用。工会作为党联系群众的组织,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拥护党的纲领,贯彻党的政策方针[6]。高校工会应当坚持和服从学校党政的领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落实各项工作[7]。学校党政应提高对工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领导合力;基层党委需全力支持基层工会工作,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障;工会应以组织生活为载体,结合时政热点,将党的方针政策有机融合到各项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工会组织生活的全过程,有效发挥基层工会的思想引领作用。

2.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保持组织“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群团组织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和先锋模范两方面。这就要求群团组织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真正成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坚实后盾。基层工会应以集中理论学习为抓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交流当下时事热点,时刻保持工会组织的先进性;组织开展对工会干部的培训,增强政治素养,发挥工会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3.紧密联系教职工,落实组织“群众性”,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根本特点。了解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困难,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去,从而增强工会组织对职工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激发主观能动性,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活动形式

目前高校基层工会的组织生活形式老套、笼统,教职工往往是被动参与甚至不参与,活动覆盖面窄、影响力小。要想有效改善此种现状,需要从源头出发,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1.“化整为零”并“因材施教”,调动参与积极性。除常规活动外,基层工会需将大群体“化整为零”,整合资源,并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因材施教”。可分年龄段、性别、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的开展组织活动,如针对中老年群体开展登山、书法、绘画等系列修身养性活动,针对女性群体开展瑜伽、舞蹈、插画等健身怡情活动,针对体育爱好群体定期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比赛,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活动,满足不同类型教职工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结合重大事件和重要节日,开展讨论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和力与协作力。

2.实行分期分主题轮流承办制,激发主观能动性。每期的组织生活可由某工会小组承担,从主题方案策划到组织实施,该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样既增进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更集组织者与参与者于一身,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极大地激发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

3.结合专业特长与优势开展工作,增强集体归属感。高校基层工会小组常常以教研室或者专业为单位来开展组织生活,组织者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如绘画设计专业可以组织开展绘画教学,书法爱好者可以组织定期习笔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兴趣、特长为抓手,通过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活动,有效推动高校基层工会工作的开展。

(三)打造“特色小家”,注重“软硬兼施”,促进文化发展

1.去除“模式化”,树立品牌项目,打造“特色小家”。目前高校建设“职工小家”存在“模式化”现象[8],制度规范、场所建设、活动内容大同小异,品牌文化项目不多。高校基层工会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着力打造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品牌文化,突出自己的亮点,打造“特色小家”。

2.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家”的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发展。作为高校基层工会工作的主要阵地,“职工小家”建设推进的关键在于营造“家”的氛围。高校基层工会建“职工小家”除了在建设和设备配备等“硬件”上要充分考虑教职工的需要,更要注重营造氛围,将人文关怀落到每一个细小的实处,给予他们切实的温暖。对于教职工,要真诚沟通、切实关爱,努力营造和谐友爱的组织氛围,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真诚用心服务,营造和谐氛围

高校基层工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教职工,只有以教职工为本,才能够做好各项工作。一方面,要组织教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等法律文件,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感和归属感,引导他们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第一时间能想到寻求工会的援助;另一方面,要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他们的政治素养、个人修养和文化内涵;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问题,缓解他们的工作苦难和生活压力。同时,关注困难教职工,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全力帮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此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二级工会教代会制度,以服务教职工为中心,以教职工的需求为导向,切实倾听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难处,为学校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良好氛围。

高校基层工会组织作为党的重要群团组织之一,应坚定党的领导,紧跟党的步伐,以需求为导向,以教职工为中心,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引导他们将个人追求同国家需求、学校发展相结合,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小家群团工会组织
打造有温度的工会组织——记北京服装学院工会工作
“大家”“小家”同奔小康
工会组织要善于“春风化雨”
加法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共产党宣言》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团工作
贯彻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 我们有探索
关于构建大群团服务平台实现精准服务的思考
小家难成气候?
略论中国梦视野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