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
——以安徽花鼓灯为例

2019-03-21峰,戴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花鼓淮河流域民俗

徐 峰,戴 路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口号遍布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积极参与各类健身运动,关注各种体育赛事,却鲜少有人关注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安徽花鼓灯作为民俗传统体育的特色文化资源,面临着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使人们正确认识民俗体育安徽花鼓灯?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传承和发展安徽花鼓灯?值得思考。本文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剖析民俗体育安徽花鼓灯的现状及生存环境,探索安徽花鼓灯文化的传承价值和发展路径。

一、淮河流域民俗体育安徽花鼓灯的生存环境

民俗体育是民间的各种各样体育运动和游戏的总称,它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礼仪、节日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传统性、模式化、生活化的体育活动[1]。民俗体育属于传统体育,是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民间文化、生活习俗相关联,同时也和当地百姓的庆典、祭祀等紧紧联系在一起,深深地融入于民俗风情之中,用自身大众性、仪式感、全体性、欢娱感、观赏性等吸引人们参与,人们通过开心、奔放、热情、多样的身体语言,表达出人们对自然、乡土习俗的喜爱之情。具有南北文化交融之美的安徽花鼓灯是由歌、舞、乐、戏组成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素有“东方芭蕾”“淮畔幽兰”之美誉,是展示当地民俗体育原始原貌的经典体育活动。安徽花鼓灯最初是一种广场型的舞蹈,自娱自乐,是欢快的身体娱乐活动方式,实现以舞会友,强身健体的作用,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而今天的安徽花鼓灯已成为普及流行时尚的全民健身活动,也成为各种重大场合呈现民族特色的体育表演项目,显示淮河流域地域色彩及人文气息。在多元文化时尚元素和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在注入欣欣向荣的新鲜元素的同时,也面临着现代科技文化及娱乐消费方式的挑战,在当今社会遇到了传承与发展的严重危机。

首先,在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它的传授方式大多以讲解示范的方式进行,花鼓灯老一辈艺术家通常采用普通的讲解示范方式传授,这种传授方法的效果不佳。目前,安徽花鼓灯的传承没有专门的管理教学机构,属于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不能真正促进花鼓灯的发展,导致花鼓灯的传承发展徒有其表,无法实践到行动中。

其次,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汉民族目前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蚌埠市被确定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关键性的转变标志着花鼓灯迎来了一个历史新纪元。[2]这些新的发展纪元在带来契机同时也面临挑战:国际化的社会环境,西方体育的渗透扩张,民俗体育被迫不断缩小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人们思想、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主流文化与外来国际化文化冲击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促使人们接纳、吸收、向往现代体育文化,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学习兴趣减弱;现代的教育体制下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进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倡加入民俗体育内容,但一直以来收效不大,从未登过学校体育教育的大雅之堂。

最后,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当今中国飞速发展,已从乡土中国转变成为城市中国,城市文化在农村的渗透步伐不断加快,这就不可避免地缩小了花鼓灯艺术的繁衍区域,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的怀远县及禹会区、淮南市的凤台县、滁州的凤阳县等,而真正保持花鼓灯原生形态的花鼓灯班子仅存4、5个,已临近消亡。[4]国家级花鼓灯传承人“小红鞋”杨再先、“小白鞋”郑九如、“一条线”陈敬之、“小金莲”冯国佩均已先后辞世;2015年6月,第四批花鼓灯国家级传承人石春彩先生也病故;[5]花鼓灯传承人的逝世让花鼓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人走艺亡”的困难境地。如今的安徽花鼓灯弱化了民间性、艺术性、节日性的表演氛围,而仅仅成为一种半职业性的舞台表现和表演需要,从而使花鼓灯所体现的淮河两岸人民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无法展示。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必须让传统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并活态传承,因此,这样花鼓灯艺术传承发展必须依据社会的快速发展推移而开拓新的生存环境,不能仅仅植根于乡野气息中,必须走出原来的狭小空间,迈入社会、学校,让花鼓灯在更多的地方接续生命,大放光彩。

二、安徽花鼓灯的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一)文化性

花鼓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人类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花鼓灯蕴涵着安徽淮河两岸丰富的风土人情,通过欢快的身体活动表达对乡土风俗的热爱,与特定的地方民间风俗、文化、生活方式等息息相关,可以体现出广大劳动人民自我娱乐、自我慰藉,回归自然的平静心理需求;反映出淮河流域劳动人民不怕苦难、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的精神,更能诠释淮河流域劳动人民豁达开朗、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性格品质。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进程中不断与哲学、文学等文化形态相互渗透与交流,使淮河两岸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都得以体现。安徽花鼓灯的舞步特点主要由所穿的“寸子”形成,舞步中的“梗劲”能够促使跳舞者的肩部有规律上下摇晃、左右摆动以及腰部以上身体画圈似的摇摆,这是北方地区“扭秧歌”中舞步的精髓。[6]显然安徽花鼓灯既吸纳北方地区“扭秧歌”中舞步的精髓,又融入南方地区“花灯”的特色,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结晶,它的动作节奏风格交融了南北艺术文化,同时浸润道教、儒学等多种形式文化,让其南北文化气质交融之美发挥特色。

(二)地域性

安徽花鼓灯是淮河流域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记录了淮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劳动、乐趣及民俗风情,是珍贵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兴起的初期,是淮河流域的人们表达对良好收成、美好生活、身体健康等愿望的庆祝仪式,人们普遍认为花鼓灯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平安、幸福、驱邪、去秽。现在,安徽花鼓灯已经发展成为普及、时尚的全民健身活动,成为一种特色体育项目,并创作出许多喜闻乐见的舞剧、健身操、歌舞剧等等。花鼓灯艺术是一种公益性活动,真实反映淮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行为习惯、感情交流、情感体验等方面,从而构建出特定的文化理念,日积月累这种文化理念形成非物质文化,呈现其美好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彰显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的魅力。

(三)传承性

安徽花鼓灯是需要通过身体运动来体现的一种文化状态,来自于民间,通过传承人保护,是人们共同自然传承的,在日常生活中被反复传递,世代相习。这种无形文化真正的传承必须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动态的传承,因此它的传承性是靠心理信仰、传袭力量、习惯势力形成的一种约束,而不是靠行政和法律。安徽花鼓灯传承在发展过程中,得益于其传承的力量,经过穿越历史隧道,绵延流传至今,但仍然保持原来的某些特质属性,在时间上可以世代延续以及空间上可以传播,是一种纵向与横向的文化发展过程,在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中扎根于淮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肥沃淮河流域的文化土壤,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发展价值

(一)保护文化

安徽花鼓灯是民间文化艺术,大多数都是群众自发参与的,是一些草根组织的锻炼群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演出程式,但没有固定的舞台,随时随地即兴就地表演,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和政策保障。如何保护素有“东方芭蕾”“淮畔幽兰”之美誉的安徽花鼓灯艺术,使之广泛传播,要引起足够重视。目前,花鼓灯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指引下,加强了对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5 年,花鼓灯被列入安徽省“861 ”计划和蚌埠市“3461”计划,同时建设花鼓灯艺术博物馆,全面收藏和展示花鼓灯艺术史料,把传统花鼓灯舞蹈列入全民健身计划,把花鼓灯舞编成了能够锻炼身体的健身操,[7]从而保护和开发花鼓灯这种无形载体文化,彰显花鼓灯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的艺术内涵,使这项记录人体文化发展轨迹和肢体语言符号的民俗活动成为淮河流域一些艺术品种的根脉。

(二)传承艺术

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这一遗产对继承与优化我国优秀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淮河流域的安徽花鼓灯拥有自身的艺术特征独树一帜,必须进行传承保护。在传承保护过程中,要避免“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出现,重视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要逐渐落实到实处,不能空对空,有理论支持没有实践行动。因此,传承花鼓灯艺术必须挖掘重现花鼓灯民族特色的艺术意境,找寻其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创新其传承发展方式,培养后继人才,保障花鼓灯艺术传承的有序进行,使原生态花鼓灯艺术发扬光大,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发展路径

(一)发挥群众性优势

安徽花鼓灯来源于民间艺术,群众性是最本质的特征;而民俗体育其传承主体是人民大众,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集体智慧进行传承发展。在大众体育发展的今天,安徽花鼓灯要与大众健身相结合,进入大众健身的视野区域,逐渐成为大众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花鼓灯增强体质、热情奔放、优美洒脱、动作轻盈简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这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理念协调统一。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借助全民健身的大好环境,一切从实际出发传承花鼓灯,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举办展演等形式让花鼓灯“进城市、走基层、进社区”扩大其在全民健身中的影响力。花鼓灯在这样的群体文化氛围中不仅可以巩固自身的生存空间,而且可以丰富创新传承路径,开辟新的优质资源,注入新的养分,不断发扬光大。

(二)与校园文化融合

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体育受西方体育的影响,都以传授竞技体育知识为主导,而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是缺失的,我们要渐渐提升民俗体育在其中的地位与价值。新时代的祖国花朵是社会的未来也是民俗优秀文化的核心传承主体,让广大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了解学习民俗文化是最好的教育传承模式,因此让安徽花鼓灯进校园,对花鼓灯传承有着不可衡量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保护措施。花鼓灯这样的民俗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扩大教育空间,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当今社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花鼓灯舞蹈比赛或文艺汇演,建立花鼓灯工作室或者社团及俱乐部,也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育传承校内外实践采风基地,这样可以宣传花鼓灯风采,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可以宣传花鼓灯风采,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见识花鼓灯的魅力,可以更好地参与其中,从而传承发展花鼓灯。将优秀花鼓灯艺人请进校园,不仅可以重现花鼓灯艺术,展现花鼓灯的动作内涵,促进其体育文化内涵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一方面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个方面也可以为推进花鼓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个稳定的、长效的传承机制。

(三)增强社会性力量

安徽花鼓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人民,这就需要全社会的传承力量,仅仅依赖小部分人群参与产生不了实际效应,不能充分散发花鼓灯的艺术魅力和健身价值。民俗体育花鼓灯一直都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民俗民风紧密联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作来源于平常生活对于自然的模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对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保护,就要实现它的社会传承方式,而社会传承的关键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出版图书、发行杂志等静态的途径,也可以通过竞赛、广场舞、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动态的方式如举办花鼓灯艺术节、传统节日表演、广场舞大赛等等;同时利用书籍、报刊、影视、网络等各种新媒介,让人们能够以多种方式接触、学习、欣赏、感受安徽花鼓灯,这才能使传承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拓展安徽花鼓灯表演渠道、锻炼形式,进行社会性的花鼓灯表演传承,扩大其普及力度与范围,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从而满足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回归,体现人们新的精神生活需求,实现花鼓灯在“健康中国”中的发展价值,表达人们积极向上、豁达生活的精神面貌。

五、结论

“花鼓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进行保护,不可能是原封不动,一成不变的。”[8]在传承花鼓灯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保留花鼓灯的优质基因,与时俱进,不断的为花鼓灯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养分,让它不断焕发光彩。与此同时,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飞速前进,花鼓灯这类起源于农村的传统文化活动不能仅仅限于当地民众。为了其更好更广的发展,花鼓灯要走向社会、走向校园,走向全民。传承和发展花鼓灯这项民俗体育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上下而求索,相信这项民俗体育文化会有更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花鼓淮河流域民俗
冬季民俗节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岸花鼓情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