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3-20蒋铁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手术治疗治疗效果

蒋铁军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80例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 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传统短肌腱移位手术治疗方式, 研究组患者接受骨膜移位手术治疗方式,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恢复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60.35±8.22)min、(60.55±2.95)d, 均短于常规组患者的(80.26±6.52)min、(90.58±3.68)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0%;常规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5.00%;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膜移位手术治疗方式相较于传统短肌腱移位手术治疗方式, 其能够在较短的手术时间内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值得在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44

踝关节损伤作为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 常由于患者踝关节受到一定程度外力因素影响而造成, 若患者不及时对踝关节损伤进行治疗, 则存在较大几率造成患者出现后遗症, 且此类疾病若无法彻底治愈, 可反复发作, 影响患者腿部各处关节的正常功能, 导致各类并发症的出现, 下胫腓联合分离便是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并发症类型。而下胫腓联合分离并发症的出现, 能够影响患者踝关节的稳定功能, 增加手术治疗实施的难度。临床中对于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 但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术方式所具有的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骨膜移位手术具有较为有效的治疗效果[1]。因此, 为研究不同类型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特开展此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 各40例。其中常规组男26例, 女14例, 年龄26~43岁, 平均年龄(30.24±4.26)岁;研究组男29例, 女11例, 年龄24~47岁, 平均年龄(30.95±5.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患者家属同意;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因事故、坠物砸伤、机械性扭伤等外力因素所造成的踝关节损伤, 且诊断过程符合医疗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者存在较为复杂的踝关节损伤情况;存在因事故造成的严重脏器损伤、意识模糊等情况[2]。

1. 3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传统短肌腱移位手术治疗方式。对患者实施连续性外膜麻醉后, 由主刀医师根据患者踝关节损伤部位和损伤类型做相应的手术切口。手术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伸肌支持带做切开处理, 并将患者肌腱组织向外拉伸, 使患者踝前动脉能够清晰显露, 便于寻找动脉起点和腓动脉, 降低手术操作风险。然后在患者腓骨内侧远端处合适位置实施长形骨膜瓣手术, 并将骨膜瓣下翻, 与患者下胫腓韧带重合缝合, 并修复患者下胫腓韧带损伤部分, 其后对手术创口进行止血、缝合处理。

研究组患者接受骨膜移位手术治疗方式。将患者外侧半肌腱接近腓骨短肌腱的位置处组织实施截断手术, 截断处需要与踝关节平面间的距离需控制在0.5 cm, 在患者腓骨前后缘位置处将骨髓打穿, 引入丝线对患者腓骨短肌腱处的破碎组织进行整合修复, 然后采用缝合方式对患者踝关节前侧关节囊、肌腱损伤部位和软组织进行修复, 对患者下胫韧带进行重构。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恢复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手术后, 患者踝关节损伤痊愈, 踝关节拓屈和背伸功能恢复正常, 患者可正常生活, 影像检测后踝穴形态恢复较好;有效:经手术后, 患者踝关节损伤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踝关节拓屈和背伸功能基本恢复, 患者可无障碍生活, 影像检测后踝穴形态具有一定的恢复;无效:经手术后, 患者踝关节损伤无变化或加重[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踝关节损伤作为骨科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 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者下肢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活动[4]。而下胫腓联合分离作为主要的踝关节并发症,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 将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有效治疗就具有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目前, 对于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 而对于选择何种手术方式能够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有效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就成为了当前值得研究的主题。

本次研究中对传统短肌腱移位手术治疗方式和骨膜移位手术治疗方式对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为骨膜移位手术治疗方式相较于传统短肌腱移位手术治疗方式, 手术创口面积较小, 且能够通过手术方式有效地对患者踝关节损伤、腓骨短肌腱损伤部位及相关软组织损伤进行有效修复, 在修复结束后, 对患者下胫韧带组织部分进行重建修复, 在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有效治疗和修复的同时, 增加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 治疗效果和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都极佳, 且手术创口较小, 用时较短, 有益于患者术后创口的恢复和身体各项机能指标的恢复[5-8]。

综上所述, 骨膜移位手术治疗方式相较于传统短肌腱移位手术治疗方式, 能够在较短的手术时间内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值得在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旺泉. 分析应用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 当代医学, 2017, 23(32):85-86.

[2] 孙宝慧. 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10):58, 60.

[3] 董琦. 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疗效观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28):5561, 5563.

[4] 曹豹林, 薛鹏飞. 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 32(4):58-59.

[5] 李文朝. 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临床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3):96-97.

[6] 翁科捷, 钟志刚, 张育锋, 等.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临床医学工程, 2016, 23(5):641-642.

[7] 顾旻, 姬健.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临床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3):115-116.

[8] 王立.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应用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医疗装备, 2016, 29(6):126-127.

[收稿日期:2018-08-16]

猜你喜欢

手术治疗治疗效果
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
脑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路径护理效果观察
甲状腺癌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处理
手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