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2019-03-18马若燕

考试周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流程教学

摘 要:新课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彻底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不仅有助于实现学科课程的价值,而且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创新意识方面显示出了更强劲的势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流程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不够成熟,很多一线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不甚明了,本文结合多年来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做如下探讨:

一、 前期——创设情境,精心准备

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达成,老师创设的良好的、符合特定内容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美国心理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对所学内容做出较为深刻甚至独到的见解。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之初,老师要积极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或巧设悬念,或相机诱导,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中寻求问题,发现问题。这个过程要形式新颖,尽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时,为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母爱的感知能力,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满文军的MV《懂你》,让学生在浓浓的母爱中走进文本。在学习曹操的作品时,笔者在课前预习时给学生朗诵了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让学生判断“三父子”指的是谁,大部分学生都说是“三苏”,接着笔者又给了学生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请学生说出这里的“三词客”又是谁,这下学生糊涂了,赶紧找来课本和资料寻找答案,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走进了老师预设的情境中,开始主动探讨“三父子”和“三词客”的问题,经过探讨学生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由此可见,在课前酝酿阶段,学生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包括语法、修辞、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等语文知识方面的储备;另一方面是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文化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背景性知识;问题提出后,要根据教师所给的比较宽泛的范围自主探究,具体探究方式因人而异:有的学生情感细腻,允许对文章的抒情重点准备;有的学生思辩能力很强,允许学生对文章的某些观点进行点评;有的学生擅长描绘,可以鼓励他对文章的人物和环境进行渲染。只有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在课堂生真正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学生才能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对《红楼梦》的解读,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的学生对其认识差异非常之大。虽然在必修课上学生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但那只是沧海一粟,对于这部鸿篇巨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手法的了解毕竟十分有限,这时老师应该相机引导,可以鼓励学生多方面、多渠道挖掘、收集信息,让班上已经读过《红楼梦》的同学把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信息做一个梳理整编,在班上做一次报告;也可以给学生播放影视剧中的经典片段和经典曲子;还可以播放周汝昌、刘心武等大家在《百家讲坛》中对《红楼梦》的解读……这样一来,学生会从心理上拉近与《红楼梦》的距离,唤起学生浓厚的阅读欲望。在这种特定情境的诱导下,《红楼梦》这种经典名著的解读就不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大部头”,而是变得水到渠成了。

二、 中期——确定问题,制定方案

研究性学习最难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怎样确定问题。这个阶段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在众多问题中甄别、比较,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筛选问题的标准与方法:一是被选中的问题具有代表性,要遵循多数学生不明白的原则。也有些問题虽然没有被大多数学生选中,但很可能是重要的研究点,这类问题也应该被选入;二是被选中的问题要具有研究性,既不能太简单,一点就会,比如“李白诗歌特点”“《史记》的体例”,也不能提出一些大而无当的超出学生研究能力的甚至有争议的问题,比如“民俗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作者考证”;三是选出的问题要兼顾语文课和研究性学习两方面的特点,避免脱离语文课的研究范围,导致在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操作性。

问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朝着有序、有效的方向推进。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小组分工、分组查找资料;②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③开展活动的课题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④总结材料、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探讨的研究性学习只是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一种学习方法,不一定要像专家那样解决实际问题。因为高中学生的“方案”与专家的“方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中阶段的研究重在从学生的自身条件、知识水平出发去设计方案。

三、 后期——展示成果,拓展延伸

成果展示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合作探究成效的有效检测方式。展示过程由教师根据合作探究的不同内容安排展示顺序,各小组成员根据组内分工进行展示,展示时由小组长主持,展示要求:口头展示姿态端庄,富有激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性强;书面展示要求书写规范,语言简洁,观点明确;小组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跟着展示者的思路思考,要给展示的同学正确的补充和质疑、评价,或者随时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和提问;另外,还可以通过美术、绘画、舞蹈、戏剧表演、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增强展示效果。

学无止境,同样研究性学习也没有止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激发新的兴趣点,构成新的研究点。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通过小组提问、辩论、交流获得的新体验、新感悟,会让学生产生新的探究欲。比如对李商隐的《锦瑟》的主题解读,在学习中学生得出的主题普遍是“悼亡说”或“爱情说”。但通过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还可以挖掘出“自伤身世说”“怀才不遇说”“咏物说”等不同的主题;有时候学生会对其他同学的研究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补充研究。随着问题探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更全面,思维也更加深广,更加多元,获得的知识也更全面,更丰富。

参考文献:

[1]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蓓林.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作者简介:

马若燕,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流程教学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