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94)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治疗慢性腹泻25例※

2019-03-18李文华杨才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脾虚

李文华 杨才德

(1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上接第4期)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或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或水样便,常伴有排便急迫感或失禁等症状,通常以每日大便重量超过 200 g作为腹泻的客观指标[1]。腹泻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类,关于急性与慢性的具体界限尚未统一,最近,我国学者把慢性腹泻定义为病程大于 4周,或间歇期在 2~4周的复发性腹泻。目前我国还没有较好的成人慢性腹泻患病率的调查研究数据。慢性腹泻影响患者的体力、精神状态、营养吸收、日常工作,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较大的社会负担。慢性腹泻病因大致可归类为:胃部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肠道肿瘤);肝胆胰疾病;全身疾病。腹泻在中医学中大多以“泄泻”“久泄”之名出现。中医学认为,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其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病后体虚或禀赋不足。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虚湿盛。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肾有关。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不同。本研究以星状神经节为主穴位埋线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肯定,操作安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018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所收治慢性腹泻患者 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病程2~25个月;年龄32~65岁。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病程3~27个月;年龄31~66岁。2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腹泻、大便每日 ≥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酸中毒甚至生命危险;(2)已排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3)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及或血便。镜检炎症性腹泻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分泌性腹泻可有少量或无细胞;(4)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培养出霍乱弧菌、痢疾杆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致病微生物或常规镜检或电镜直接检出肠道病原体;或检测特异性抗原、核酸阳性,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临床诊断:应同时符合(1)、(2)和(3)。实验室确诊: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和(4)。

1.2.2 中医辨证要点 主症:反复或交替出现的腹泻、便秘伴腹胀、腹痛及大便性状异常。脾虚湿滞:腹痛隐隐,大便时溏时泻,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肝郁脾虚: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发作多与情绪相关,平素急躁易怒,善太息,或两胁胀满。舌淡胖有齿痕,脉弦细。脾肾阳虚:晨起腹痛即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腰膝酸软,纳差。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脾胃湿热: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肛门灼热,烦渴欲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肝郁气滞: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遇情志不舒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肠道燥热:大便秘结难下,少腹胀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确诊者;②此次治疗前未接受其他治疗者;③配合相应检查并积极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湿疹诊断标准;②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等合并症的患者;③不接受穴位埋线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1.5 剔除标准 符合纳入标准,己经随机分组,但由于各种原因未接受治疗的患者。

1.6 脱落标准 ①由于各种原因未按规定完成疗程的患者,如临床记录不完整者;②观察中失访者;受试中依从性差,不愿接受治疗;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③自行退出者。

1.7 治疗方法

1.7.1 观察组 取穴:主穴:星状神经节、迷走神经点、公孙、脾俞、足三里。配穴:脾虚湿滞配脾俞、章门;肝郁脾虚配太冲、期门、公孙;脾肾阳虚配肾俞、神阙、关元;脾胃湿热配内庭、曲池;肝郁气滞配肝俞、行间;肠道燥热配合谷、曲池。腹胀明显配中脘、内关;腹泻明显配关元、神阙;便秘明显配支沟、照海;情绪症状明显配印堂、神庭、神门。定点:星状神经节点: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略下方处。迷走神经点:乳突尖下方、寰椎横突前缘处。公孙点: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脾俞点: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操作:①星状神经节: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以穿刺右侧星状神经节为例。体位:患者常取仰卧位,使枕部与背部处于同一高度或将一薄枕置于双肩下,使头尽量后仰,以充分暴露颈部。面向上方,颏部抬向前。口微张开以减小颈前肌张力,且易触及第 6颈椎横突。操作者应位于病人的右侧。方法:术者戴无菌手套,术区碘伏常规消毒,选用 3.4 cm长 7#埋线针刀,线体用2 cm长4-0的 PGA或PGLA线体,术者左手拇指与四指分开,四指紧靠于患者颈部,做卡颈动作,拇指轻轻触及皮肤,右手持针,刃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垂直,拇指与针尖同时向下移动,拇指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触及颈动脉搏动,确认已把颈动脉控制在指腹下,继续向下移动,当到达C6横突前结节时有明显抵抗感,右手向下快速突破,直达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退针少许,右手持针固定不动,左手拇指轻轻抬起,旋转埋线后出针,术毕,压迫针眼止血,创可贴贴敷针孔即可[2]。②普通穴位: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也可加用灸法。

1.7.2 对照组 取穴:除无星状神经节外,其余同埋线观察组穴位。配穴:脾虚湿滞配脾俞、章门;肝郁脾虚配太冲、期门;脾肾阳虚配肾俞、神阙、关元;脾胃湿热配内庭、曲池;肝郁气滞配肝俞、行间;肠道燥热配合谷、曲池。腹胀明显配中脘、内关;腹泻明显配关元、神阙、公孙;便秘明显配支沟、照海;情绪症状明显配印堂、神庭、神门。操作: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也可加用灸法。

1.8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无复发;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部分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腹泻优于针刺治疗。见表1。

表12 组慢性腹泻患者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慢性腹泻的基本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少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加,进而导致腹泻。根据病理生理学特点,腹泻可分为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由于肠道上皮细胞液体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损所致,即肠上皮分泌功能超过吸收功能。渗透性腹泻因人体摄入大量不可吸收的物质导致胃肠道中存在渗透活性化合物,肠腔内渗透压增加,使腔内液体潴留,以维持肠腔与内环境渗透性平衡,引起腹泻。渗出性腹泻又称炎症性腹泻,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肠黏膜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量液体渗出引起的腹泻。动力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动力异常,蠕动增强,食物快速通过肠道,与肠腔接触时间缩短,影响水分的吸收而导致的腹泻。腹腔或盆腔的炎症也可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

慢性腹泻也称“久泻”,一般多由急性暴泻迁延不愈转归而成,亦可由其他多种原因导致,有的表现为异病同证,但也有表现为同病异证者,在辨证和治疗方面,均较“暴泻”复杂,为脾胃系统常见的主要病证之一。有因脾气虚弱,运化不健者;有脾虚内寒,阳气不振者;有脾虚中气不振,清阳下陷者;有脾虚及肾,命门火衰者;有肝旺脾弱,肝气犯脾者;有脾气虚弱,久泻伤阴等。但对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尚不深入,有资料显示,可能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调控异常、炎症和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刺激星状神经节的作用主要有中枢神经作用和周围神经作用两个方面。星状神经节通过调节丘脑的机能以维护内环境的稳定,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星状神经节属于交感神经节,其作用的发挥常常与副交感神经交互,星状神经节治疗慢性腹泻的机理,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其中枢作用对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总体影响和调整,二是激发交感与副交感对肠道的针对性调节作用,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3-4]。

中医治则为健脾、温肾、疏肝,取穴以任脉、足阳明经及背部俞穴为主。主穴选:星状神经节、迷走神经点、足三里、公孙、脾俞。迷走神经的埋线干预可以有效地调节胃肠植物神经,进而使其蠕动顺应性增强,使肠道吸收水分的平衡得以维持。足三里调整胃肠功能,制泄止痛消胀;足三里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言道:“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配公孙可理气消胀,气机得行。

本临床观察表明,星状神经节为主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腹泻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其他疗法,而且本病在临床上缠绵难愈,埋线治疗不用每天治疗,15d1次即可,患者方便,易于接受,在临床中应用有很大的优势。

关于变更投稿邮箱的通知

由于我刊原邮箱服务商合同到期,原投稿邮箱于2015年7月1号停止使用,特通知各位读者、作者。为确保投稿及时送达编辑部,即日起请将稿件投至zgzyyycjy@163.com新邮箱 ,由此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刊的关注与支持!

投稿邮箱:zgzyyycjy@163.com

咨询电话:010-57289308/57289309

官方网站:www.zgzyyycjy.com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15年2月10日

猜你喜欢

星状神经节脾虚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肝星状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The Six Swans (II)By Grimm Brothers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求星状多边形的内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