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问题的有效探究式学习策略初探

2019-03-06吴文娟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因数分数案例

吴文娟,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教育学会会员,无锡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曾先后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近年来,执教市级公开课近20节,承担市级以上教育讲座10多场。曾荣获无锡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杏坛杯”赛课二等奖等奖项;参与了4项省、市级课题研究,主持了2项省重点资助课题;撰写的30余篇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要提升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就要基于核心问题,开放学习时空,适度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围绕真实的情景性问题,经历科学家一样的“再创造”,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一、核心问题:主动探究的起点

探究式学习要基于“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所谓“核心问题”,就是能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有探究价值、基于核心知识和学生学业水平而提出的问题。所以,“核心问题”的真实性、思考性和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始教师可出示“1/3、2/6、1/2、3/9”,让学生猜猜并验证哪些分数相等。

师:看来,分数王国中有些分数是大小相等的,有些却不相等。看了这四个分数,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生:还有哪些分数和1/3相等呢?

生:和1/2相等的分数有哪些?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怎样变化,大小才不变呢?

……

师:你能想办法找到与1/2相等的分数吗?并验证它们是否相等。

接下来,学生开始自主活动并汇报交流:1/2 =2/4=4/8=……教师提出探究要求。对这一案例可做如下分析。

一是核心问题源于需要。这里的需要不是教师的需要,而是学生的需要。有时,教师认为学生应该研究的“问题”,却很少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教师只有将预设性问题转变为生成性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此案例中,当出现“1/3=2/6=3/9”时,教师完全可以跟学生提出要求,但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面对相等和不相等的分数时,使自己的疑问自然生成。可见,尊重学生的疑问,就是尊重学生的需要。

二是核心问题开放空间。提问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数学现实和认识能力出发,有的放矢,让學生有所思、有所得。只有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负荷,才能有思维的空间,才能生成探究的驱动力。因书上的探究要求过于简单,根本不能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分子、分母变化的过程,于是教师设计了探究要求,使问题的探究空间更大了,使学生不限于从乘、除的角度来研究问题,还可以从加、减的角度来研究分子、分母的变化。开放问题空间,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三是核心问题密度适当。若在一节课里让学生去探究十几、二十几个问题,势必因时间不够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要明确重点、切中要害,要把精力放在关键问题的讨论上。这样精选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展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实现“点上突破”。

二、开放时空:主动探究的基础

提出“核心问题”后,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时空环境,让他们自由地研究,自主地经历探究的过程,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发现和表达。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意义后,再请学生自主探究并反馈不同的列举方法。

生1分了三类,并用文字列出了所有的订阅方法。教师肯定了他的方法,但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每次都用文字列出,你们觉得怎么样?生2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些书,列成A、B、C、AB、AC、BC、ABC;生3用数字1、2、3来表示这三种书;生4用列表来表示所有的列举;生5用算式3+3+1=7(种)来表示。教师对这几位学生的创意进行了肯定,并向其他学生提出问题:他们的方法各有千秋,有没有共同之处?学生总结:他们都是按照只订一本、两本和三本的情况来列举的。对以上案例可做如下分析。

一是探究方式的自由。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在探究目的、探究方法上不能含糊,否则就会使探究变得无效或低效。但要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并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当学生在一个陌生的情境中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做一个观察者。如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列举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体现了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式。

二是思考时间的自由。很难想象,学生会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进行周密的思考、充分的交流,从而探究出某个定理、性质或方法。可见,灵活自由的探究时间是展开真实探究的保证。在上述案例中,重点探究了两个问题,突出了重点,使问题少而精。这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尝试、讨论和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交流表达的自由。在探究式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哪怕是不成熟或错误的想法,极力营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勇于表达、相互讨论、敢于批判、乐于交谈的课堂氛围。

三、适度关注:主动探究的保障

《数学课程标准(2001版)》中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又增加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的表述。教师主导地位的绝对化,会发生教师越位探究的现象;主导地位的淡化,又会产生形式化的“合作”和无序、无目的的“自主探究”。鉴于此,教师要恰当地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适度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因数和倍数”时,当教师讲解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后,就可让学生尝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提出探索建议。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教师展示了学生的作业,以下为师生对话的片段。

(教师先展示了第一位学生的作业:36×1=36, 3×12=36,4×9=36,6×6=36。36的因数有:3,12,36,1,4,9,6。)

师:看他给出的结果,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没有找全36的因数,漏了2和18。

师:他没有找全是因为粗心吗?

生:他没有按一定的顺序找。

师:他虽然没有找全,但老师发现他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成对地找36的因数。

(接着,教师展示第二位学生的作业:36÷1=36, 36÷2=18,36÷3=12,36÷4=9,36÷6=69。36的因数有:1,36,2,18,3,12,4,9,6。)

师:他是用除法来找36的因数,怎么把除以5给漏了?

生:不是漏了,因为36÷5有余数,所以5不是36的因数。

师:除到6为什么不除下去呢?

生:因为是成对的找,再除下去就和前面的重复了。

师:最后的结果写为“1,2,3,4,6,9, 12,18,36”。回顾刚才的过程,要想找全36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顺序地思考。

師:思考有序才能保证结果的完整(板书:有序→完整)。

对以上案例可做如下分析。

一是关注探究行为的障碍。有了核心问题、自由时空,并不表示探究就能一帆风顺。虽然教师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知识“再创造”的乐趣,但课堂上的探究毕竟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要在一节课内达成教学目标,就要为学生扫除一切障碍,给他们提供一些探究的方向或方法。在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后,要找全一个数的因数仍是探究的难点。鉴于此,教师可通过“探索建议”的方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探索要求,并对如何找因数做出必要的提示,为接下来的探究扫除障碍。

二是关注信息反馈的有效。自由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无序地表达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而教师的引领是体现在对信息反馈的有效整合上。上述案例中,面对第一位学生的作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去发现答案的遗漏之处,然后反问:“他没有找全是因为粗心吗?”将学生引向有序思考。而针对第二位学生的作业,教师追问:“怎么把除以5给漏了?”引发学生对“除到何时结束,怎样避免重复”的思考。在最后的回顾中,教师再次提问:“要想找全36的因数,关键是什么?”突出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难点。对信息反馈进行有目的、刻意地关注,能使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三是关注探究活动的体验。为了强化学生的探究活动体验,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找因数时有遗漏的学生进行了肯定,使他增强了探究信心,而该生也通过同学们的评价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正是提高学生认真倾听、取长补短的意识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式学习虽历经了十年,但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它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而且还要基于核心问题、给予自由、适度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探究式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因数分数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