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育低幼化的现状及对策

2019-02-28梁颖婷鲍枫逸盛雅琦徐彩娣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培养

梁颖婷 鲍枫逸 盛雅琦 徐彩娣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杭州市部分小学低年级段,调查了影响小学科学教育低幼化的因素,总结归纳了教师对低幼化科学教育的态度,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科学教育;低幼化;培养

一、引言

科学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低段科学教育给孩子建立基础的科学概念,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逐步培养好奇心、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并养成科学的个人行为和学习习惯,形成正确认识事物的意识与态度。深入调查科学教育的低幼化现状,通过完善低幼化科学课程等一系列建议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与结果

(一)调查

1.调查时间

2018年4月。

2.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杭州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学军小学、安吉路实验小学、建新小学、长江实验小学等十几所小学科学教师共50人。共发放问卷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80%。

3.调查方式

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相结合。

4.数据处理

使用Excel2007、SPSS17.0 、SigmaPlot13.0等软件处理。

(二)调查结果

1.科学低幼化下的教师现状

(1)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及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教师中,45.9%的教师大学专业为科学方向,54.1%的教师为其他专业: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等。89.2%的受访教师认为低段师资力量不足,科学教师缺乏(见图1)。

2.科学低幼化下的教师态度

(1)低段科学课的必要性及培养目标

调查得知,86.5%小学科学教师认为一年级开设科学课至关重要。科学课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探究能力的基础性课程,尤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见图2)。13.5%教师认为一年级不必开设科学课,学生处于学前过渡阶段,理解能力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2) 问题反馈及应对措施

经过SPSS描述统计,对存在问题及最大阻碍两组数据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出数据数值为0.280,说明科学低幼化所存在的问题与最大阻碍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强。教学设备不足问题显著,但其在实际授课中影响最小,原因在于低年级科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及口述方式完成授课,低段科学课主要以完成观察及简单的动手实验为主,例如:测量、手绘、收集等。

针对上述问题,回收的问卷显示:加大科学教师培养力度和增加教學设备及学具是教师认为最有效的措施,均占29.9%;16.9%的教师认为应该重视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14.2%的教师还认为应改善教学模式;少数教师还提出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完善低年级科学课程资源。

三、分析与讨论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科学课从三年级开始,一二年级科学课的开设无先前低段的教学经验借鉴,在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面对全新的学生,是巨大的挑战。

(一)学校是科学教育低幼化实施的重要保障

1.师资力量是前提条件

在社会认可层面,部分学生认为师范专业就业薪资低,福利少,在选填专业时避开了师范专业,导致了生源的流失。在传统观念中,语数两科是主课,于是师范生在选择培养方向时,往往偏向于语文和数学方向,而每门课的选课人数一旦少于20人,学院便不开设该学科。主观因素而言,文理科大学生择专业有别,专业兴趣也是一大原因。新课改的实施,增加了一二两个年级的科学课,使得师资缺乏更加严峻。

2.课程设置是内在因素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为一年级,并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然而根据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我们发现部分学校一年级科学课开设较少,一周只有一节课,有的甚至未开课。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科学,对科学课程认识程度不高。科学课开设过少,使学生学习无连贯性,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开设科学课的学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无从谈起。

3.学习工具是基本保证

课改自2017年后半年开启,实施时间较短,相应的科学教辅工具未及时投入市场,学生除了获取学校分发的教材外,无法获得更多的适龄学习材料,不仅如此,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资源也仅限于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由于学校实验室的规模不大,实验器材不够齐全且实验员缺乏,科学课上实验室使用不多,大多是以教师口授,学生记忆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科学知识,但科学方法与能力无从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育遥不可及,更不要说创新了。

(二)教师是科学教育低幼化的推动力量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素养更是影响学生的成长。然而,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低年级科学课缺乏经验,教师无从借鉴,教师集体探讨、反思教学的效果甚微,质量高低无从参考对比,教学资源共享受阻,也给教师钻研教学内容带来很大困难。

(三)学生是科学教育低幼化的培育对象

1.大脑发育限制理解程度

受访科学教师表示,低段学生专注时间短,学习目的性不强,想象还保持着学龄前儿童的特点, 情境性强。一二年级学生大脑发育不够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力不强。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事物的思考和想象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形象的实物来实现[1]。部分课文中图片信息含量较大,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关键信息。在一年级《巧用绳》一课,书中展示了几种难度较高的绳索打结方式,仅靠观察图片,较难理解绳索的打结方式。

2. 年龄特点限制动手能力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弱,缺乏动手能力,无法独立完成较难的科学实验。以二年级《水的游戏》为例,“让水往上爬”需要学生动手完成与水相关的实验,其中,各种实验器材的准确使用与规范操作是一大难题。

四、建议与对策

(一)政策保障,强化师资

杭州师范大学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未来小学教师的新要求及当代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需求,全面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厚专业理论、宽学科知识、强教学技能、重艺术素养、高师德修养”培养目标,提出“师德·师能·師艺”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出一批引领全科小学教育潮流的“全科型浙派名师” [2]。

对于在职的科学教师,应加强职后教育培训以及教师个人素质培训,使职前与职后进行有效对接,增强知识的专业度。学校可以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多请专家教授有针对性地与小学科学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就浙江省而言,小学科学教学网提供了各省市优质科学名师课堂实录,为广大科学教师资源共享、学术研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设备完善,优化资源

笔者认为学校需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树立科学自信。据了解,杭州市上城区根据小学科学课程进度,实行科学实验材料统一配送。以二年级《插接玩具》为例,课堂学习中需要大量可插接的玩具零件,此时,“学具包”有效缓解了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对其他地区的科学教学有借鉴意义。

(三)模式创新,深化课程

美国在1986年提出STEM课程概念。我国,现STEM课程在小学只是初步开展,没有系统性的课程,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是我国首批STEM领航学校,该校副校长郑建华表示,学校将在群落式课程不断升级的基质上凝练出STEM本土化课程。

在调查了众多学校后,总结得出了较好的授课方式——游戏化教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这是谁的叶》一课时,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建构“叶是多种多样的, 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相同的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教师设计了一个“为叶宝宝找家”的游戏。课前, 教师准备了校园内近30种不同植物的叶, 它们的形状、叶脉、叶缘等特征均有细微的差异。课堂上, 每一位学生得到教师提供的5种不同的叶。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叶的基本特征之后, 带着叶子走进校园, 依据这些特征发现叶来自哪种植物, 并做简要的图画或文字记录[3]。

(四)家长参与,协化教学

基于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这一事实,课后开展的科学活动需要家长积极配合,杭州长江试验小学曾开展过全校学生建筑设计与搭建活动,在建筑物设计的环节,要求每位学生的家长参与其中,出谋划策,协助学生完善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后期搭建的可实施性。同时,提高家长的参与度,是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有利举措。家长是孩子的支持者与引导者,孩子就其天性而言,是探究者、发现者,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需要家长陪伴着摇桨推波,助其扬帆掌舵。

参考文献

[1]万开琼,邵静静.一年级科学教学策略探究[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05):65-67.

[2]中国教育在线.专业解读名师引领未来名师成长:解码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卓越教师培养之路[EB/OL]. http://www.zpms.org/zpms/zpms%21toShownews.action?shownewszt.id=000000005bf051ba015c9f450e6500a6,2017-06-13.

[3]江光华.在“理”与“趣”之间协同发展——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策略谈[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09):36-38.

作者简介:梁颖婷/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一作者(浙江杭州,311121);鲍枫逸/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1121);盛雅琦/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1121);徐彩娣/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本文通讯作者(浙江杭州,311121)。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培养
用“科学教育”浇灌祖国的花朵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