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共同体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

2019-02-28戴燕华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倾听尊重

戴燕华

摘 要: 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论在在中国教育界产生强烈的反响。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实践需要学校、家庭、学生、社会的共同参与,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学会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转变课堂角色,串联、反刍学生的对话。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倾听;尊重;串联;反刍

近几年,著名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提出的创建“学习共同体”理论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我校也随即展开了以学习共同体为背景的生态课堂文化的课题研究。随着对学习共同体(以下简称为共同体)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我发现创建学习共同体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相互支持。共同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学习共同体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素质能力呢?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学生们能够互相学习,教师们也能互相学习,家长也能互相学习,而且是基于对话进行学习。

佐藤学认为的学习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它是作为一种由活动、合作、反思所构成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实践”。(以上内容摘自佐藤学《教师的挑战》)

这是佐藤学对学习所做的新的定义及诠释。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一、学会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

要实现这三种“相遇与对话”,教师必须学会倾听。这种倾听和我们平时理解的倾听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常态化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创设教学情景、精心设计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总结归纳、课堂练习反馈。我们的倾听主要是在学生讨论回答和课堂练习反馈两个环节中,这种倾听是单方面的倾听,是教师对教科书(客观世界)的倾听,而且要求学生也按照教师的理解去倾听客观世界。换言之,学生是被教师牵着走的,他对学习的理解都在老师的控制范围内,逃不出老师的“五指山”。看上去课堂氛围很热闹,教学效果也不错,因为学生很容易被教学情景吸引,每个教室里总有部分学习能力优于大多数同学的学生,每节课真正有收获的只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共同体要求的倾听是这样的:教师和学生携起手来一同走进教材,共同迎接学习中的疑难困惑,相互倾听、相互启发,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老师在倾听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内容,还要重点关注三个“启发”:(1)该学生的回答是从教材的什么地方得到的启发(2)这位学生的回答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怎样的启发(3)同一个学生的回答与之前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这种倾听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课堂,往往一节课下来身体非常疲惫,但是内心是滋润愉悦的。因为老师和学生都能从他人观点中获取营养成分,滋养和丰富自己。

相互倾听的学习氛围是建立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的。每个教室里总有学习能力超过大多数同学的优等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通常在课堂中大出风头受到老师表扬的是优等生,学困生由于自身能力或者自卑等心理往往很少举手发言,现实生活中教师为了控制教学进度也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提问优等生或学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学困生受到教师关注往往是在作业或考试出现问题时进行补差或谈心。倾向于打造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在内心深处则会认可这样的观点:任何一个学生的观点都值得尊重;任何学生的发言都有精彩之处。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也充分表现在课后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学生的心灵既纯粹又敏感,他能够轻易地辨别教师对他的“尊重”是真心还是假意。唯有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才能在班级营造出“人人都有精彩之处”的良好学习氛围。优等生会发现学困生的发言其实也有可取之处;学困生会感受到自己也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习原来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老师会发现学生的回答比自己设想得还要精彩,学生思考的角度原来这么宽广,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总之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人人有发言,人人在倾听,人人有收获。

二、转变课堂角色,串联、反刍学生的对话

佐藤学认为,相互倾听的课堂创造了润泽的学习环境,实现了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说服、相互倾听,精神独立,平等对话。没有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里教师通常身兼数职。他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他是教学问题的设计者,他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他是教学资料的搜集者,他是教学课件的制作者……。课堂的主动权以及课堂的节奏都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权,是会说话的“提线木偶”。

佐藤学认为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讨论、串联思考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负责穿针引线,不是诱发思考的人。我以前总喜欢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想”,现在我这样问学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我发现这样问以后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了。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题方向大致一样,但是第二种问法却反映出教师角色的转变。前者高高在上给人一种质疑否定的感觉,学生会这么想“我的回答出错了吗,老师问我为什么”,而后者让学生有一种被肯定被鼓励的感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是有价值的。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被人认可的内在需要,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唯有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学习者相互分享相互倾听。

教師的串联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做些什么呢?我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是:可以把课前预习和课中讨论、已知与未知、缺漏和补充都串联起来,让学生进入完整的知识领域,学会自主探索;可以把教材与学生串联、学生与学生串联、已有知识和新授知识串联、把书本知识与当前社会现象串联、将学生的今天与未来进行串联,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各种串联。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导演,而是学生的战友携手共进应对难关。无法充分预知学生的反应,更能激发和锻炼教师的教学智慧和随机应变能力,对老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推进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动力。

教师在串联中倾听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刍。学习反刍就是课堂上让学生有一个慢慢消化等待吸收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没有掌握的知识有哪些,我们在倾听对话时要善于发现他们通过倾听同学对话生成了哪些自己的理解。不要急于打断他们学习对话的节奏,顺其自然按照他们的倾听对话进行下去,往往会给我们超乎想象的意外惊喜。刚开始尝试的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看到学生的对话不是自己想要的、预设中的对话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又走回单向灌输式教学的老路上,这种情况有时要重复好几次,教师必须克服重重的压力(短期教学成绩提高)才能坚持走下去。反刍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给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弹性空间。通过反刍得到的知识是融会贯通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财富,毕竟我们教师不可能教他们一辈子,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每个人通过反刍掌握的知识是最牢固的,学习方法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将来踏上社会都能享用一生。

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条道路崎岖而漫长,但是只要我坚定信念,熟练操作 “倾听、串联、对话”这三大法宝,我相信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都得到保障,让每一个学习参与者都有收获”的学习共同体之花必将在淹中的课堂上盛开!

参考文献

[1]佐藤学:教师的挑战.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倾听尊重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