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2019-02-28路碧莹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期
关键词:土地资源所有权

摘 要:根据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国家所有指的是国民共同拥有,所有权是人民的。尤其在国有资产方面,其所有权的意义更加重要。管理好国家资源的目标是维护资源的国家所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改善生态环境。而土地资源作为一项资源型国有资产,在现实管理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的房价上涨、农村的土地减少等。

土地资源是已经被利用且未来预期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其存在自然与经济属性。我国的土地面积大,世界排名第三。但是人均土地面积较小,人均耕地面积更少。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耕地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增加,而耕地利用方法不科学,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所以分析中国的土地资源面临问题比较重要。

关键词:土地资源;所有权;外部效益

一、理论依据

巴泽尔困境认为,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并得到良好执行的产权制度时,稀缺的经济资源和机会必定会受到人们争先攫取。可见产权是资源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献认为Williamson的相关理论证明产权需要与之相配合的一系列的制度来保证其有效实施,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因而所有权的确立就是资源、资产的有效保证。

土地资源是当下可使用的且预期未来能够继续使用的土地资源。在全球看来,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其保证了人类的基本生存物质,基本上土地保证了人们财富的获得。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稀缺性,是不可再生的。而且土地的位置是不可更改的,具有排他性。而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看来,土地资源的作用不仅仅是保证生存,发挥经济作用。其作用更体现在自然价值方面。表现在:生态效益、蓄水涵养、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而自然价值是超乎经济价值的。

我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发展,而土地资源的属性经历了从公有产权“完全”所有到产权的无偿为委授阶段,再到产权的有偿获得和交易阶段。在任何社会,土地所有权确定一直人们关心的问题,在经济欠发达时代,土地的職能就是保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因而保证土地的生产是主要的问题。结合产权相关理论可推导得出:地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并不能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难以形成科学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土地问题较为明显。

二、土地资源的现状

一方面,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

土地管理制度会提升经济效益,在于制度能减少交易成本。相关文献从历史角度评价了中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经济效果: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迁都消除了经济不确定性,激励了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力发展缓慢,而合作社的成立让生产力得以凝聚,促进了经济发展,土地层级制的配给方式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合理配置资源。经济发展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就是土地使用者拥有土地的生产使用权,这可以减少集体生产的监督成本与资源浪费。集体土地不能买卖,土地使用者不会成为失地的无产者,这样就保证会有一份来自土地的收入。故,集体土地所有权在保证人们生活基本上还能够缓冲经济带来的波动。城市土地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有利于市场的建立。使得土地生产作为生产元素可以在经济发展中灵活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土地产权制度促进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成功,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体现为2008年左右经济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尤其体现在城市土地经营是经济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中国的土地管制制度在经济发展中与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相冲突。土地管制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往往是基于: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从而保证土地所有者的权益。而中国的土地管制制度并非基于预防市场失灵,源于计划经济。土地管制制度将土地资源权利人所有的处分权、交易权等排他性权利转移至政府,是政府配置土地资源的制度工具。显然,这种管制思路的起源隐含着两层产权逻辑:一方面,耕地的外部效益被认为一种“公共利益”,归属于全身会成员所有,维护耕地并保证外部效益的土地使用者——农民提供外部效益的补偿被经济领域忽视,所以耕地的质量与数量都会减少。另一方面,政府能够利用土地管理制度,实现最有经济效率的分配模式。事实上,土地的交易成本使得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所有,由政府持有。所以,在耕地使用中,国家相比土地使用者有优势获得使用权并兼土地的外部性,造成了当前不完善的土地管制与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结构性的矛盾:第一,政府对土地非农化进行管制进而配置土地资源,更加扭曲了土地资源的配置;第二,土地管制的模糊与懈怠为寻租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土地租金耗散;第三,土地管制的目的在于将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合理内化。但是现行的土地管制制度却偏离初衷,最终并没有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

集体土地的管理存在弊端。其一,土地资源的价格较低。这使得土地使用者放弃使用土地而转向可以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领域,这就会造成土地资源流失,水土问题等相关自然问题。其二,政府组织之中,某些权利使用者从租地的模式中获得暴利,而这部分经济利益并非国家所得。可见使用者与利益获得者是相分离的。土地使用者的经济领域转移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财政需补偿土地使用者、农民的经济收入与土地资源维护的矛盾问题、甚至农民工的失业、保险等问题。

所以综合看来,现阶段土地的所有权需要进一步改革,以保证相关利益的获得,并保护土地资源。解决土地资源名义是国家所有,实则被一些部门获得经济利益这一问题就是关键。将巴泽尔困境与我国土地资源经济问题相结合分析我国的相关社会问题,从而从更大视角看待这一问题有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使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建议与措施

3.1 加强有关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制建设

法律建设有利于社会相关程序的规范,从而降低相关的成本费用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等。针对耕地存在土地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受益权的偏离,应规范相关的法法律制度,保障相关使用者的权利,从而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科学使用,从而防止土地资源流失,使全民持续受益于土地资源带来的效益。

3.2 加强管理组织的建设

政府部门代理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而往往政府组织机构形式、职能、授权程序等会影响管理的效率。所以,需要改革组织机构形式,从根本上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其使用权与受益权的统一。

3.3 加强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深入经济社会领域,土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更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科技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现代化管理建设,做到科学性与有效性。

3.4 建立耕地保护制度的激励机制

对于稀缺的耕地资源,其自然作用不可小觑。设计相关的激励机制,将不同受损的耕地分级,实施不同的补偿等级。要重视土地资源的自然作用,监管土地的使用,科学测评土地的受损程度,从而科学恢复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 陈银蓉.《我国政府土地管理行为的研究》.[M].长江出版社. 2005.

[2] 肖金正 黄征学.《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4

[3] 黄范章.《政府主导与政府瘦身---兼论重塑国资委和成立国家资源管理委员会》.[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

路碧莹(1992—),女,山西人,山西财经大学2016届(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专业.

猜你喜欢

土地资源所有权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所有权概念有体性之超越及其体系效应——以析评Ginossar所有权理论为视角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经济问题
探索山东省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试述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内核
浅谈村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动产所有权保留
日本法中的所有权保留
信托“双重所有权”问题之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