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改善胃癌前病变炎症因子研究进展*

2019-02-12祁向争马志豪李志强

陕西中医 2019年7期
关键词:可控性炎性胃癌

祁向争,马志豪,李志强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非常高。有数据显示[1-2],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发生癌变的几率为9%~10%,而在胃癌的高发区,其癌变率可高达28%。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PLGC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1988年,Correa首次提出了胃癌发病过程并沿用至今[3],即: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这一理论目前被广大学者认同。上个世纪,RudolfVirchow首次提出“肿瘤起源于慢性炎症”这一假说[4]。该假说强调了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目前有较多的临床及实验证实,肿瘤的发生与炎症密不可分,本文就胃癌前病变与炎症因子综述如下。

1 非可控性炎症概念

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正常防御反应,但其具有对立的两面性:其一,机体感染或组织损伤消除后,炎症随之消失,继而转变为具有活跃、精细调控作用的平衡状态,称为“可控性炎症”。其二,上述感染、损伤与炎症情况持续进行,不能进入平衡稳定的正性调控模式,被称为“非可控性炎症”。现代医学认为非可控性炎症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尤为重要的影响。

非可控性炎症的病理变化是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増生。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这一过程被激活,并释放如白细胞介素(IL)、前列腺素(PG)、趋化因子(CC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性介质,形成炎性微环境。由于炎性成分的持续存在,可导致细胞DNA氧化损伤、基因组不稳定、DNA损伤修复基因被抑制,导致细胞瘤基因激活、抑瘤基因失活,诱发细胞恶性转化,持续增殖并失控,最终触发肿瘤[5-7]。

2 炎症因子与胃癌前病变

白细胞介素(IL),由白细胞产生,最初被作为一种分泌性蛋白或信号分子,被认为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IL与肿瘤的相关性被挖掘出来[8]。其中有促进作用的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1、IL-8、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胃癌前病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IL-1β是促炎性细胞因子,可以有效抑制胃酸分泌[9],导致胃黏膜萎缩,在Hp感染的相关胃黏膜炎性反应中可以增加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细胞毒素和炎症产物的清除速率,导致细胞凋亡,促进胃癌的发生与进展[10]。国外的多方研究也证明该因子与胃癌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11-12]。 TNF-α是一种主要的炎症因子,该因子不仅能够介导细胞的凋亡、促进细胞增殖,还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加重Hp感染,促进胃黏膜萎缩[13],还有研究表明[14-15],TNF-α通过与炎症介质结合靶细胞受体,使多种信号通路激活,并同时激活相关激酶记忆转录因子,促进炎症反应,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刘定义等[16]对Hp与老年人早期胃癌的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该种胃癌中有对抗胃癌的重要作用。祝志鹏等[17]联用TNF-α与5-Fu,以大鼠为观察对象,发现TNF-α可增强5-Fu对人胃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其探讨促凋亡作用的相关机制,认为该作用可能与两者激活的信号通路可以互相作用放大凋亡信号,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现代科学研究大多认为IL-11及IL-8可能通过信号转导及转录因子3途径促进胃癌前病变,而唐域[18]的研究认为IL-11在肿瘤中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胃癌前病变,还可以对化疗后患者重度血小板计数减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该因子可以促进血小板计数的恢复,并且能保持相对持久的作用。IL-8是国际上首先发现的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目前为胃癌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己被大量的实验研究所证实[19]。而IFN-γ促进胃癌前病变的机制尚未明确[20]。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核因子(NF-kB)信号通路的异常过度激活是非可控炎症的分子基础之一,从而导致多种炎症因子表达和炎症细胞功能的失控[21],而NF-kB是由p65和p50以不同形式组成的二聚体,目前研究认为这些二聚体之中发挥主要生理功能的是p50-p65二聚体[22]。孟勇等[23]观察,在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组织中,CDX2mRNA 表达量及其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者,提示CDX2在胃黏膜细胞肠化生有积极作用,COX-2、NF-KB 与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王竞[24]证实IL-6、IL-8在胃癌患者中比癌前病变患者升高,并且胃癌合并Hp感染者,升高尤为显著,提示IL-6、IL-8可能是疾病进展的环节。

3 中医药治疗现状

目前有较多的文献证实,中医药通过改善炎症因子来延缓胃癌前病变进程。余志红等[25]对荷瘤鼠进行实验,中药组用消痰散结方,与模型组对照,中药组能够显著下调血清IL-8浓度,从而对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有抑制作用。吴婷婷等[26]实验证明益气化瘀解毒方可能通过下调IL-8、IL-10等因子,改善炎症微环境,提高机体免疫状态,从而改善和延缓胃癌细胞的增殖。黄芩汤联合DCF对胃癌患者IL-8等因子下调明显优于单用DCF的对照组,说明黄芩汤在炎症因子的清除上有一定的作用[27]。黄琴[28]以脾胃湿热的胃癌前病变大鼠做观察对象,中药组采用王氏连朴饮,西药组对比,证明王氏连朴饮能够降低胃组织中异常升高的IL-6和NF-κB,减少炎症反应,改善胃癌前病变,延缓疾病进程。施伟国[29]的实验证明黄芪建中汤对太阴虚寒的胃癌前病变有明显疗效,治疗后IL-2、IL-4、TGF-β明显降低。袁明勇[30]认为复胃健脾煎剂可能与调节TNF-α和IL-6水平,从而改善大鼠胃癌前病变状态。矫健鹏[31]观察消痰和胃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的影响,发现该方可以下调大鼠IL-1β及相关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并减少炎性反应,改善胃黏膜环境。刘昭劲[32]的实验推测胃炎消可能通过直接调控IL-8达到一定程度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效果。半夏泻心汤可以通过降低NF-κB/STAT3,且抑制TNF-α和IL-1β的表达从改善胃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达到治疗目的[33]。张璇等[34]基于NF-κB通路,研究消痰和胃方,证实该方可以改善胃癌前病变。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胃炎Ⅰ号经过大鼠实验证明其相对于维酶素组能够有效地降低NF-κBp65蛋白的水平,从而改善胃癌前病变的病理状态[35]。刘庆生等[36]将益气活血方与胃复春对比,推测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降低炎性因子激活NF-κB,并抑制cyclinDl,上调 p16,从而干预胃癌前病变。白宇宁等[37]通过健脾通络解毒方治疗PLGC患者,采用NF-κB、Bcl-2、COX-2作为观察指标,发现可能通过NF-κB/COX-2、COX-2/Bcl-2及NF-κB/ Bcl-2等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胃黏膜细胞凋亡。潘华峰研究证实,健脾化瘀解毒方可能通过调节胃黏膜炎症与免疫微环境,实现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上皮组织内功能细胞的损伤[38]。封慧研究表明,健脾活血方通过降低胃黏膜中COX-2及MMP-2,达到治疗胃癌前病变目的[39]。朱飞叶研究证实,乐胃饮加味方通过对胃癌前病变中NF-κB和STAT3共调控因子Bcl-xL、c-Myc、IL-6的影响,能阻断炎性反应与恶性肿瘤正反馈回路中的相关因子,达到防治胃癌的作用[40]。另有研究表明,在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及下调NF-κBp65蛋白的表达方面,胃痞消有正向作用,对抑制异型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有一定作用,具有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作用,并且可能通过调节血浆TNF-α、IL-4含量变化改善脾虚证胃癌前病变大鼠组织学变化[41-42]。张太坤[43]的研究证实益气活血化瘀法的消萎汤可以抑制癌变的发生,推测机理主要是抑制COX-2的高表达。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诸多证据表明非可控性炎症与PLGC的发展关系密切,从PLGC演变至胃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非可控性炎症在胃癌前病变进展为胃癌的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等各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有良好的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延缓病理进程的作用,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但研究文献众多,用法用药用量众多,缺乏大样本临床资料,使得研究尚处于粗浅阶段,因此,大样本、针对证型标准计量用法用药是今后研究重点。

猜你喜欢

可控性炎性胃癌
阻尼板振动复模态可控性和可观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绿色生态住宅声环境设计的可控性探讨
基于驾驶员行为的车辆可控性评估
徒步游记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