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雪妮运用“扶阳思想”次第治疗中风病探微*

2019-02-12刘体勤刘春柳莫雪妮

陕西中医 2019年7期
关键词:扶阳中风病三焦

刘体勤,刘春柳,陈 燕,莫雪妮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001)

我国每年有200万以上的人发生脑血管病,约150万人死于脑卒中,其中60%~8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1],即缺血性脑卒中,致死或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在中风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导师莫雪妮师从唐农教授,潜心研究火神派“扶阳思想”与中风的关系,对中风的诊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及诊疗思路,临床擅用三焦次第治疗中风病,取得满意效果,现就导师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中风的病因病机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不同时期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侧重点亦有差别。目前大多认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因为风、火、痰、血、气、虚; 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所谓本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标则风、火、痰、瘀诸端[3]。基于《内经》重阳思想的理论原理,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先生在《医法圆通》中提出:“阳衰在何处,风邪即中何处”,“虽然风由外入,痰因内成,总缘其人素禀阳虚”是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唐农教授[4]认为元(肾)阳虚衰是中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吾师莫雪妮,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阳虚之于中风病发病之本。

2扶阳思想与中风病的关系

2.1 扶阳思想的理论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指出人一身之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世间万物不能没有太阳,人也不能没有阳气;张景岳·《大宝论》中强调:“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又云:“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直接道明阳气关乎人之生死;郑钦安·《医理真传》云:“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表明百病生皆因阳气不足;卢崇汉[5]提出:“ 《内经》是中医扶阳的根,又提出 “生命以火立极”,“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扶阳思想[6]。由此可见,扶阳思想的理论源于《内经》,期间不断发展,完善于钦安卢氏一脉。

2.2 从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探讨中风病的发病 谈及阴阳的结构关系,大多首先想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是习惯性的对阴阳关系的认识,即内阴外阳,是从阴阳的“用”来考虑的,有“体”才有“用”,那么关于阴阳的“体”,唐农教授提出[4]“内阳外阴”即是阴阳的”体”。可以借助了《周易》中泰否二卦来形象地说明阴阳的本体结构,泰卦():上坤下乾,坤为天,乾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则天地阴阳走向交感和合,《周易·彖传》载:“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外阴。否卦():上乾下坤,二者阴阳走向分离。因此,人欲无病,阴阳必须遵询“阴平阳秘”的原则,反之则“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扶阳思想认为,中风病正是由于阴阳本体结构异常所致。首先,则之于阳气的升降出现异常,升即阳气从内往外的升发出现障碍,表现为阳化气功能不足,血液、水液的代谢需要阳气的推动作用,阳气虚衰,升发无力,出现拥堵之症,诸如气滞、血瘀、痰湿等;降即阳气由外往内收藏出现问题,或致阴虚不藏,阳亢气逆,或致阴盛格阳,气不归元。其次,阴成形太过同样也会出现血管收缩、硬化、壅堵的形成。如此,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再遇风火寒湿、内伤七情等病因,血壅滞于脑,脑脉痹阻,发为中风。

2.3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主要病因与扶阳思想的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的重要危险因素[7],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最主要的病因[8]。研究表明,肾阳不足,阴寒内盛,筋脉收引而挛急,气血凝滞,血络不畅,外周阻力增大,可致血压升高[9];唐咸玉、熊学军等[10-11]认为消渴病即糖尿病与阳虚密切相关,并提出扶阳、温阳法治疗消渴病。唐农教授认为人体内大血管弹性下降,甚至硬化,必是体内阳气受损而阴气太重,成形太过。 导师莫雪妮多年临床经验证实了以上观点的合理性,用扶阳思想治疗以上诸证均能取得一定疗效。

2.4 体质与缺血性脑卒中及扶阳思想的关系 受王琦教授体质学说的影响,目前大多认为,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与痰湿及瘀血体质密切相关[12]。阳气主升、主动,具有发散、温煦、推动的功能,气血津液的运行及疏布需要阳气的推动作用,阳气虚则无以运化及疏布津液,出现痰湿内停,阳虚寒凝,则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形成。由此可见,痰湿及瘀血体质之本则之于阳虚。高脂血症是中风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佘姝娅等[13]发现,阳虚体质在高脂血症患者中占有很大比例。综上,再一次论证了阳虚与中风病的密切联系。导师认为,现代人长期经常熬夜、过食生冷冰镇之品、夏季长期开空调均会导致阳气的虚损,强调扶阳思想不仅仅对中风病的治疗重要,更是现代人养生之道。

3“扶阳思想”指导下次第治疗中风病中医扶阳学派倡导坎中一阳为人身立命之本,提出“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指导思想。郑钦安《医理真传·三焦部位说》云:“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三焦通畅,则上焦心肺之气得降,下焦肝肾之气得升,而中焦之脾升胃降,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通过中焦之气的斡旋作用,使上焦之气下降不至于不及或太过,下焦之气上升不至于不及或太过,从而发挥“在其位则为正”的作用。三焦之气,合而为一,三焦之气根于先天立极之乾元一气,即下焦阳气,合则实为一气,同时赖于后天立极之中土一气滋养,三焦通畅,则三焦之气运行循环无端,保证“一气周流”。下焦阳气足,则温煦、推动功能能正常发挥,三焦之气调和,循环无端,畅通无阻,痰浊、血瘀、气滞无以生,反之则三焦气不畅,中焦运化失调,则痰浊、血瘀、气滞等阻滞人体脏腑经络,脏腑经络失去濡养,而致半身不遂等中风症状。三焦失和,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若下焦阴太盛,导致阳气不能下潜回归本位;中上二焦通路壅塞不通,沉于下的阴不能上浮回归本位。如此,则阴阳不能走向交感,无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反而出现“内阴外阳”的否卦,则疾病丛生。因此导师临床多以扶阳思想为指导次第治疗中风病,先以清通上焦阳明,次而疏通中焦脾胃,再以温固下焦善后,以三焦阴阳自和为准则。

4方脉证治举案寻理苏某,女,68 岁,2018 年1月10 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乏力20 d。患者自诉20 d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乏力,伴有言语不利,饮水稍呛咳,无头晕头痛,曾在广西南宁市中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中风——中经络”,予以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出院。出院后仍有左侧肢体乏力,遂至导师门诊处就诊。症见:左侧肢体乏力,四末冰冷,无言语不利,纳寐欠佳,小便 1~2 次/晚,大便稍稀,质粘。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查体:神清,精神尚可,认知功能正常,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4级。舌质暗红,舌苔微腻,脉沉细涩。诊断:中风——中经络(阳虚夹湿夹瘀证),治疗上先以桂枝法宣通中上二焦之壅滞,再以四逆法温固下焦以善后。拟方:桂枝尖、苍术、陈皮、朱茯神、砂仁、茯苓、三七、通草、当归各15 g,南山楂、法夏、石菖蒲各20 g,丹参30 g,细辛9 g,炙甘草6 g。7 剂,1 剂/d,水煎分3 次温服。1月17 日二诊:左侧肢体乏力未见明显改善,四末冰冷仍在,食欲较前明显改善,寐欠佳,夜尿1~2次/晚,大便稍稀,舌质暗红,苔微厚,脉同前,守方5剂。1月23日三诊:左侧肢体乏力未见明显改善,四末冰冷、食欲较前均改善,寐欠佳,夜尿1~2次 /晚,大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导师认为中上焦已开,遂现以温固下焦为主。拟方:白附片60 g(先煎2 h),桂枝尖、茯苓、淫羊藿、朱茯神、砂仁、川芎各15 g,干姜40 g,党参、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各30 g,炙甘草6 g。7 剂,1 剂/d,水煎分3 次温服。1月30日四诊:诉左侧肢体乏力明显改善,四末较前暖和,无明显口干口苦,纳寐可,夜尿1 次,大便调,舌质暗,苔薄白,脉同前,守方30剂。患者未再复诊,经随访,左侧肢体乏力明显好转,四末暖和,纳寐可,二便调。

按: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任应秋先生有言,“ 阳虚血必凝”阳虚运血无力,血液凝滞;真阳虚衰,中宫脾土运化无力,痰湿内生;导师认为,真阳虚衰,痰、湿、瘀阻滞经络,可见左侧肢体乏力;真阳虚衰,阴阳失调,可见寐差,夜尿多;阳虚温煦失思,可见四末冰冷,阳虚,火不暖土,可见大便稀。导师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是真阳亏虚,标实是痰、湿、瘀阻滞于中上二焦。故治疗上以扶阳为本,三焦次第治疗,先以桂枝法宣通中上二焦之痰、湿、瘀,使邪气有出路,畅通三焦气机,再以四逆法温补下焦真阳以固其本,如此,则“阴阳和”故病愈。桂枝法加减(桂枝尖、茯苓、陈皮、法半夏、苍术、南山楂、石菖蒲、炙甘草等)中以桂枝尖为君,其具有辛温,温通阳气作用,引少阴与太阳之气相接;桂枝与炙甘草相合,取辛甘化阳之意以补阳,二药合用,其兼能开通气机,温阳化浊,使周身阳气运行循环无端;茯苓、半夏、陈皮、苍术、炙甘草,为二陈汤加味,具有燥湿化痰,健中焦脾胃之功;南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以及化浊降脂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4]该药具有降血脂、降压、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石菖蒲,性辛温,功擅化湿开窍、醒脾开胃,畅三焦气机[15];诸药合用,共奏宣通中上焦阳气,使邪气有出路。中上二焦通畅,则可用四逆法,(白附片、桂枝尖、干姜、白术、茯苓、砂仁、淫羊藿、炙甘草等组成) 温固下焦之本,白附片为大辛大热之品,至刚至烈,性善走窜而不守,能补坎中真阳,用量宜大,与干姜合用,最能温补先后天之阳;附子、干姜得炙甘草既能防其燥性,又能增温中、下二焦阳气之效;淫羊藿有引阳入阴、启阴交阳之能;干姜、白术、茯苓、砂仁合用,能调中焦脾胃功能,脾胃枢机得运,则一身阳气得以畅达,其次,脾胃功能正常,后天能滋养先天,土厚能伏火,使真火伏藏于砍水之中;诸药合用,以达温补下焦真阳之效。如此则标本兼治,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状态,则病愈。

猜你喜欢

扶阳中风病三焦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
中会国[2011]038号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