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骠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

2019-02-12陈庆庆

陕西中医 2019年7期
关键词:外邪风邪宣肺

陈庆庆,张 骠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南京210001)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多发的呼吸道疾病,包含了反复发作的鼻炎、鼻窦炎、咽炎、喉炎、扁桃体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我国儿科呼吸道感染占门诊患儿的60%左右,其中30%是反复呼吸道感染,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又称“复感儿”。由于本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若治疗不当,易于并发哮喘、心肌炎、肾炎等疾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且是小儿成年后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增加。现代医学研究认为RRTI发病除了与能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直接相关外,可能与先天免疫缺陷或者后天免疫功能低下、呼吸系统先天畸形、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维生素D代谢异常、精神因素、慢性疾病的影响有关[2]。

导师张骠是儿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儿科泰斗江育仁先生,现已成立张骠名中医工作室。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等工作近40年,在小儿肺系、脾胃系疾病的临床诊治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临证施治,每获良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总结张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经验,做如下介绍。

1 明病因、析病机,风痰留恋、肺脾气虚是关键

《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言:“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万全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提出:“五脏之中……脾常不足……”又言:“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亦伤也。肺脾皆属太阴,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水谷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脾先受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功能不足,卫外不固,此为本病的内在原因。本病外因责之喂养不当,调护失宜、外邪乘袭,用药不当、损伤正气等。复感儿肺气尤虚,卫外不固,外邪易犯,“风为百病之长”,感受外来风邪常为本病最常见的始发病因及复发因素之一。小儿饮食不知自节,脾不足,运化不全,易生湿聚痰。痰聚于内,经风引动,风痰胶结,此为本病迁延难愈的原因。

肺气弱,卫外不固,对抗外邪能力差,风邪易侵,兼夹他邪,从皮毛、口鼻而入,首犯于肺,发生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疾病。肺气不足则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水津不布易停聚成痰。脾气亏虚,运化不足,一方面水谷精微生成乏力,无以生养肺金;另一方面水液运化失常,停聚中焦而为湿为痰。故而痰邪久居内伏。当本证患儿感受风邪之时,风邪袭肺,肺气失宣,津液布散愈劣,痰浊更盛;加之外风引动内伏之痰邪,风痰胶结,留恋难去,出现病程迁延之势。随病程进展,或予小儿辨证论治后,外邪已祛,痰邪渐伏。但病后正伤,肺脾愈加不足,故而此时患儿主要表现出多汗、纳差、倦怠、面色无华等肺脾虚弱之征象。

张师认为本病之难在于迁延期。难治有二:一是风因痰阻而难祛,痰因风动而难化,风痰交阻致病势迁延而易于反复,铸成本病之难。二则邪气未尽祛,虚象显露,祛邪伤正,补虚恋邪,取二者平衡成本病之难。

2 断分期,论治法,祛风化痰、肺脾并治为基础

根据本病的病机演变及临床表现,张师将病程分为三期,注重分期论治。

2.1 感染期 外邪侵袭,客于肺卫,肺气失宣,发为感冒、咳嗽甚或肺炎喘嗽等病,此为感染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鼻塞、咽红、喘息、痰鸣等症。本期以邪实为重,治疗以祛邪为主,按不同疾病,辨风寒、风热、寒热错杂之不同,夹痰、夹滞之差异,辨证论治。

张师认为临床上风邪多与寒邪、热邪相兼致病。因小儿“体质纯阳”,小儿风寒之证易化热,临床小儿单纯风寒证外感病较少见,寒热错杂证候较之常见。风寒之证,治以疏风散寒,解表宣肺;风热之证,治以疏风解表,清热宣肺;寒热错杂之证则温清并进,寒热共用。

《婴童百问》曰:“小儿伤寒,得之与大人无异,所异者,兼惊而已,又有挟食而得”。复感儿病程中更易出现痰重、食滞之象。张师强调食滞的致病性,认为食滞于内,影响脾胃运化,气血化生不足,则卫气失充,墙失所固,外邪更易侵袭。且乳食内积,停聚中脘,蕴而助热,致使复感儿病则热势缠绵难退。近年来专家在此观点上与张师不谋而合,认为胃肠积热、食积常有状态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与复发有一定的相关性[3-4]。张师在感染期治疗中,即使患儿未有喉间痰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表现,仍先证而治,亦兼和中化滞。

2.2 迁延期 肺气失宣,脾失运化,内生痰饮,风邪引动,风痰胶结,外邪不祛,痰邪难化,且正虚无以鼓邪外出,此为疾病迁延期。本期症见咳嗽反复、咯痰、食欲不振,大便不调;或微有恶风发热,多汗,面色少华等正虚之象。张师认为此期肺脾同病,虚实夹杂之象尤显,自拟宣肺化痰、运脾和中之法,升降共用、消补兼施,并行不悖,以求达祛邪气、消痰积、复运化之效。

此期用“消补”甚是巧妙。风与痰结,邪未尽去,痰阻于内,不可施补;正气不足,无力鼓邪外出,继用祛邪之法,恐又伤正,此两难之地。张师秉承江育仁教授运脾学说[5]髓义,将“运”之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恰如其分地运用于此期的治疗中,临床颇得显效。

2.3 恢复期 外邪已祛,痰浊得化,正气已伤,肺脾愈虚,此为疾病恢复期。本期以正虚为主,虚多邪少,往往出现神怠、多汗、纳呆、大便不调、乏力、舌淡苔剥、脉数无力等诸症,稍不注意,病情极易反复。

《小儿药证直诀》曰:“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又曰:“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脾虚则土不生金,肺失滋养,肺气亦虚,肺脾两虚者体怯无力而易于感受外邪。此期治疗上张师认为补益肺脾为首要,补肺气实卫固表,防外邪趁袭;益脾气助运化,培土以生金。临床灵活运用水煎剂、浓煎剂及膏方等不同剂型,辨证施治,随症加减,适应四时。

3 遣小方,用平药,清灵轻新,中正周至为要旨

3.1 以轻平之药解外感之急 小儿脏气轻灵,随拨随应, 又肺属上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肺病基本用药,宜选辛散轻清之剂,苦辛温宣肺气,苦甘辛平降肺气,常用有:连翘、薄荷、荆芥、苏子、桑叶、白前、前胡、桑叶、牛蒡子、桔梗等。张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多有验方,如银葛清解汤[6]治疗肺卫风热型外感高热,宣化止嗽汤[7]化裁治疗感染后咳嗽均获良效。

随症用药时,以病之重轻,甄药之峻缓。治夹痰证,用半夏、白芥子、莱菔子、浙贝母、瓜蒌皮、葶苈子温清有别。疗夹积之证,常用焦山楂、焦六神曲、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有差,若见湿证,有藿香、佩兰、苍术、茯苓、薏苡仁、六一散等之化湿燥湿渗湿利湿之分。

张师知复感儿更易夹滞夹痰,临床症状或见咳声重浊、喉中有痰、食少纳差、腹胀口臭、舌苔厚腻等,虽然不尽表现,但儿科用药讲究先证而治,故张师喜加陈皮一味,保中土之安。

3.2 用运化之品简迁延之繁 张师认为复感儿每感而迁延难愈,与邪未尽祛、正虚显露有关。此时妄补恋邪,祛邪伤正,故立宣肺化痰、运脾和中之法,组方如下:桑白皮、杏仁、苏子、连翘、陈皮、茯苓、炒枳壳、炒白术、炒麦芽、炙甘草。《药性赋》曰“桑白皮,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二:益元气不足而补虚,泻肺气有余而止咳”。用为本方主药,一则祛留恋肺内,久而化热之邪气,平上逆之肺气;二则益气补虚,固护肺之正气;杏仁、苏子化痰止咳平喘;连翘疏散邪气,使从表入之邪复从表去,使肺脏得安;又能清未解郁热另连翘质轻而性偏升,杏仁、苏子均属种子类药物,性偏降,诸药相合,归于肺经,有升有降,有化有导,肺气得复。陈皮一则理气健脾,消除内积,二则燥湿化痰,以杜脾生痰上贮于肺而加重宣降失调之患。《景岳全书》曰:“茯苓,味甘淡,气平……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茯苓用于方中,正是取其消补兼施之意。《丹溪心法》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矣。”在方中少配枳壳,增强陈皮理气之力,以助痰消。“凡欲补脾,则用白术”,方中加白术一味,为兼顾脾虚之本。白术既健脾益气,又燥湿利水,使补脾不生湿,燥湿不伤脾。炒麦芽为消食药既有健脾和中之功,又可消除不化之宿食,缓解中土之结滞。全方升降共用、消补兼施,再随症加减,使风痰得清,积滞得消,脾虚得益,运化得复,肺金得养。选方遣药甚是妙矣。

3.3 遣清补之方消复感之虑 基于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机的认识,结合其多年丰富的中医辨治经验,立补益肺脾为治则,自拟小儿复感膏方治疗恢复期复感儿,方选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大致如下:黄芪,太子参,白术,防风,茯苓,莲子,炒山药,白扁豆,陈皮,青皮,枳壳,乌梅,五味子,当归,生山楂,女贞子,灵芝,莲子,法半夏。临床随症加减,不拘一格。分析张师组方选药特点,一、补而不腻,调燮阴阳:张师多用黄芪,党参,炒白术,太子参,山药等肺脾双补之品,补肺气固表,益脾气助运。小儿纯阳之体,以阳为用,感受外邪易化热耗伤阴液,故张师认为本病发展至后期,患儿不仅存在肺脾气虚,亦有肺脾阴分不足,喜用气阴双补之品。但益阴之品多易生痰,张师活用缪氏脾阴学说之淡味滋养法,选用太子参、山药、扁豆、茯苓、白芍、玉竹、莲子、黄精等甘平、甘淡之品,使补而不腻,又调燮阴阳,复机体平衡。二、治致痰之源:复感儿肺脾之虚非“一日之寒”,脾虚运化无力,肺虚升降失调,均致痰湿内聚而难祛,如膏方中一味选用补益之品,适得其反。故张师将化湿、理气、健脾消食之品用于方中,以补运兼施,使补而不滞。常配伍使用陈皮,青皮,枳壳,生山楂,炒谷芽,炒麦芽。三、随症配伍,灵活不拘:若因肺气虚而不敛,致平素汗出多、咳嗽难清,可加用五味子、浮小麦、乌梅等。若阴伤较重、肺虚有热、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者,可加用麦冬、天冬、生地等;若脾虚日久,痰浊內伏,加用法半夏、苍术、紫苑等祛已生之痰;若伴先天不足,生长迟缓,或伴夜尿多甚,加用熟地黄、女贞子、灵芝等。另外,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灵芝[8]、女贞子[9]等药品具有调节与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这与张师将灵芝、女贞子等药运用于小儿膏方中相吻合。

近年来,膏方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恢复期治疗中运用广泛。国内诸多专家学者运用膏方防治、调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培补肺脾肾不足、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祛除痰瘀食积,提升血免疫球蛋白含量、减少呼吸道感染再发生率等诸多方面的良好临床疗效[10-13]。

4典型病案患儿鲍某,女,4岁,2018年12月7日就诊,家长诉患儿4 d前因调护失宜出现鼻塞流清涕,咳嗽,咯少量白稀痰,无发热,未予特殊重视。咳嗽逐渐加重,遂至我门诊就诊。刻下:患儿阵咳,咳吐黄白相间粘痰,夜重昼轻,觉咽痛不适,鼻塞,少许流浊涕,纳逊,二便调,夜寐欠安。舌边尖红、苔薄黄。查体示:精神可,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未及干湿啰音。既往史:家长诉患儿近1年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大于10次,下呼吸道感染1次,且每次起病症状可持续20余天。血常规示:高敏C反应蛋白为4 mg/L,白细胞总数9.6×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为46.60%,淋巴细胞比值48.5%,嗜酸性粒细胞0.8%。张师辨为风热犯肺证。患儿外感风邪,风邪夹痰化热蕴结,肺失宣肃。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药用:金银花、连翘、桑叶、桑白皮、杏仁、浙贝母、款冬、白前、前胡各10 g,紫苏子9 g,炙甘草、桔梗、陈皮各6 g。水煎服,1剂/d,分2次服。服药4剂,2018年12月10日诊,诸症缓解,咳嗽阵作,活动后及夜间为主,痰少色白、质粘难咯,纳逊,二便调。舌边尖红、苔薄黄。查体示: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未及干湿啰音。效不易弦,原法继进。考虑风邪难祛,拟初诊方去浙贝母,加法半夏、制僵蚕、蝉蜕各6 g。服药4剂后,2018年12月14日三诊,患儿咳嗽偶作、活动后为主,痰少色白、不易咳吐。迎风后流少许清涕,纳食不佳,二便尚调,舌淡红、苔白微腻。查体示:咽部不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未及干湿啰音。患儿虚象渐显,尤可见邪气未尽,张师以为症情发展至迁延期,辨为风痰留恋,脾失健运证。药用:杏仁、紫苏子、白前、前胡、连翘、法半夏、茯苓、炒白术、炒谷芽、炒麦芽各10 g,辛夷、桔梗、陈皮各6 g,炙甘草5 g。服药4剂后,2018年12月19日四诊,患儿少咳,无明显咳痰流涕,纳食欠佳,二便尚调,面色少华。加之平素易感,动则汗出较多,舌淡,苔薄白。辨为肺脾气虚证。治以益肺固表,健脾助运。拟膏方缓缓图之,方选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药用:炙黄芪、炒白术、炒山药、炒白芍、青皮、太子参、茯苓、当归、灵芝各10 g,防风、法半夏、莲子、炒枳壳、麦冬、女贞子各6 g,陈皮、五味子、炙甘草、生山楂各5 g。共30剂,加入冰糖熬制成膏。嘱每日早晚空腹各服用1勺,忌甜食、寒凉。1月后随访,家长诉患儿纳食改善明显,活动后汗出减少,近1月未发感冒咳嗽。

按:该患儿近1年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大于10次,下呼吸道感染1次,可明确诊断反复呼吸道感染。此次发病,张师认为系风邪夹痰化热蕴结于肺卫,故见咳嗽,咯黄白粘痰,咽痛不适等。一诊、二诊治以疏散风热、宣肺化痰,随症加减。三诊时,患儿咳嗽未清,迎风流涕,纳食不佳,结合舌脉,此为邪未尽祛,虚象显露之症,故张师及时易法,治以宣肺化痰,运脾和中。立方遣药,其旨不越消补兼施。四诊时,患儿终咳嗽不显,然肺脾两虚体质难变,故立膏方长期调治,平补肺脾,调燮阴阳,以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果。

猜你喜欢

外邪风邪宣肺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养阴宣肺汤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益肺宣肺降浊胶囊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