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肺纳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9-01-22席玉镜王阿红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新疆喀什844000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稳定期阻塞性疗效

席玉镜,王阿红 (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新疆喀什844000)

0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科临床收治患者中占据比例较高的疾病类型,作为炎症性疾病此类患者主要表现出进行性的气流受限病理特征,在疾病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炎症细胞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对于进入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当前主要给予扩张支气管以及预防感染等手段治疗,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但从整体而言却不能有良好的调整效果,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2],对患者依从性会造成一定的打击。当前西医治疗手段已经相对完善,因此笔者在探寻治疗方案完善的过程中结合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理论推动下中医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可靠性[3],在其理论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性质大部分属于本虚标实,诱发该病出现的主要机制为肺肾两虚,因此在常规对症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肺纳肾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间诊疗处于稳定期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2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男性49例,女性43例;年龄在56~79岁间,平均(68.4±5.2)岁;平均病程为(12.1±2.7)岁。 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4](呼吸病学分会制定)关于此类疾病诊断内容相符合。排除标准:因肿瘤、真菌感染、过敏等情况导致出现相关呼吸系统症状;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脑血管疾病情况;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精神障碍或者交流障碍情况;明确表示拒绝配合研究。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差异将其每组46例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组间基线数据分布情况在统计学软件处理后提示差异无意义(P>0.05),可做对比。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确认病情后立即应用止咳、吸氧、化痰、平喘以及抗感染等常规对症西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的纠正。

给予对照组舒利迭吸入剂即50 μg沙美特罗与500 μg丙酸氟替卡松,每次吸1下,每天吸2次。联合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肺纳肾法治疗,药方组成如下:熟地、党参、黄芪等各20 g,茯苓、五味子、紫菀与桑白皮等各15 g,沉香10 g,1对蛤蚧以及6 g桑草。水煎煮,每天1剂,分早晚服用。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疗效标准:治疗后患者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咳喘、肺部哮鸣音等消失,对日常生活状态无造成严重影响,判定为痊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得到有效控制,能够实现大部分生活自理,判定显效;疗程后相关临床、体征有所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改善但需[5]要家属辅助配合,判定为有效;疗程后患者临床、体征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无改善,判定无效。

在患者治疗前后对其肺功能指标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以及炎症介质IL-6(ELISA法检测)、hs-CRP(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进行记录并统计学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使用SPSS20.0做统计与分析,具体经T检验及卡方检验,由±s与%对检验结果做描述,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2.6%(38/46),联合组患者有效率为91.3%(42/46),联合组具显著优越性(P<0.05,表1)。

表1 两种治疗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疗效比较 (n=46)

2.2 临床指标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因子进行检测,两组均有所改善,联合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种治疗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指标影响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为气流受限,整体以进行性的状态发展,具有病程长以及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对患者的折磨相对更为悠久,部分患者单纯应用西医治疗后不能彻底控制病情,从而导致依从性严重下降。

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肺胀”“喘证”的范畴内[6],肺部一般主呼吸,有助心行血以及调整水道的作用,而肾则与纳气存在紧密联系。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在于外邪侵肺,肺失宣降,从而诱发咳嗽气喘等症状,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则对肾造成侵袭。虽然肺部直接关系到呼吸,但气体在吸入之后要下沉到肾脏,肺肾两者存在着紧密联系。

在本次研究当中,联合中医补肺纳肾法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有显著优越性,这跟该治疗方案符合补虚为主的原则有直接联系[7]。所用补肺纳肾法的各种药材中,黄芪固卫气,党参补中气,两种药材同时兼顾表里,相互影响,对肺脾之气有补益效果。熟地味甘,性微温,应用后可填精益髓,补血养阴。沉香与蛤蚧能够发挥温肾、纳气的作用,和五味子相配合,可敛肺气,滋肾阴,进而化痰通络,定喘[8]。桑白皮和紫菀发挥止咳化痰的作用。最后由甘草对各种药材的药效进行调和。多种药材相互配合,对上下之气进行调整,最终达到补肺纳肾的效果。而在治疗前后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检测当中可知,联合补肺纳肾法治疗的患者炎症反应的改善程度相对更为突出,可知对于此类疾病中西医结合方案能够改善其病理基础,提高通气功能。

综上所述,对处于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补肺纳肾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疗效更为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稳定期阻塞性疗效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肺康复护理应用在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中的效果及价值研究
308nm准分子光联合皮肤屏障修复剂治疗稳定期面部白癜风的疗效评价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