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媒介融合对纸媒时评言论发展的冲击

2019-01-21白毅鹏彭锐一

西部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纸媒时评表达

白毅鹏 彭锐一

摘 要:社会传播中的媒介形式更替是历史常态,“媒介融合”可以作为一种行动话语,但决不能以话语虚化实际,从而构成对媒体融合前问题的遮蔽和不以为然;纸质媒体属于印刷媒介这一第二代传播介质的代表,其在“媒介融合”过程所受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一点同样能够在纸媒的时评作品中寻得端倪;纸媒时评的形态沉浮反映着一个时代和大众的表达欲求,从时评作品的形态分析中,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这个时代。

关键词:媒介融合;纸媒;时评;表达

一、媒介融合与纸质媒体

1.作为话语的“媒介融合”:遮蔽和迷惑

相对内容分析法而言,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旨在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本的结构与意义,对文本内容进行不断的挖掘与发现,探索意义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文本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力量。

“媒介融合”一词,更多的是媒体在遭遇新兴媒体阻击战之后才有的“自为”地面向转型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从实际行动上看,不管是国内报业集团的改制,还是从“编辑部”纷纷到“中央厨房”这样一个策略调整,“媒介融合”无论概念的期许是怎样的,在新兴媒体技术的催动之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发生了变化,这既体现在内容上,也变现在他们自身的形式存在上。

然而,作为技术冲击之后产生的一个对外宣示性话语,“媒介融合”在不断地制造着遮蔽、释放着迷惑。从国内如今的“媒介融合”的情况来看,形式上的变化并不能说明这就是原初设想的“融合”,相反这种话语上的热烈、丰富和生动多彩,恰恰在现实面前显得无奈和可笑,业绩下滑的媒体依然在继续下滑,倒闭关张的媒体也不计其數,出走的媒体精英更是数不胜数,而且就目前的趋势来看,这种情形还在愈演愈烈。

也就是说,在话语的不断呐喊和呼吁之中,现实发生了些许的改变,但这种改变不仅没有为要实现“融合”的“媒介”带来更多生机,反而其江河日下的状态不减当年,颓废之局依然没有被打破。如果融合是传统媒体的破题之策,但为何依然无力扭转颓局?既然“媒介融合”在话语上是一幅精彩的蓝图,那么为何常见“推陈”而难得“出新”,那些形式上的变化确可算得上“新”,但这和媒体整个行业的进路要求得的新显然还差距太大,不足以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因此,在话语和实践之中,存在着一种脱节。即转型的话语构建与融合的实际操作步态不一,稍显步履踟蹰。这种情形的出现,既有实践过程中,由转型之痛带来的时间滞后,也有媒体在融合的话语建构中所持有的一种盲目乐观。在这种心态之下,媒体的自身问题并未得到充分审视,这种后知后觉必将在更大的潮流到来之际,使媒体堕入更大的危机之中。

2.媒介融合对纸质媒体意味着什么

新闻评论又可以划分为“意见产品”,那么何谓“意见产品”呢?一般而言,呈现在纸媒上的文字可以分为以事实类为主的报道,比如消息、通讯等,而另外一部分就是以意见观点陈述为主的论说性文字,比如社论、时评等,另外在一些报纸的副刊部分还会刊载诸如杂文、小品文等文体类的文章,此外就是一些兼有新闻报道与评论文字的深度调查或者特稿了。但从意见表达的密度和文章议论部分的内容比重来看,唯有评论的意见产品属性最为突出。而纸媒的时事评论与报社内部的社论相比,其作者来源更为开放,话题更为宽泛,也能及时对有关社会争议的时间进行评述。

印刷媒介是指主要利用纸质印刷品进行广告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邮递广告等。印刷媒介相对于口语传播时代,具有极大的优点和长处,其易于保存和携带的特性,更是推动了人类的信息革命。然而,在新一波技术浪潮到来后,以印刷媒介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纸质媒体所受到的冲击却空前绝后。

全媒体时代已然全面来临。学界并没有对“全媒体”提出明确的定义, 但相信人们早已对“全媒体“这种说法不再陌生。传统纸媒在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全面攻势下,面临着读者流失、广告下滑、盈利下降的巨大挑战。根据 CTR媒介智讯提供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报纸、杂志广告衰退愈发明显。上半年报纸广告刊登额在去年全年下降7.5%的基础上,同比再次下降6.1%;杂志则从去年同期的10.0%的增长急剧转为下降8.3%。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有70%左右获取信息的来源不是报纸,而是网络或手机。超过半成受众认为,“传统媒体正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传播介质,创制新的传播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纸质媒体存在的价值的必要性,纸质媒体的功能逐渐开始同化,而不再具备其特有的优势,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寒冬”,纸质媒体的境遇显得更为“冷冽”和“刺骨”,“凛冬已至”可谓是纸媒当下的真实写照。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传播介质,创制新的传播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纸质媒体存在的价值的必要性,纸质媒体的功能逐渐开始同化,而不再具备其特有的优势,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寒冬”,纸质媒体的境遇显得更为“冷冽”和“刺骨”,“凛冬已至”可谓是纸媒当下的真实写照。

二、媒介融合动态下的纸媒时评现状

1.媒介融合过程中的纸媒时评现状分析

我国的纸质媒体,可以按区域分为中央和地方,地方还可以在省、市的区域上进一步细分。按照媒介属性可以分为党的机关报,如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河南日报、山西日报等等和都市报,如南方都市报、华商报、大河报、西安晚报等,由于时评时效性的要求,其见报的载体多集中于日报、晚报,而周报的评论文字就只能以深度和信息量的丰富为优势,从而弱化对时效性的要求。

纸媒的时评热在20世纪初曾达到一个高潮,这个时候,不管是国内报纸的数量,还是评论版面的空间篇幅,甚至是时评作者的收入水平,整个纸媒的发展环境与国内时评的氛围都要优于今日,这也就意味着以下的分析必将是一种悲观和低调的陈述。而在具陈完纸媒时评的现状之后,还将进一步陈述时评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的尝试。

(1)评论版面的缩减

不管是党报还是都市报,评论的版面都在减少,甚至有的报纸干脆取消了评论版面。而尴尬的事实是,很多时候原定的评论版面不是因为报道而被调整,恰恰是因为广告的投放数量来设计和安排当天的评论选稿。

如此一来,本就在话题上有限制的纸媒时评,又被广告切割走了表达空间,甚至一篇稿件为给广告騰地方、让空间,还要在字数上作出限制。

(2)评论稿件来源的多样化与地方化现象并存

对很多中央级的大报而言,比如对时评一贯重视的新京报,不仅没有大幅缩减评论版,而且还因时因事地增加评论内容。新京报在全国各地有着稳定的时评稿源,并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时评作者队伍,涵盖各行各业的学者、专家、从业者,而在版块的设计上,也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声音纷陈,争鸣不已。这说明一张报纸想要做的优秀出彩,就必须重视对受众意见产品的喂食,而也只有专业性强、分析地道、有理有据的视屏作品,才能给一张报纸带来声誉,也为其注意力经济的良好循环做好了铺垫。

但相反很多经营不善的报纸,在选题上都尽量贴近地方,这就意味着选题的局限,其与社会热点事件的隔膜,而在时评稿源上虽也接受外来稿件,但和新京报这一类媒体相比,作者就比较重复和单一,这和评论部选题的惯性有关,也和时评板块在报纸地位中的式微不无关系。

(3)时评风格在转型,但是并不能很好地吸引受众

由于纸媒的效益江河日下,国内对言论的噤若寒蝉、纸媒内部对评论版块的不够重视、加之时评的文体属性所限,时评在风格转型中的变化太慢太小,而在注意力空前分散的时代,这一点体现的更加剧烈。

任何风吹雨打的时代,总有人能脱颖而出,这一点在部分优质纸媒的时评作为上可见一斑。如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

三、时评的专业化写作到全民的公共表达——表达着的人的凸显

全民表达时代,就是全民参与信息传播的时代,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网民以网络平台播报信息就是一种新的通讯方式,没有出现传统新闻编辑部的那种大呼小叫、疯狂奔跑,派遣临近记者前往现场的情况,往往一个人就是一个“通讯社”。

纸媒时评从专业化开始,逐渐汇流到全社会全民的意见观点表达,正是表达着的人的凸显。这意味着时评要更向手中倾斜,私人表达的话语叙述要遵从公共表达的率直,而在公共表达促成众声喧哗的时代的格局之下,评论表达的形式丰富和内容广泛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屠忠俊主编.传媒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2013.

[2]邵培仁.媒介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省,2004.

[3]阿兰.B.阿尔瓦兰主编传媒经济学教程[M].崔保国,杭敏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5]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支庭荣.媒介管理?M1.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白毅鹏(1995—),男,汉族,籍贯:河南洛阳,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时评写作、言论史。

彭锐一(1994—),男,汉族,籍贯:河南南阳,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舆情研究。

猜你喜欢

纸媒时评表达
保持开放心态,探索新媒体营销新形式
我国纸媒转型突破方案
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