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2019-01-17王雪营

西部论丛 2019年2期
关键词:对偶社会文化用典

王雪营

摘 要:文学修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不是以孤立的状态而进行的。可以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文学修辞的形成与发展与特定时期的文化有着至为紧密的联系,有着社会文化的根由。相对应来讲,当文学修辞得以形成和发展,其反过来又必然会对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对此,本文结合声律、对偶等几种较为常见的文学修辞,探讨了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修辞 声律 对偶 用典 社会文化

引言

文学修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其形成和发展既是特定民族在特定时期下,受文化传统及氛围的综合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与此同时,文学修辞本身也代表或者说是反映着特定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不同的精神与文化品质。总体来讲,文学修辞是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与互相交汇的过程中逐步生成与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然而,对于文学修辞的分析与理解,单纯的修辞论是应该杜绝的,相对应来讲要结合社会文化来进行。故而,探讨社会文化与文学修养二者间的关系及影响,发掘和揭示其中所存在着的互动和互构关系,是文学诗学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成为本文所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声律与社会文化

从声律方面来看修辞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诗文当中关于“韵律”的运用。本文在这里主要就汉语声律的平仄双叠、抑扬变化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由。

(一)基于汉字文化的特点

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的汉字,不仅承载了中华文化,本身具备较为突出的特点。其中,就比如古汉语当中的,一字一词和两字一词。以“温故而知新”这句为例,“温”、“故”、“而”、“知”、“新”,都是一字一词。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为例,其中,“雎鸠”就是两个字一个词,只是两字一词相对较为少见。一个字有一个音节,不论该字有多少音素,在一字一词的情况下,这些所包含的音素都融合成为了一个音节。

(二)基于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期,当时佛教文化传入且逐渐盛行。而其中,以梵音的输入为例来看,使得当时的中国人最早接触到了梵文,与拼音文字见面,由此也认识到了字由声母与韵母拼合而成。由此,也正是由于从此认识到了子母复合的原则,有关声音上的各种问题才得以大规模研究。

(三)基于对四声的发现和运用

四声被发现之后,使得文学修辞被广泛应用并快速推广。当然,这也与六朝时期的文士们所追求和推崇的文学形式美化有着直观紧密的联系。“文以氣为主”,“文笔”论的出现,直到后来将四声作为一种语言声律的修辞,正是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文化风气。而这种风气直接延续到唐朝,直接促进了近体诗律的兴起与成熟。

总结:基于上述三点的论述,可以看出平仄相配的声律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有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的根据。甚至可以这样说,汉字文化是汉语声律的基础,佛教文化输入是汉语声律规则被发现的条件,南齐时期所流行华丽文风则是汉语平仄相配的文学修辞广被采用的文化气候。同时,也正是由于上述三个条件的具备,才会形成汉语的四声和平仄搭配的修辞,同时才得以在文学创作当中广泛使用和逐步流行。

二、对偶与社会文化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修辞,对偶可以说是极具特征,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就是在当下,对偶这种文学修辞仍然被流传和使用。作为一种强调和追求对称美的修辞方法,它将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形成整齐的具有艺术性的句式。例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

门泊 东吴 万里 船。

诗句中前后两句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属于较为典型的对偶。当然,对偶与社会文化之间,也同时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一)基于汉字的特性

一方面来讲,汉字的形体为方形,不仅每个字所占的空间大体一样,而且汉字本身结构就比较注重对称,比如繁体字的“門”、“開”、“東”等等,这样排列起来较为整齐和对称;另一方面来讲,汉字一字一音,同时又具备平仄的区别,可以交错出现。由此,正是由于汉字本身所具备的这种形体和声音的特性,启发了人们的秩序感和对称感的同时,也由此产生了对偶这种修辞。

(二)基于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对偶修辞被广泛使用并受到诸多推崇,其中也与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有着紧密的关系。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生活使然,自然之道的哲学文化在我国较为被推崇,而这也成为士人乃至于百姓喜欢对偶的重要根据所在。自然之道阐释了大自然所赋予的万事万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故而事物并不会以孤立状态而存在。举例来讲,“山水”相对、“花鸟”相对、“阴晴”相对以及“悲喜”相对等等,这些事物的“自然”成对就发生在农耕生活当中,人们对其更有体会的同时,也逐渐地会利用其为生活服务。

总结:基于汉字的多方面特性而形成的对偶修辞,也反映出人们崇尚哲学的文化和秉持哲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也正是对偶修辞方法的思想根基之所在。所以,我们不能不说,汉语对偶修辞的发达深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

三、用典与社会文化

所谓用典,即为用事。指的是在行文当中引用前人的有关言论或事迹来表达自己所表达或进一步印证自己所表达的意思。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下文从两个方面做出分析:

(一)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密切相关

正是由于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才为用典这种修辞手法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或者换句话说,“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二)社会精神文化传承与发展之使然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一方面在进行着文化创造,另一方面又在总结和继承前人所创造的部分的文化。然而,在这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引用前人所创造的具体材料来做进行全新文化意义的阐释过程,本身就是典型的“用典”。与此同时,文学的创造需要才与学两点,正如刘勰说:“文章由学,能在天资”。“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气馁者劬劳于辞情”。才情不够的人,一般就常借用前人的比较精辟的话,这就是用典。

总结:基于上文的论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声律、对偶和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修辞中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瑞卿.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8-93

[2] 王岩.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J].艺术教育.2006(07):113-114

猜你喜欢

对偶社会文化用典
品味对称之美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例析对偶式在解三角问题中的妙用
怎样利用对偶式处理高考解几问题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