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

2019-01-16武连洋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武连洋

【摘 要】 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为重点,结合当下小学生数学实际学习情况,首先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要点,其次从引进趣味性问题情境,烘托学习气氛、引进生活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引进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强化学生数学素养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强化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作效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创设

数学为小学时期的重点学习科目,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创设问题情境被广泛运用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了诸多师生的欢迎与喜爱。教师巧妙地给学生布设多种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点,通过科学的问题营造良好学习气氛,确保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升小学教育的有效性。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最大化地发挥教学成效,需要全面构建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要点

在数学课堂上布设情境,应该适当控制好情境发挥的效用,确保布设的问题情境是为了教学有效性而服务。

首先是针对性,一般来讲,在小学时期的教学中,布设问题情境往往是课程的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之后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推动课堂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要确保问题情境的创设具备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环境,不然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是趣味性,小学时期的学生往往比较好动,针对自我的控制能力尚未形成,在课堂上总会产生学习专注力不够的问题,所以在布设问题情境期间,教师要增加问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保证精神集中的状态。

最后是层次性,小学数学课程存在一定的层次性特征,在布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问题的阶梯性,也就是层次性,将知识点之间进行有效衔接,自然而然地完成知识点之间的过渡,确保学生可以积累更多数学知识,整理数学知识结构,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1.引进趣味性问题情境,烘托学习气氛

一般来讲,小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其难以在相同的事情上维持长久的专注力,往往会被新型的事物吸引。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征,尽力给学生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精力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小学生普遍对故事感兴趣,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应该充分体现情境的故事化,更好地烘托数学教学气氛。

比如“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内容的教学,教师给学生布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若我们在动物园玩,在给猴子喂香蕉的时候,猴子会直接跑到你的面前还是绕一圈再来到你的面前?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猴子会直接跑过来,针对不赞同此种说法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画线检验,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两个点,使用直线与曲线加以连接,然后要求学生拿出尺子对比长度,由此布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真理,另一方面可以内化数学知识,体现数学知识使用的价值,便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2.引进生活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便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实际内容和生活产生关联,布设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以学生熟知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创设生活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致,便于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比如“乘法”的相关内容,教师若组织学生背诵乘法口诀,学生只是可以记忆两个数字之间相乘的结果,但是不知道其中的緣由。教师便可以引进生活性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购买香蕉,若家里有六个人,每个人应该得到两根香蕉,小明的妈妈一共要买多少根香蕉呢?带领学生回顾生活,结合之前学习的加法,学生可以数手指得到2×6=12的结果。接下来教师引出简便的乘法口诀,确保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无形中增加学生对乘法的认知,便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

3.引进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强化学生数学素养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诸多的学生都存在好动的倾向,教师可以适当设置操作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亲自探索数学知识,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训练学生勤于动手的意识和勤于操作的能力,更加深层地学习知识点,了解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进而强化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比如“梯形”内容的教授,教师可以给学生布设问题:请学生观看大屏幕,图中的图形形状有什么特点?梯形是否可以通过几个图形拼接得到呢?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通过信息技术的引进,给数学课堂增添活力和生机,奠定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基调。之后教师提议由师生一起进行游戏活动,先使用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要求学生按照梯形的特点剪出一个梯形,再将剪好的图形裁剪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比一比哪名学生剪出的图形最多。因为学生的思想比较分散,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将把梯形分为长方形的学生视作一个小组,把梯形分为正方形的学生视作一个小组,把三角形的学生视作一个小组,把制作综合图形的学生视作一个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裁剪结果,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观点的表达,这样有效完成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进一步挖掘梯形的本质含义,彰显问题情境创设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情境多样化处理,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靳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87):101-101.

[2]檀同海.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探微——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893(08):32-33.

[3]陈元宝.试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华少年,2017.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