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2019-01-13王洋洋

魅力中国 2019年9期
关键词:群文群文阅读诗词

王洋洋

(驻马店高中,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高中生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但是,当下高中生的阅读量远远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对诗词的阅读更是堪忧,笔者曾经针对某高中两届毕业生(共计280余人)做过一个阅读调查,其中把四大名著全部读完的学生不超过30人。究其原因,竟然是:年代不同,有代沟,读不懂!而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授课大都轻学生需求,重知识灌输。而重教师讲授,轻学生主体的传统教学法,让被动接受、消极听课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感兴趣。

诚然,在实际的语文诗词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适时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法,可以增加学生课堂阅读的容量,促进学生之间的自主互动学习,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群文阅读”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群文阅读”任务驱动有效课堂构建,达成教学目标

德国沃尔夫冈·伊瑟尔曾说过:“文本中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联结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转换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们的作用在于能够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赋予文本中未定之处以确定含义,填补文本的意义空白。”[1]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群文阅读教法实施的依据,任何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和预期成果都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展开的。教师在制定议题时既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又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极力创造适合学生思考、参与、交流、讨论,适合师生集体构建的拓展空间。

例如,教学诗词《杜甫诗三首》时,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教师可设置“知人论世解情怀”这一议题,让学生了解年少时的杜甫也曾有过“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的顽皮;结合学生初中时期所学的《望岳》知晓他也曾经有过书生意气、放荡不羁的青壮游历;《春望》、《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篇目,让学生看到一个尽管自己漂泊无依、浪迹西南,但却一直秉持“致君尧舜上”的杜甫。尽管他的一生被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变迁所裹挟,然而,无论时代如何沧海桑田,诗人忠君忧民、心忧天下的情怀却始终如一。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学会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鉴赏诗歌,可设置“一切景语皆情语,字字看来不寻常”的议题,让学生了解《秋兴》中的秋露清冷,海浪滔天《登高》中的疾风清渚,落木萧萧,这些景物都是作者身心憔悴、心境凄惨的展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让学生体会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可设置“变迁的时代,不变的情怀”的议题,正是因为杜甫做到了“不以己悲,心怀天下”,践行了“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士”的精神,和孔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所以才能超越自身的物质欲求,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

总之,在语文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效落实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完成单节课甚至模块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将议题有效落到实处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二、以“群文阅读”形成凝聚合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所逐步形成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与传统阅读教学中单篇课文教学相比,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多元化的取材方式,使得学生阅读容量更大,阅读内容更丰富,在文本的选择上突出的不是文本内容的横向叠加,更多的是文本共同内容之间的纵向关联。在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具有关联的多个文本,进行梳理整合、比较建构,促使学生从语言、结构、技法方面关注体会文本之间的异同,从而使“平面阅读”走向“立体阅读”,从读懂“一篇文”走向读懂“一类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能较好对教学内容形成凝聚的合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拓宽阅读视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阅读品质,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笔者通过研究梳理历年的高考古诗词考题,发现其中试题考查的情感、技巧在日常教学中几乎都有所涉及,可是在实际的考试中,学生仍然感觉技巧分析无从下手。古语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是阅读量小、少造成的。群文阅读选文的“多源”、“丰富”,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也可帮助学生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形成一定的策略理解文章的过程,当策略一遍又一遍被不断强化时,就是学生语文能力在提升。例如,以“欢聚离散皆是缘”为群文阅读议题,梳理整合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有:折柳、长亭、短亭、南浦、渡口、杨花、霸陵;常见情感有:柳永《雨霖铃》离别时的留恋、不舍;高适《别董大》对友人的劝慰、激励;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的劝慰警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别表明心志。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我,在书中发现自我,或检查自我。”因此,语文诗词群文阅读让真正成熟的阅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最终提升自身综合阅读素养。

三、以“群文阅读”激发讨论点,保障交流分享的有效性

康德曾说:“没有讨论的阅读是无趣的,没有阅读的讨论是空泛的。”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体验,鼓励多元化的学习。语文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只是学生的阅读材料,而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历的不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被动参与、被动接受、被动收获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导的自主参与、自主发现、自主构建的过程,多文本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渴望参与阅读信息的分享,渴望情感的交流、沟通,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差异,点燃学生更大的阅读热情;大量、多元的阅读刺激,又会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进而丰富自己的生活认知,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阅读产生的问题能够激发思维,让讨论更集中、更热烈。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广度和深度,既要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激发群文的共鸣,又要相对独立、深刻、有一定梯度的“深问题”,深度挖掘文本内涵。

例如,《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女子直率、热情、为爱痴狂,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悲剧后,最终清醒、接受现实,勇于对传统社会进行反抗。针对该诗内容可设置“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的主议题,拓展延伸《诗经》中的《邶风·谷风》、汉朝卓文君的《白头吟》、《上山采蘼芜》、唐代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北宋晏几道《长相思》等系列群文。结合组文可将讨论的问题分别设置为:这些诗中女子形象都是什么样的?她们的婚姻是什么样的?你的爱情观是什么?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概括:这是一群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女子,她们温柔专情,勤劳聪慧,美丽善良。然而,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中,即使这些女子低到尘埃里,依旧得不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爱情。再用现代诗歌舒婷的《致橡树》引导学生对爱情的正确看法,得出爱人是一种能力,需要彼此独立的人格,清醒的认识,相互尊重,彼此扶持,冷暖相依。最后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娜拉出走之后怎样》以及易卜生《玩偶之家》,完成新课标“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的阅读目标。

总之,群文阅读是一种更好改革教学、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有益尝试;群文阅读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成为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桥梁;让有效讨论给课堂增添活力,打破传统教学中“唯一理解”的霸权,让自主、独立、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让阅读课实现由“思想灌输”到“思想重塑”的转变!

猜你喜欢

群文群文阅读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群文活动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