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现实基点与实践意蕴

2019-01-08郝永贞

职教通讯 2019年16期
关键词:职校生实践

摘    要:积极生命教育旨在依据职校生生命发展的特征和需求,通过积极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增进积极体验,培育积极品质,探寻积极意义,提升生命质量,使职校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大写”人。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从理念走向实践,需要从问题消除转向优势发挥,从被动补救转向积极发展,从生命保全转向生命幸福,从批判反思转向融入共赢,充分彰显生活性、体验性、行动性等实践品格。

关键词: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实践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职校生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45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c/2016/03/36)

作者简介:郝永贞,男,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与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6-0012-05

生命是职业教育的原点,推进生命教育实施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的研究,为现代职业教育注入了积极的因素。积极生命教育作为生命教育形态的一种探索,旨在依据职校生生命发展的特征和需求,遵循其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积极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增进积极体验,培育积极品质,探寻积极意义,提升生命质量,使职校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大写”人。

一、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的现实基点

当代职校生年龄大多在15至18岁之间,是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也是最敏感、最迷茫、最困惑的阶段,尤其需要生命关怀与教育引领。职校生的生命是开展积极生命教育的现实基点,其身心特征决定了生命教育的可能性与特殊性。

(一)生理特征

职校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是人体生理急剧变化的一个时期,也是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关爱生命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生理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身形的剧变、生理机能的增强和性器官的成熟。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形体发生显著变化。青春期是人生中身高、体重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相关统计表明,个体在青春期,每年至少要长高6~8厘米,有的甚至可达到10~11厘米。职校生在身高和体重方面迅速增长,已与成人接近,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与成人相比,职校生身体各方面的发育并未停止,只是发育相对比较缓慢,呈现“半大人”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2.生理机能逐步健全。随着职校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脑的内部结构和机能不断分化、迅速发展,这些变化使职校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得以实质性的提高。虽然脑和神经系统已基本成熟,但毕竟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此外,心脏再次迅速增大,心肌壁变厚,心功能极大提高,这又为职校生增加活动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3.身体性征发育迅速。职校生遗精和月经的出现,标志着男生和女生已达到性成熟,具有了生育的能力。进入青春期,职校生的第二性征发生显著变化。男生主要表现为:声音低沉,喉结突出,长出胡须,骨骼变硬,肩部变宽,身材较为高大等。女生主要表现为:整个身体皮下脂肪增厚,声音尖细,皮肤光泽,体态丰满,乳房隆起,臀部变圆等。对于职校生来说,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变化,保持自己的第二性征,接纳认同自己的性身份,是性心理健康和成熟的表现。

(二)心理特征

职校生绝大多数是00后,正值青年初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期,也是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巨大变化,其心理发展特别是在认知、情感与意志方面呈现错综复杂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知的多元性与片面性。由于大脑机能的持续增强,生活空间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职校生认知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职校生的记忆力、感知觉、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创造性显著提升。与普通高中生相比,由于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职业化,他们具有强烈的职业成就动机,崇尚实践动手,学习动机实用化,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他们有更多的人生认知,由于就业的压力,他们很务实、注重兑现,特别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更早的关注人生和世界,思考“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等一系列人生问题,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迷茫、苦恼、沮丧、不安。虽然职校生求知欲强,渴望学习新事物,会有独到见解,但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实践锻炼,不能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周遭事物,呈现一定的片面性。例如,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是非标准不够清晰;专业成就动机强,渴望快速成才成名,但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动机层次偏低;看问题容易片面性和绝对化,逆反心理强,很少知道反思,出了问题冷静下来,又感到痛苦和后悔。[1]从众心理强,容易随大流,易受网络大V、网络主播、人气偶像等言行影响。由于认知的片面化,极容易产生轻掷生命、漠视生命等心理。

2.情感的豐富性与消极性。进入青年期的职校生,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着多方面的情感需求。他们自信阳光,喜欢展现自己的能力,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渴望交往,希望被别人理解、支持、认可,但又不像儿童时期那样向成人敞开心扉,容易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他们渴望知心朋友,讲究哥们义气,甘于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敢说敢做,富有正义感,遇事急躁、敏感,自控能力不足,往往因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感情冲动;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爱慕,但极其敏感,“青春期骚动”和“性心理困扰”比较普遍。但也有部分职校生表现出比较突出的自卑心理。不少职校生的心态比较消沉、悲观,随意给自己贴上“失败者”“边缘人”“低能儿”的标签,“我不行”“我不会”“我不能”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还有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态度,“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1]职校生情感的多样性、复杂性、消极性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从生命成长、生命关怀的视角,理性认知,积极应对。

3.意志的自主性与脆弱性。职校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职校生主动地离开父母。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成熟,职校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他们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能力迅速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提升,对新鲜事物充满渴望,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们就会置身其中,充分展示自我能力。但职校生也存在意志不够坚韧,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的问题。他们想努力学习,但又怕吃苦,不愿吃苦,甚至吃不了一点苦;他们想继续深造,但抵制不了现代物质生活特别是网络、手机的诱惑,希望尽快找到一个“收入高、待遇好、轻松些”的工作;他们向往美好未来,期盼幸福生活,有自己理想追求,然而往往不能正确估计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容易遭受到打击。一旦遇到挫折,有的人便会悲观失望,严重的会陷入绝望的境地而不能自拔。有研究表明,当个体面临外在的压力甚至挫折时,极容易陷入对生命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职校生意志方面的脆弱性亟需进行生命价值层面的引导。

二、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的实践转向

生命教育本质上并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2]生命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通过生活实践解决生命问题,挖掘生命潜能,彰显主体精神,追寻生命意义,构建幸福生活。职业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将更加注重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根本标准,致力于培养具有积极生命素养、职业技能与主体精神高度融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写人。因此,积极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向,更加注重发掘生命积极潜能,培养生命积极品质,引导职校生追寻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

(一)从问题消除转向优势发挥

职校生自杀、校园暴力、不良生活习惯等突出生命问题不容忽视,消除或矫正生命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职校生生命的健康成长,这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但如果生命教育将主要目标定位于生命问题的矫正,则可能严重忽视职校生身上固有的积极潜能或优势。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每一个个体身上都蕴藏着潜在的优势和美德的种子。积极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创造积极的条件,从寻找问题的过程转变为发掘优势的过程,使职校生认识自身的生命潜能和优势,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增加生命的积极情绪和体验,进而形成乐观、希望、宽容、爱等积极生命品质。

(二)从被动补救转向积极发展

问题取向的生命教育总是在生命出现问题时,如发生自杀、意外伤害、抑郁、空虚等,而采取补救的措施或实行直接的干预,关注的焦点仍然是问题。事实上,生命成长发展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问题,从理论上讲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积极应对。当代职校生正处于一个“狂风恶浪”“疾风怒涛”的人生过渡期,同时,又是真正实現“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造期。这一时期的职校生既有与同龄人相似的“青春期的骚动”“性心理的困扰”等生命成长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有自身特有的生命困惑与诉求。积极生命教育直面生命的真相,正视生命的问题,从积极的视角理性看待生命成长中的种种遭遇,从问题中挖掘积极的因素,从发展的视角强化生命积极力量和品质的培养,增强预防和抵抗生命挫折的能力,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三)从生命保全转向生命幸福

频频发生的轻掷生命、漠视生命、生命意外杀害事件,使生命教育首当其冲的承担起保护职校生生命安全的重任,将焦点自然而然转向教育学生如何保全生命,避免生命的意外杀害等。这种倾向使生命教育仅仅停留在保全生命的初级层面,没有满足生命情感、归属、爱、尊重、自我实现等事关人生幸福的高层次需要,没有真正体现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幸福是人生不证自明的主题,是生命的永恒追求。在注重保全生命的基础上,积极生命教育更强调让职校生在生活中拥有幸福感,掌握获得幸福的方法,在认识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中追寻幸福的真谛,活出生命的精彩。

(四)从批判反思转向融入共赢

生命教育的兴起既有生命极端伤害事件的影响,也有对现实教育“无人化”的批判与反思。在推动教育回归生命方面,生命教育被寄予厚望,同时也使生命教育站在了现实教育的对立面。问题取向的生命教育被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误解为要弱化知识技能学习或加重职校生学习的负担。因而,生命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阻力重重或者流于形式。积极生命教育并不反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反,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通过融入生命教育,能更好地激发职校生的积极情绪,增加积极体验,形成积极品质,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内在动机,提升学习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知识技能学习与生命价值追求的双赢,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劳动者高素质的要求。[3]

三、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的实践品格

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基于职校生生命特征,关涉现实生活、关注生命质量,注重通过实际行动、实际体验,增强自身积极力量,彰显主体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一)生活性

生活性是积极生命教育实践的基本属性。生命的动态表现就是生活。生命发展的唯一方式就是生活,生活不止,生命不息。生命不能没有生活,离开了生活的生命是空洞的。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4]生命不是被建构出来,而是在生活中“显现”出来的。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命教育不是在生命的逻辑层面展开的,而必须回到真实的生活世界上来,必须面向生活事实。积极生命教育源于职校生的生活实际和需求,通过职校生的日常生活得以体现。离开生活世界,积极生命教育只能一种理论建构,就像无根的浮萍,始终没有办法落地。生命在生活中,生活是完整的。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积极生命教育不仅关涉学生的物质生活实践,更关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实践,其魅力在于通过实践指向完满幸福生活的建构。

(二)體验性

体验性是积极生命教育实践的基本路径。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生命的意义、价值只能由自己发现、体悟。体验作为生命的直接存在形式,内在于生命并组成了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河,生命的过程也就成为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5]生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生命知识与生存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直接触及与提升人的心灵、洗涤人的灵魂的教育,更需要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并在领悟中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积极生命教育主张通过实践强化职校生积极生命体验,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切实增强生命的自觉性。

(三)行动性

行动性是积极生命教育推广实践的重要支撑。实践是人生命存在的根本特征,人的生命正是在不断实践中得到生成和发展的。“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的生命存在,更谈不上人的生成和发展”。[6]人的生命实践性决定了生命教育必须在行动中来完成。生命教育不只是掌握关于生命的知识,还在于提高生存的技能,发挥生命的优势,追寻生命的意义,这些目标的达成必须落实到实践中,诉诸于行动中。积极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形态,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环境创设等方面,更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积极的理念,掌握积极的方法,提升积极的体验,增进积极品质的养成。同时,强调教师要加强积极生命教育的行动研究,在教育实践活动实践积极生命教育、反思积极生命教育、研究积极生命教育、丰富积极生命教育,创新积极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职校生心理教育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9,21.

[2] 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5-42.

[3] 郝永贞.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内涵、理念、实施[J].职教通讯,2015(34):13-16.

[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5:528.

[5]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6.

[6]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44.

Positive Life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Realistic

Basi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

HAO Yong-zhen

(President's office, Jiangs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Positive life education aims at awak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life, 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life, enhancing the positive experience, cultivating the positive quality, exploring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mak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full of vitality, with sound personality and pursuit of a happy lif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lif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concept to practice, the positive lif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needs to shift from eliminating problems to giving play to advantages, from passive remedy to positive development, from life preservation to life happiness, from critical reflection to integration of win-win, and fully demonstrate the practical character of life, experience and ac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ositive life education; practise

猜你喜欢

职校生实践
浅谈心理剧提升职校生生命能量的妙用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信息化下的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提升职校生学习效率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