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征洋婴幼儿夜啼外治临床经验浅析

2019-01-06杨佳妙邵征洋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涌泉穴吴茱萸黄连

杨佳妙 邵征洋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杭州红十字会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3

夜啼,又称为夜惊,多见于婴幼儿白天入睡安稳,入夜则哭闹,时哭时止,啼哭不眠,抑或睡后惊醒、尖叫,伴惊恐面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婴幼儿夜啼原因多样,寒、热、惊恐、饮食等各种因素均易引起婴幼儿夜啼[1]。然排除发热、伤食、肠套叠、外伤等由疾病引起的婴幼儿夜啼病因,单纯从中医辨证去分析病因病机,可将婴幼儿夜啼的病因同归为寒热失衡,阴阳失调,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邵征洋主任中医师,系杭州市名中医,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在运用中药治疗婴幼儿夜啼等睡眠障碍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得。笔者有幸随邵师跟诊学习,现将邵师治疗婴幼儿夜啼的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心热为主

夜啼,系中医病名,西医学上对应疾病为小儿睡眠障碍,症见婴幼儿夜间啼哭不止、不肯入睡。婴幼儿夜啼的病理机制变化多端,但排除小儿器质性病变外,可将夜啼概括为三类:心经积热证、脾胃虚寒证、惊恐伤神证。宋代刘昉所著《幼幼新书·卷七》“夜啼第九”中曰:“孩儿夜啼者,非是鬼神为祟,盖因胎热伏心。小儿喜食辛燥炙煿饮食,焦躁易怒好发脾气,又或于孕中过服温热辛燥药物,则易使热毒易遗至胎中,或热生于内,累积五脏。五脏者,肝、心、肺三者最易积热,其中以心经积热证多见。”[2]元代曾世荣《幼活心书》中曰:“有遇黄昏后至更尽时哭多睡少,有啼声不已直到天明,乃胎中受寒。”[3]若小儿恣食生冷,素体虚寒,抑或生来脾胃弱,易受寒邪,寒气内生,寒凝气滞,气机不通则痛,痛则啼哭。《幼幼集成·卷四》“夜啼证治”中曰:“神不安而啼者,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盖神虚惊悸。”[4]可见若母体瘦弱,孕育胎儿时营养不足,婴幼儿于胎中孕育失调,胎禀不足,抑或小儿喂养欠当,发育迟缓,易使婴幼儿惊恐。邵师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心阳有余,易受外邪内毒所扰而致心火亢盛,白日里阳气充裕,心火上炎则见焦躁易怒,或见婴幼儿手腹俱热,面红赤,小便或赤涩,大便或秘结,舌红或舌尖红,或有口疮,夜间阴不能制阳,故见不安眠而哭闹不休,反复循环,使得家长备受烦扰。是以临床上,小儿夜啼症状多为心经积热证。

2 临床论治推崇外治

婴儿夜啼临床上以心经积热证最为多见,钱乙于《小儿药证直诀》中有言:“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5]因此治疗上多以清心经之热、调脏腑阴阳、引火下行交通心肾之导赤散口服治疗。然考虑到1~3周岁内的婴幼儿对中药煎剂带抵触情绪,盲目使用口服中药煎剂,婴幼儿难以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差。邵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婴幼儿夜啼上,选用中医中药外用,辨证论治,灵活调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代医学证明,经络对于药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传递药物的治疗作用,穴位贴敷则可以使中药对相应的脏腑产生药理效应。

邵师指出,小儿夜啼外治首选涌泉穴。涌泉穴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功擅散热益肾,可交通心肾,调和阴阳,宁心安神[6],且取穴方便,易于操作,为外治要穴,不同配比的中药以醋调和后外敷于双足涌泉穴,除清心泻热功效之外,更有醒神开窍、引火归元、引热下行、安神宁心、助睡眠的作用。

3 寒热并用各有侧重

邵老师认为,婴儿夜啼临床治疗大多选用涌泉穴外治,然具体选药要考虑,小儿为纯阳之体,易虚易实,用药切忌过分,当寒热并用,各有侧重。邵师常选用黄连和吴茱萸的配伍使用。《圣济总录》卷三十四中所载“治暑气,甘露散方。黄连(去须,锉)一两,吴茱萸半两。右二味同炒,以茱萸黑色为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将黄连捣罗为细散,每服半钱匕,食后茶清或新水调下。”[7]黄连和吴茱萸两药配伍在中医用药中常见且灵活多变,邵师所用黄连与吴茱萸配伍用药制法虽不同于“甘露散”,但配比与效用却相似。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中曰:“黄连,味苦,寒,可升可降,阴也,无毒。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8]可见黄连性寒,清心火效力强。明代杜文燮《药鉴》吴茱萸篇中曰:“气热,味苦辛,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阳也……开腠理,消疝气,止呕逆,除霍乱。”[9]黄连与吴茱萸两味药,一阴一阳,一寒一热,可升可降,两相配伍,相使相须,能降肝胃之火,清心经之热,理脏腑,调情志,解烦忧。

婴幼儿临床见急躁、脾气差,口气重,夜间踢被吵闹,面目口唇赤红者,多为夜啼心经积热证。治宜清心火、安心神、宁心志。邵师方以黄连与吴茱萸(2:1)配方治之,黄连为君,乃苦寒之药,加予温和性热之吴茱萸半量,以醋调和敷贴于婴幼儿涌泉,黄连降心火,吴茱萸温肾阳,泻心经之热,理肾气,调情志,交通心肾,可治疗婴幼儿心经积热夜啼。脾胃虚寒证及惊恐伤神证虽在临床上不常见,症见婴幼儿胃纳不佳、易感、精神差、入夜则啼哭不止,遇暖则稍减或见婴幼儿平素安静,稍有动静便哭闹不止者。治宜温脾阳,补肝肾,理气止痛安神。邵师以吴茱萸与黄连(2:1)配方治之,吴茱萸温热之药为君,黄连苦寒为臣使,两药相和,吴茱萸上温护脾胃,黄连下清肝火、解吴茱萸过于温燥之热毒,配以涌泉穴贴敷,调阴阳、理脏腑,可温阳补益,安神定志,对治疗婴幼儿先天禀赋不足的肾气亏虚所致惊恐伤神证及脾胃虚寒证之夜啼,疗效肯定。

4 典型病例

郑某,男,1周岁。2018年3月14日就诊。家长代述:患儿1周前出现夜寐不安,入睡迟,感睡后汗多,睡后常翻身,伴有夜间惊醒、啼哭,难以安抚入睡,喂奶或者喂辅食效果不佳;白天可入睡,平日里脾气较大,易躁动,口气较重,小便偏黄,大便偏干。查体:婴幼儿体温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两肺、心脏及腹部查体无明显异常,舌红、苔少,脉数,指纹色紫。中医诊断:小儿夜啼,辨证为心经积热证,治法以清心导赤,泻火安神。方以黄连与吴茱萸(2:1)配方,5剂,以醋调和成膏状,睡前敷贴于患儿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睡前贴敷,晨起撕去。2018年3月21日二诊:患儿入睡情况较前明显好转,夜间惊醒次数减少,仍有夜间盗汗,白天发脾气次数减少,大小便正常。继续予黄连与吴茱萸(2:1)配方调醋敷贴涌泉,予5剂治疗,每日1次,睡前贴敷,晨起撕去。并嘱家长改善患儿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辛辣生冷油炸食品,避免风寒惊吓,以助患儿调畅情志。2018年3月28日再次复诊时,家长诉患儿夜啼基本好转。

按:该患儿夜间入睡困难,常睡后醒而啼哭,西医诊断为“睡眠障碍”。根据其症状,中医诊断为夜啼,辨证为心经积热证。婴幼儿夜啼影响其睡眠,对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负影响。本案患儿除夜啼外,平素还存在吵闹、发脾气频繁等现象,亦对其与家长的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应及早防治。因婴幼儿口服中药配合较差,故以黄连2:吴茱萸1配方,以醋调和外敷于涌泉治疗。黄连性味苦寒,可入心经,以温热之药吴茱萸中和其药性,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有泻热安神之效,以醋引经,配以黄连、吴茱萸清心火,理气调肝。

猜你喜欢

涌泉穴吴茱萸黄连
黄连、黄连-生地配伍中5种生物碱在正常、抑郁大鼠中体内药动学的比较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常按涌泉穴等于补肾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药敷涌泉穴
治病毒性感冒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吴茱萸敷腹治疗婴幼儿腹泻及护理6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