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邦才治疗“五脏咳”验案分析

2019-01-04伍竹君王邦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诸药紫菀肺气

伍竹君 王邦才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急起者易治,久咳者难疗。咳嗽虽为肺失宣肃所致,但其成因不一,故《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中医强调人体是统一的整体,脏腑相互关联,一脏病变可传及它脏。“五脏咳”指五脏六腑病变,均可传及于肺,均可导致肺宣发肃降失调,发为咳嗽,五脏可致咳,六腑亦可致咳,治咳当辨证论治,若不明脏腑,审证求因,而见咳止咳,见痰治痰则咳不能愈。王邦才是浙江省名中医,治病以轻灵见长,辨证准确,效果显著。现举几例王老师治疗“五脏咳”验案,以飨同道。

1 肝咳

邓某,女,40岁,2017年8月5日就诊,患者晨起胸闷、咳嗽、咽痒1个月余,咳嗽时伴有两胁胀痛,牵掣感,咳时痰少,色白,难以咳出,口干口苦,纳食欠馨,大便欠畅,2日1行,夜卧不安,多思善虑,舌淡红,苔薄白而干,脉细弦。诊断肝咳,木火刑金,治当清肝泄木,顺气止咳。拟方:桑叶、丹皮、柴胡、生山栀、淡豆豉、厚朴、苏梗、瓜蒌皮各10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7天后复诊,患者诉服药3剂后已愈。

按:《柳选四家医案选评》尤在泾医案载:“干咳无痰,是肝气冲肺,非肺本病,乃宜治肝,兼滋肺气可也”。肺居高位司呼吸,主肃降,肝主疏泄,其气升发,二者相互制约,升降有序,维持其生理机能。今肝气不舒,郁而化火,上犯肺金,以致出现咳嗽频作,胁肋胀痛,脘闷嗳逆,脉弦诸证。“干咳无痰,是肝气冲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王老师上方予柴胡、苏梗疏肝解郁,以遂肝之调达之气;丹皮、生山栀清肝热、除烦,桑叶清肝木之气,滋养肺阴;豆豉、厚朴、瓜蒌行气宽中、清热化痰,除烦安神,三药同用起理气化痰、清热除烦之效,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得疏肝解郁,清肝泄火,滋润肺阴,咳嗽自宁。

2 脾咳

钱某,男,69岁,2017年6月10日初诊。因咳嗽、咳痰、胸闷近20天就诊,咳嗽痰多,阵咳,晨起咳白色多量黏痰,伴有胸闷不适,纳谷不馨,既往好食肥甘厚味,时有咯痰,量不多。此次因感冒后咳嗽一直未愈,脘腹胀满,大便1~2次/天,不成形,血常规未见异常,自服止咳药物未见好转,反见痰多,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王老师辨证为脾咳,痰湿内积,上犯于肺,肺失肃降。治宜健脾燥湿,止咳化痰。拟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各 10g,茯苓 15g,炒白术 10g,瓜蒌皮 15g,杏仁、象贝各 10g,桑白皮 15g,芦根 30g,连翘、黄芩各10g,生甘草3g。连服7剂,复诊诉咳嗽明显好转,痰少,苔腻消退,纳食转好,大便仍多次,不成形。予上方去芦根,连翘,加薏仁20g,继续服用7剂,并嘱患者少食油腻之品,三诊咳嗽已愈。

按:《医醇賸义》记载:“脾经之咳,胸满痰稠,食少体倦”。脾咳可见痰多,纳谷不香,大便稀溏等。对于脾咳的治疗,健脾化痰为要,《丹溪心法·痰》记载:“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喜燥而恶湿,故因脾虚痰湿而致咳者当从“治疗源头”着手,方可取效。该患者既往嗜好肥甘厚味,易生痰湿,加之感冒后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内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脘腹胀满,纳谷不香;气机不畅,阻滞胸膈,则感胸闷痞满。故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方中半夏其性温燥,既能燥湿化痰,又能和胃降逆,是为君;陈皮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为臣;茯苓、炒白术健脾渗湿;瓜蒌、象贝清热涤痰,宽胸散结;黄芩、杏仁、桑白皮、芦根泻肺止咳,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之功。

3 肾咳

陈某,女,93岁,2017年5月6日就诊。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40余年,咳嗽反复,咳嗽不畅,痰液清稀,味咸,活动稍多则气喘,腰酸乏力,耳聋,夜寐不安,纳食少,小便频数,大便正常,舌红,苔白而干,脉弦细。辨为肾咳,治宜益肾养阴,健脾化痰止咳。用金水六君煎加减:熟地黄15g,炒当归、党参各20g,炒白术 15g,山药 20g,茯苓 15g,炙甘草 3g,陈皮10g,半夏 10g,茯苓 15g,紫菀、象贝各 10g。服药 7剂,咳嗽痰减少,味咸消失,上方加五味子10g。再服7剂,咳嗽渐愈,再复诊2次均以初诊方药为主方,稍作调整,病情稳定,未频发作咳嗽。

按:《素问·咳论》所谓:“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庞安时云:“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五脏之精皆藏于肾,而少阴肾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肺肾为母子之脏,所以肺气亏虚多因肾水不足,子令母虚。故治劳损咳嗽,有肺肾亏虚之象,以壮水滋阴为主,可用左归饮、六味地黄丸、一阴煎、金水六君煎之类。该患者年逾九旬,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伤及肺络,故见耳聋,腰酸,咳痰不畅,痰咸。《王旭高医案》载有“咳嗽痰白味咸,是肾虚水泛为痰也”,正合此证,王老师予金水六君煎(熟地、当归、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滋养肾阴,固本培元;配合党参、炒白术、山药健脾化痰;紫菀,象贝润肺止咳,辨证精准,缓缓图之,收效甚好。

4 大肠咳

王某,男,62岁,2017年5月13日初诊,8月29日因咳嗽2周再次就诊,大便时用力则咳嗽,无明显恶寒发热,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痰,便秘,大便2~3日1行,口臭,纳可,腹略胀,自觉左下腹包块,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诊断大肠咳,证属大肠燥热,腑气不通,肺失清肃。治宜泄热通腑,润燥化痰。药用:麦冬 10g,玄参 15g,生地 30g,生大黄(后下)、枳实、厚朴各 10g,麻仁 30g,杏仁、桃仁各 10g。药服7剂,咳嗽减轻,腑气通,胃纳不佳,时有腹胀。上方去生大黄、桃仁,加用鸡内金10g,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咳论》:“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原文指指久咳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下,由脏传腑,“故咳而遗矢”,咳嗽时会出现大便失禁的症候。此案以变通的方法治疗大肠咳,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腑燥热,耗伤津液,而致热甚津亏,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浊气上冲,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咳嗽。故取增液承气汤之意,先予大黄、枳实、厚朴、麻仁釜底抽薪,通腑润燥泄热;佐以麦冬、生地滋阴生津;杏仁、桃仁润肠通便,止咳化痰。此乃病由腑及脏,治大肠以调肺,上下窍通则出入有常。

5 胃咳

蒋某,女,60岁,8月16日初诊,咳嗽1个月余,自诉1个月前感冒,稍有咳嗽,无痰,大便2日1行,腰背酸痛,观其脉案,当时予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感冒好转,后咳嗽时作,自觉与感冒咳嗽不同,痰少,出汗多,气由脘腹上冲而咳,咳剧时作呕,有时呕出胃内容物,口干,大便2日1行,胃脘作胀,自行服西药不效,王老师辨证属于胃咳,胃失和降,肺气上逆。治疗当和胃降逆,清肺止咳。拟方:半夏15g,紫菀、陈皮、象贝、苏梗、黄芩各10g,细辛3g,五味子6g,炙甘草3g,麦芽20g,枳实15g。7剂而咳嗽痊愈。

按:《黄帝内经》谓:“胃咳之状,咳而呕。”指出胃咳有“咳而呕”的特点。该证与现代医学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相类似,本例患者咳剧伴呕,呕吐胃内容物,脘腹胀满,遂未行胃镜,王老师仍断定为“胃咳”,上方中半夏、陈皮、苏梗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细辛温肺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黄芩、紫菀清肺止咳,麦芽固护胃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清肺化痰止咳之功,辩证准确,药到病除。中医认为,“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环循胃口”,“聚于胃,关于肺”,肺胃两脏与咳嗽的发生关系密切,临床胃食管返流引发咳嗽亦多见,用和胃降逆止咳之法治疗,方如黄连温胆汤、左金丸、半夏泻心汤等,均从胃论治后取效。

6 小结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是《内经》的精辟理论,是中医整体观运用的典范,概括了咳嗽的病因,又阐述了咳嗽的传变。王老师在临床指导中教导:牢记不能见咳止咳,必须灵活辨证,方可取效。外邪犯肺可致咳嗽,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亦可致咳,万不能见咳止咳,需辨证论治、从本施治,非独治肺所能奏效,必须针对脏腑功能失调之阴阳胜衰,气血虚实,主治它脏疾患而又不离于肺,始能收到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诸药紫菀肺气
基于DNA条形码鉴别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润肺、通二便的紫菀
两个泡脚方降血压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自制蜜膏治反流性食管炎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人到中年补肺气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