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人工关节治疗技术应用于创伤骨科中的临床效果

2019-01-02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股骨颈髋关节护理人员

安 岩

(昌图县中心医院 , 辽宁 铁岭 112599 )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人工关节治疗技术已经成为了外伤骨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式,其中最具有特点就是在临床能够通过人工器官的使用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疾病,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本次研究就对在临床创伤骨科中人工关节治疗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采用人工关节治疗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共计120例,所有患者均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65例,女55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3.22±5.78)岁,其中跌伤患者60例,车祸损伤患者40例,其他原因导致骨折患者20例;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合并糖尿病患者39例,合并脑栓塞患者27例,合并脑萎缩患者15例,其中部分患者存在2种及以上的合并症。根据Garden标准对患者进行分析,其中Ⅱ型患者35例,Ⅲ型患者70例,Ⅳ型患者15例。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1)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引导和指导工作,向患者进行医院相关情况以及治疗相关内容的讲解,使患者对治疗流程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降低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以及对手术的恐惧感,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禁忌证、过敏药物等相关情况,进行相应的记录,将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除此以外,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如果患者情况十分消极,存在拒绝治疗等情况,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一定的疏导和鼓励,告知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并向患者进行成功病例的介绍,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之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工作,包括血压、血脂以及B超等常规检查,对于存在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临床合并症状的患者,医院相关科室要进行相应的会诊工作,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方案,保证患者在进行手术前能够将身体状况调整到最佳状态,降低手术意外发生的概率;手术开始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再次进行手术流程以及内容的相关介绍,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使得患者和家属有所心理准备,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首先进行术前麻醉工作,根据患者的手术方案选择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进行麻醉工作,然后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侧卧位;手术开始时从患者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之后沿患者的外旋肌群止点的稍外位置将其肌群切断,切断过程中同时将患者的关节囊切开;切除工作完成后,将患者的股骨头取出。在患者股骨小转子1.1-1.45cm的位置进行修剪工作,保证患者能够进行接下来的手术;需要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检查结果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人工髋臼杯和聚乙烯内衬进行安装,之后再将合适的人工假体柄以及金属球头安装在患者的股骨上端;安装手术结束后再在患者的切口内部安置1根引流管作为引流通道,最后对患者的外旋肌群进行修复重建,将患者的切口逐层进行缝合。(3)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全身进行检查,帮助患者清理血迹等污渍,并且检查患者的手术切口是否均已全部缝合完毕,是否存在缝合情况不良的切口,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所有工作均已完成;检查结束后,在有专门的护士将患者护送回病房,将患者的患肢调整为外展中立位,避免造成损伤,同时为患者放置心电监护仪等仪器,对患者开展疾病的术后护理工作;为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在术后的8-9天内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给予患者抗生素等药物,手术结束后2天将患者的引流管拔除,保留导尿管3天;等到患者意识清醒后可以开始安排患者进行基本的康复训练,包括踝关节屈伸训练、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等,手术后第6天则可以鼓励患者下床借助助行器进行步行训练。

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分数对患者的髋关节恢复情况进行判断。Harris髋关节评分内容:(1)47分功能评分;(2)44分疼痛评分;(3)5分关节活动评分;(4)4分畸形评分,总分100分;得分在90-100分视为疗效为优,得分在80-89分视为疗效为良,得分在70-79分视为疗效为可;得分在70分以下视为疗效为差。优良率=(优人数+良人数)/总人数×100%。

4 结果

4.1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参与本次研究患者120例,其中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2例患者出现轻度的尿路感染情况,共计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比2.5%,且及时得到发现,并给予了患者适当的处理和治疗,患者并发症均治愈,未出现严重情况,术后3-18个月的回访工作中,多次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未出现假体松动或者脱位情况。

4.2 2组治疗结果对比:参与研究患者120例,H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得分(91.25±3.36)分,其中手术治疗结果为优患者65例,占比54.17%,手术治疗结果为良患者50例,占比41.66%,手术治疗结果为可患者5例,占比4.17%,手术治疗结果为差患者0例,手术治疗优良例数达115例,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5.83%。

讨 论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骨科中极为常见的一种骨折情况,并且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之中,而中老年群体较易出现该骨折情况的主要原因有:(1)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患者的髋周肌群出现了明显的退变情况,该部分机体的反应出现了明显迟钝,在患者遇到外力时无法及时对有害应力进行抵抗,加之髋部的应力一般较大,且局部应力存在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较小的应力就会导致老年群体的该部位出现骨折;(2)老年患者多半存在骨质疏松的情况,其股骨颈部张力骨的小梁出现变细、数量减少甚至是消失等情况,使得其能够承受压力的骨小梁数量较少,加之人体股骨颈区具有较为严密的血管孔,其生物力学结构较弱,使得老年人股骨颈发生骨折的概率得到了明显的增加[2-3]。而根据老年患者出现骨折的情况统计,其损伤机制基本分为2种,即(1)跌倒时外力直接撞击其大粗隆;(2)肢体出现外旋;患者主要主诉为髋部疼痛或者不敢站立、走路,此时要考虑患者是否为出现了髋部骨折的情况。

人工关节治疗技术在股骨颈骨折方面的应用就是人工关节置换术,该治疗方式是将金属、高分子聚乙烯以及陶瓷等作为材料,根据人体的形态、构造以及功能需要,将其制作成置入患者体内的人工关节假体,以此来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情况,并且辅助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该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临床特点,在老年患者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临床中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种类较多,在进行手术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临床手术方式[4-5]。除此以外,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测工作,了解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因为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多数为老年患者或多或少存在一个合并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存在2个及以上的合并症状,为了降低患者手术中意外发生的概率,必须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术前治疗和控制,保证患者以较好的状态进行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感染、脱位等并发症,使得患者的痛苦增加,因此在手术结束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工作,了解患者手术后的相关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预防工作,同时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患者制定专门的锻炼计划以及饮食计划,尽量保证患者机体的稳定和健康,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参与进行治疗的120例患者均完成了手术治疗工作,手术优良率达到了95.83%,治疗过程中仅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比2.5%,并且均得到了及时的处理,随访调查中无患者出现假体脱落、移位等情况,显示手术结果良好。

综上所述,在创伤骨科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人工关节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患者的治疗与疾病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股骨颈髋关节护理人员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