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外固定支架急诊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2019-01-02常晓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骨盆出血量概率

常晓明

(铁岭市中心医院 , 辽宁 铁岭 112000 )

骨盆位于人体躯干以及下肢的中间,在人体骨架中起到负重的作用。盆腔内会有许多重要的脏器,盆骨对这些脏器起到保护作用[1]。所以盆骨一旦发生骨折,机体需要面临两大后果:(1)可能出现骨骼系统功能性障碍,机体的盆骨失去躯干和下肢的桥梁作用;(2)盆腔内的重要脏器可能出现损伤,相应的部位出现功能性障碍[2]。近年来人们对盆骨的认识有了较为全面的提升,但复杂的解剖结构以及受到的高能量外力损伤,治疗后一直没有更满意的效果。当前对这类疾病及时、合理的早期救治,能够对患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控制出血情况、预防各种继发性病症,包括神经、血管以及脂肪栓阻塞等各类病症,此外也有降低凝血障碍发生概率的作用。不稳定的骨盆骨折必须在早期进行有效、妥善的固定,这是所有骨科医生公认的[3]。至此我院选择外固定支架急诊治疗展开骨盆骨折的急诊救治,以期获得更高的治疗效果,详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非盲选2016年9月-2018年9月入我院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共80例,均分为观察组40例选择外固定支架急诊展开治疗、对照组40例则是进行骨盆兜固定法展开治疗,探究2组治疗期间的各项指标以及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排除标准:(1)家属对本次治疗知情后不同意的患者;(2)未满18岁患者;(3)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研究对象中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在18-62岁之间,中间值(34.2±10.4)岁,根据骨折原因分析,车祸造成共23例,高处坠落共10例,其他原因7例。以Tile骨折类型分类,B型共计32例(B120例,B29例,B33例),C型8例。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在18-67岁之间,中间值(36.5±9.3)岁,根据骨折原因分析,车祸造成共25例,高处坠落共9例,其他原因6例。以Tile骨折类型分类,B型共计34例(B122例,B27例,B35例),C型6例。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学会批准,2组数据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骨盆骨折的诊断标准[4]:(1)患者的外伤史非常明确,主诉盆骨疼痛明显,活动受限;(2)机体盆骨受到挤压,分离试验表现为阳性;(3)X线或是CT显示:机体盆骨的骶骨、耻骨联合、关节等表现为连续中段。

2 方法:对照组选择骨盆兜固定法治疗。入院急诊时根据盆骨的移位方向和大小,进行适当的复位治疗,尽可能对患者进行盆骨容量畸形的矫正,随后根据患者体形,选择适当的骨盆兜行固定后治疗,注意骨盆兜的松紧应适宜。观察组则是选择外固定支架急诊治疗。入院急诊室,对患者每侧的骼前上棘后的骨骼处皮肤上进行标记,周围4cm左右的皮肤同样做出标记。局部麻醉,根据顺序从2个标记处经皮在机体髂骨骨翼的内外板之间选择直径为5cm的螺纹针钻入机体,固定针角度应该和矢状面大约在20°之间,深度控制在5cm,若选择2.5mm的骨圆针则需要深度在8cm左右。后用针夹将针穿入尾部,连接棒固定两侧的针夹,并连接成一体。骨盆骨折移位的方向指导选择牵引矫正半盆上移,最后调整连接棒,使得骨盆旋转畸形得到纠正,将外固定器的固定旋钮拧紧,保持外固定架起到的固定作用。

3 指标观察[5]:2组患者在治疗5小时后,进行休克概率、死亡概率、出血量的统计。死亡患者的出血量无法统计,故排除死亡患者出血。对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改善进行统计。治疗效果以痊愈、有效、无效进行统计。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走路步态正常,骨盆没有疼痛感,骨折部位的移位低于4mm。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走路步态轻微异常,盆骨有疼痛感,移位在4-10mm之间。无效:死亡患者均记为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均记为无效。统计治疗有效率。

5 结果:(1)休克概率:观察组占比10%(4/40),对照组占比30%(12/40),统计学分析(x2=8.012,P=0.000);死亡概率:观察组占比2.50%(1/40),对照组占比20%(8/40),统计学分析(x2=8.712,P=0.000);失血量:观察组治疗前失血(590±42)ml,治疗后失血(2519±201)ml,对照组治疗前失血(573±54)ml,治疗后失血(3345±412)ml,统计学分析(治疗前t=3.112,P=0.532,治疗后t=6.231,P=0.012)。从上述结果看出,观察组在休克概率、死亡概率和治疗后失血量对比,均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显著(P<0.05)。(2)治疗有效率上。治愈:观察组占比75%(30/40),对照组占比30%(12/40);显效:观察组占比20%(8/40),对照组占比37.5%(15/40);无效:观察组占比5%(2/40),对照组占比32.5%(13/40);统计学分析(治愈x2=8.215,P=0.000;有效x2=8.715,P=0.000;无效x2=8.712,P=0.000)。治疗有效率统计,观察占比为95%(38/40),对照组占比为67.5%(27/40),故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x2=8.712,P=0.000)。

讨 论

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在整个骨科骨折患者中的占比不高,但临床的致残率、致死率却是一直稳居高危。这类疾病的患病原因主要是直接的暴力冲击,一般而言临床可能会合并腹腔内脏器受损、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这种骨折的出血来自于机体骨折的断面,周围的血管或是血管丛、局部肌肉若出现损伤,会有较大的出血量,且止血效果不太明显。在1980年期间,外固定治疗逐渐进入临床骨科骨折,对骨盆骨折的患者进行使用后,发现手术抢救的病死率得到明显的下降,所以临床研究的数据越来越多,手术也逐渐趋于成熟。当前研究数据显示,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选择外固定支架急诊治疗后,手术抢救病死率低至5%,这与本次研究的治疗无效率达到5%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本次5%占比中有1例患者为死亡,另1例为救治无效。盆骨不稳定骨折,患者常有并发症出现,合并失血性休克或是严重的多发创伤非常常见,患者重要的器官可能出现衰竭,最后造成死亡。所以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病症应该尽早展开复位治疗,并减少患者的出血量,这对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6]。

外固定支架治疗这类疾病,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手术的创伤小,术中出血量更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病风险更小,对预后以及出院的生活质量上都有较好的改善。医生操作时,外固定支架法操作简便,手术的时间短,设备要求不高,急诊场所也能够满足手术要求,能够做到及时、尽快抢救患者的生命。术中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类型展开治疗方法的调整,使得整个治疗过程更符合实际,完成固定复位效果更好,盆骨体积得到有效的缩小,骨折出血的控制效果更好。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作为最终治疗手段,也可作为内固定治疗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治疗,应用非常广泛。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患者,入院后需要立即展开抗休克治疗,并对患者的腹腔进行探查,明确是否还有合并损伤,过程中应该注意血容量充足。早期患者慎用止痛药,避免可能存在损伤被药效掩盖。

综上所述,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在急诊科室中选择外固定支架法展开治疗,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患者出血量减少,死亡概率低,休克概率低,不良反应少,预后显著,在临床非常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骨盆出血量概率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