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形结合,引领数学思维发展的应然追寻

2018-12-19张莉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数学素养数学思维

张莉

【摘要】数与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属性,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通过数形结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有助于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建构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出发,直面学生的学习现实,基于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参与认知的全过程,在自主建构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数形结合;数学思维;数学思考;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引领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与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属性。通过数形结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有助于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建构知识。

一、从数到形,以数激趣

数与形,一直是数学学习中重要关注的对象,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与形的结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认知上来展开探索的欲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识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教學,是从数的认识开始引入,以数激趣,与图形结合,不断引导学生的认知走向深处。

课的开始,师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对分数的认识不陌生,你能说出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师:能说一说这些分数的意思吗?

结合学生说出的分数,引导学生说出这几个分数的意思。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

学生交流: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是长方形的四分之一。

教师出示一根线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出这根线段的四分之一?

学生交流:把这根线段平均分成4段,表示其中的一段是全长的四分之一。

教师指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数几分之一,在唤醒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结合图形表示分数的几分之一,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由动到静,借图用数

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重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简单的图形进行转化,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数学知识由数到形进行变化,由复杂的数的知识转化成简单的形,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特征,充分地利用图形来解决数的问题,让学生以图来建构数学知识。

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教学,教师就是结合图形,把复杂的数学变得简单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转化的数学方法,在应用转化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分数的特点,结合特点,思考:如何求出这4个分数的和?

学生交流:可以把4个异分母分数运用通分的方法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计算出得数。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用图来表示4个加数。

师: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怎样涂色表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这4个加数?

引导学生思考:要求这4个分数相加的和,是求正方形中什么部分的面积?

学生交流1:要求这4个分数相加的和,就是求正方形中涂色面积的大小是多少。

学生交流2:涂色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用整个正方形的面积减掉空白部分的面积。

在这里,教师依据加数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发现算式的结果。除了通过求和表示,也可以通过用单位1来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把动态的求和过程转化为简单的以图求解的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几何图形,变成易于学生学习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注重了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使学生感受了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抽象到直观,让学生感受了转化的策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使学生依据问题的特点,及时把数转化成图形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变得生动的同时,又不失数学的内涵,让学生触摸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三、以图推数,依图明理

史宁中教授曾说过:“数学的核心素养不能是终极目标,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对客观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感性表象进行加工、提炼,找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形成易于学生理解的数学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抽象思维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通过数学化的方式,及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如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计算”的教学,教师结合图形,在圆柱和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进一步探究数学的规律,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

出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思考: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积相等体积也相等,圆锥的高与圆柱高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变封闭、被动的学习为开放、主动、动态的探究,不断引领学生进行自觉的数学思维,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从思及用,用图解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出发,不断地引导学生从抽象的数学语言开始,结合具体的数学图形,培养学生不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巧妙地催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动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教师就是充分利用线段图,数形结合,从不同角度展开问题思考的。

教师出示:“小宁和小春一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多少枚?”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思考并求出两人各有多少枚?结合原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把条件中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转化成相等的数量即可。学生自己解答,集体交流。

生1:把总数看成两个小宁的邮票数,总数就需要去掉12枚是60枚,小宁是60除以2等于30枚,小春就是30枚加12枚等于42枚。

生2:把总数看成两个小春的邮票数,总数就需要加上12枚是84枚,小春是84除以2等于42枚,小宁就是42枚减12枚等于30枚。

生3:把72枚总数平均分成两份,小宁和小春各取一份是36枚,再把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6枚,小宁的36枚去掉6枚等于30枚,小春的36枚加6枚等于42枚。

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确定解题思路,数形结合,不断生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灵活而灵动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出发,直面学生的学习现实,基于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参与认知的全过程,在自主建构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数学素养数学思维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