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8-12-18麦宸多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审美教育审美

麦宸多

摘 要:在审美教育当中,不仅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教育者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同时关照了受教育者的价值诉求,照耀着受教育者的心田,集中实现执教者与受教者在审美的交互当中达到辩证统一,这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文以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定性分析法、文献综述法等研究方法,从现代教育的定义与特质出发,分析了审美教育的概念与本质,并多维度解析了审美教育的作用和其对现代教育发展所产生的价值,期待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审美;审美教育;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9B-0012-04

现代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讲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全面发展观”是核心、是要求、是本质,强调受教育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同时更是具备审美能力与审美诉求的个体。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但又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将自然美、社会美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整合,实现了对教育的审美化,集中强调在教育活动中,既要有效发挥教育者的创造力,又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这与现代教育不谋而合、同气连枝。

2015年9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学校审美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发展现代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也必须要强调审美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科,整合到每一个环节,使得教育对象都能够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富含审美教育的现代教育必须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

一、现代教育与审美教育

(一)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如果从外部条件着眼,现代教育应该是适应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制度、现代文化氛围与科学技术的教育理念、表象与特征。而从内部因素去思考,现代教育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将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将教育对象转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最本质的区别,之所以称之为现代教育,首先就是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现代化人才,而传统教育却不能做到这一点。一言蔽之,如果无法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就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

(二)审美教育

1. 审美教育概念释义。

审美教育,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视角去分析。狭义的审美教育,是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广义的审美教育,是有效利用自然、人文、物质、精神等一切美的内容去熏染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最终达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人们道德与思想品质的目标。所以,审美教育也可称之为美育,是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整合,利用一定的方法将美传达给受教育者,使得受教者可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

2. 审美教育性质解析。

审美教育是美学理论和教育理论相互结合的产物,是将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及所应用的方法进行审美化的集合体。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讲,接触审美教育已经不是陌生的事情。然而,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将审美教育进行了系统化整合,使得审美教育蜕变为一种理论,这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就不熟悉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审美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并不是立足于某一个方面的教育经验或者方法,也不是立足于某一具体学科的审美效果,而是将多元化的艺术元素与技巧进行整合之后,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情操道德以及思想意识进行全方位的影响。因此,在审美教育当中所关注的是基本规律,而不是单纯的教学活动,其并不是学校教育的专利,而是适用于一切開展教育活动的场所。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将教育进行审美化的结果,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审美教育具备了全部教育学科所具有的基本规律以及功能作用,而教育学也为审美教育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支持。与此同时,审美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又是不同的,其具备自身的独特魅力与性质,也具备自己独特的实施步骤与策略,形成了特质化的理论体系。对于审美教育的本质理解与分析,一方面是不可以脱离教育教学实践而独立存在的,另一方面应该紧紧围绕着人的力量如何有效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这一本质性问题,从美的认知、美的思考、美的创造的规律中揭示出审美教育的本源与旨归。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那么审美教育的本质则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处于审美关系的语境之下呈现出来的特殊关系。笔者认为,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执教者与受教者在特定的审美关系语境下所开展的特殊教育活动,其是执教者将自己的审美理想作为立足点,严格遵照审美的基本规律所进行的某种创造,是执教者在教育实践当中发挥本体力量和激发受教者本体力量的集中表现。

二、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教育道德的评价与理解都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的,尤其是在传统教育思想当中,评价教育水平与教育效果如何,通常是看是否使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但是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如果教育活动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唤起受教育者审美的感受,便不能使其成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这与现代教育中的“全面发展观”相悖,因此也就不能称之为美育了;反之,只有在有效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对受教育者思想的启迪,激发了其创造的欲望,增强了其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才真正达到了审美教育的意义。换言之,审美教育的作用绝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将认知与审美结合在一起,使得现代教育达到全新的境界。基于此,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创造于教育

审美教育将创造融入教学活动当中,让创造的乐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传统教育当中,受教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地激发出来和发挥出来。而在审美教育中,将受教育者看作教育活动的主体,不对受教育者施加硬性压力,而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调动起来,进而使其可以主动学习。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积淀与传承下来了浩瀚如海的知识,学校教育只能将知识海洋中的点滴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有限的阅历与经历虽然脱离了书本的局限,但是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体经验的内容。虽然书本知识与带有个体经验的认知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但仅仅有这些则会使学生在现代社会中难以立足。

现代教育认为,在人的成长历程中,三分之二的认知是来自于个体的思维与建构,而建构主义认为,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即使接收到了书本的知识或者他人的经验,如果不通过自己思维的加工也不会成为自身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是知识的浮光掠影而已。这在客观上要求现代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也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去调动和激发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去创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教育才能真正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挣脱强行灌输知识的桎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然而,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如果想让教材活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对其进行二次加工,也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情况,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转化和处理,使原本独立于学生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可以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而对书本知识进行深思,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历练,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价值“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教育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而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堆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其中智慧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知识、修养、情感的综合体,是人在生活与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养;而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后,每一位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跟随时代的步伐,顺应社会的变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鼓励与引导学生创新、创造,进而为现代化建设培育与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融陶冶性情于教育

审美教育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了整合,可以将性情陶冶融入教育活动中,进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的辩证统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始终关注人格的培养,所以现代教育中必须凸显出审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1. 审美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认识水平的提升。

在审美教育当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认识水平的提升。将审美教育作为基础,可以衍生出的思想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社会大事件到艺术作品,从课堂教学到思想交流……只要深入地挖掘、认真地品味,其都是可以达到思想教育目标的。唯独不同的就是,其中有些内容是可以直接应用的,而有些内容是需要潜移默化渗透的。但是,无论是直接应用还是逐步渗透,对于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都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引导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自觉遵守规律与规定去想事情、做事情,进而养成实务精神。而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尤其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实务精神是社会对于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更是知识经济语境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思想觉悟。在传统教育中,教育主体将注意力放在传授专业知识之上,直接性地揭示客观规律。而审美教育在揭示客观规律、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凸显出了人类对于客观规律把握的重要性,关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因此,从审美教育开始的思想教育与性情陶冶,更有利于鼓舞人心、调动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个体意识与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在传统教育中,执教者处于主体性地位,而受教者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始终都在不断地向执教者靠拢,并没有过多发展个体精神意志的机会。审美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其以“全面发展观”作为指导、作为旨归,所以将受教育者置于“主人翁”的地位是理所当然的,在“全面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审美教育不仅向受教者传授知识,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受教者的自我意识,使其可以独立、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与现代教育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学在本质上来讲,是符合规律性与符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审美教育在关注受教育者掌握客观规律的同时,强调个体意识的培育,实际上也就是将知识与个体能力的养成结合在了一起,是规律与目的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2. 审美教育有利于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灵。

在审美教育中蕴含着饱满的人格力量,可以在长久的教育实践中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灵,从而发挥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作用。虽然人格属于精神的范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格是可以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对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培育主要就是利用 “填鸭式”灌输,在教育形式上来看,主要包括理论课程、报告等等。内容的同质化、形式方法的守旧化,使得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来看,审美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格、陶冶情操方面具备先天优势:第一,审美教育将大千世界的多样化作为内容,具备创造性的特点,从而使得其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凝聚了极强的艺术气息,可以带给受教育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审美教育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思想,教育者不但可以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与价值诉求,进而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还会结合自身的感受,进而呈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现身说法当中,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与人格力量已经融入到了教育内容当中,进而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共鸣,最终达到熏染、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

3. 审美教育有利于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激励。

在审美教育当中富含着强大的创新与进取精神,这对受教育者来讲是强大的精神激励。在现实生活中,所有可以带给人类美的享受的事物,其中必定包含着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的内容,审美教育亦是如此,教育工作者若想将自身的美引入教学内容中,使得教育教学内容更富审美感染力,其必然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而不能将某些已经成为体系的内容无限重复。这样的创造,可以是结合教育对象特质而设计出的新方法,也可以是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不同解读增添的新内容。只要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善于思考与观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就一定可以发现新知,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生涯当中,要善于从自身的经历与阅历出发,联系自身的实际与感受,在所传授的内容当中创造出独特的魅力。只要具备了这种魅力,其所传授的内容也就具备了独特的感染力,具备了感动人心的美学意义。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創新是否定、批判、解构、重组的过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的,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实际上就是一种倒退。所以,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一定要从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出发,让教育活动洋溢着进取与创造的精神,鼓舞与激励受教育者进取与创新的勇气,引导其树立打破陈规、冲出桎梏的理念。这样的教育是充满挑战的,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4.审美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

第一,审美教育有利于受教者的身体健美发展,提高其身体素质。例如,在体育教育中集中强调的就是“健”与“美”,关注身体的康健与精神的振奋,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之下,一些教师认为体育课与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相比,是在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这实际上是违背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审美教育强调将健美整合于文化课中,引导学生在体育中发现美、认知美、感受美,利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同步提升。

第二,审美教育有利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劳动美”的思想理念。马克思主义指出,劳动创造美,但是劳动的前提是将劳动本身变为审美的对象,也就是要求将劳动的过程、劳动所利用的工具、劳动者所形成的劳动事实与最终产生的结果变为审美的对象。人类的劳动是调节人与自然二者关系的活动,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品质,是展示在外的一种力量,更是创造美的实践。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劳动美的美学本质逐渐凸显出来,创造劳动美才能挣脱一切外在因素的束缚,进而实现与推动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当中,劳动是一种需要,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当中更应该去深刻地感知与体会劳动美,包括感受劳动过程的美、劳动环境的美、劳动工具的美、劳动组织的美、劳动成果的美,当然也包括劳动主体即劳动者自身的美。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新时期,劳动美学与技术美学日渐普及,所以应该将审美教育与劳动技术整合在一起,去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正确引导受教者树立劳动美的观念,让人们从小开始就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感知劳动美、崇尚劳动美。以学校教育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可以爱护校园环境、保护教室卫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将劳动变为惩罚的工具,如针对那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在课堂上出现小动作的学生,让其打扫卫生、倒垃圾等等,这种做法是完全违背审美教育的,其非但不能让学生充分感知劳动美,反而会让学生认为劳动是丑的。所以希望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此类做法,切实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美、发现美,在劳动当中创造美。

第三,审美教育有利于强化受教育者感受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将美作为基础来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受教育者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实现对其思想意识的培养。例如,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可以让受教育者有效分辨出何为正确的思想观念,何为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去抵制消极、颓废的思想侵蚀,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情操品格。如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的故事,其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白雪公主是可爱、纯洁、善良、美丽的,而新王后虽然也具备华美的外壳,却心狠手辣,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学生很容易知道谁美谁丑、谁善谁恶,进而也就加深了学生对于审美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第四,审美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智力的开发。在审美教育中,强调将知识利用艺术形象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可以感觉到知识的魅力,可以让生涩而抽象的文化知识变得更为活泼与生动,让枯燥而乏味的教学活动变得趣味而深刻,从而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知识面的拓展。例如,在《西游记》当中,向我们呈现出了具有72变功能的孙悟空、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等艺术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诸多内容,从而实现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在教学中,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聪明才智去描绘自己心目当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正所谓“一千个观众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就目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在很多学校中,审美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的,或者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之下,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之下,审美教育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是多余的,其认为审美教育并不会发挥很大的实际作用。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其阻碍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与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全面发展观”是相悖的。实践表明,审美教育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驱动力,同时也是助力学生智力发展、身体康健的主要因素,更是让学生富有创造力的强大动力。

三、结束语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集中体现,在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审美化已经成为教育界集中思考的问题。审美教育的本质与现代教育的本质相得益彰,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發挥着独特的作用与魅力,虽然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其也具备独立的任务,具有独特的方法。由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到来、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强化审美教育,对于培养身心同步发展的现代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文章的阐述可以为教育活动带去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檀传宝.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兼论现代教育的审美救赎[J].中国教育科学,2015,(1).

[2]潘黎勇.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育思想[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

[3]田会云.审美在实施现代教育中的作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4]狄俊.审美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5]周巧玲.现代教育中美育价值的提升[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6]卓杰,侯选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师院校“美学美育”课程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1,(1).

[7]祁嘉华.现代教育的新境界──审美教育浅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审美教育审美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班会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