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若干汉代出廓玉璧的考证及其二级断代的量化标准

2018-12-04林嘉木林振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考证汉代标准

林嘉木 林振山

摘 要:文章介绍林氏科学快速鉴定真假汉代玉璧的化学方法“白色碎米苔藓丝”和快速鉴定真假古玉(战汉至清中期)的物理方法“沙底竖纹鬃麻丝”。从出廓的相对高度、兽首形体的归类出发,提出了基于汉早期、汉中期和汉晚期的汉代出廓玉璧二级断代的林氏量化标准。从材质、工具特征和沁蚀等方面考证了来自民间的21件汉代出廓玉璧,并进行了二级断代分类。这批玉璧的相当一部分是首次报道的珍品。

关键词:汉代;出廓玉璧;标准;考证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史里,两汉时期是少有几个社会相对稳定、国力强盛、百姓安康的朝代之一,玉文化的繁荣登峰造极。汉玉种类繁多,枚不胜举,而以几何纹和动物纹为主饰纹的玉璧无疑是两汉玉文化里最为璀璨的明珠,也是古今中外各博物馆、大藏家竞相收藏的珍贵文物。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出现最早、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类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两汉时期的玉璧饰纹种类繁多,形制灵活多变,使用范围也从传统的礼祀、随葬拓展到随身佩戴和装饰。在玉雕工艺上,战国时期所开创的镂空技术,在汉代玉璧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发展。而且凭借高硬度金属工具的大规模使用,“真浮雕”和“汉八刀”开创了汉代雄浑奔放、大气磅礴、精致细腻、活灵活现的艺术风格。在形式上,战国创新、非主流的出廓玉璧,在两汉则独领风骚,成为能与春秋战国玉璧媲美的主流玉饰。汉玉的典型代表显然就是玉璧,尤其是汉早期和汉中期的玉璧,当为历史高峰。以下作者将与广大读者一起来考证、欣赏来自民间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21件汉代出廓玉璧。

1 考证

最简单的鉴定方法就是去地矿局、有关高校或珠宝检查中心检测其矿物主成分是否为透闪石。但这样仍不能彻底解决真假古玉的鉴定问题。

为普及鉴定常识,先逐一对这批器物进行以下的常规鉴定步骤:

①热针法。将烧红的铁针(或细铁线)按在玉器某一不显眼之处,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说明这批器物不是用玉石粉加树脂加色料高压模制而成的。

②剪刀点刻。用剪刀(对于有沁蚀的玉器切忌用玻璃刻划)稍微用力点刻玉器的某一不显眼的光滑(无沁蚀)之处,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说明这批器物不是用汉白玉、白色大理石或阿富汗玉(一类大理石)手工或机雕后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来假冒的。该法亦可鉴定出玉石粉高压模制的假玉。

③查看毛毡结构。迎光观看玉器的内部结构,每件器物较光滑的局部内都有如同小米粥里的悬浮的颗粒结构——毛毡结构,手感较重,说明这批器物的材质的主成分是透闪石而不是乳化玻璃类的料器(“蒙古玉”)或白色石英岩的假玉。

④查看内部的沁蚀。出土的汉玉一般会有局部明显或显著的颜色不一的沁蚀,尤其是部分边缘土锈或沁蚀十分显眼的,这些沁蚀或璊蚀一定深入玉肌的,而且部分璊蚀呈硬斑状、钙化。在青海和田玉上通过酸碱、高温、掩埋的人工假沁蚀则是表生的,玉饰内部的肌理却是完好,且绝无钙化。因此,璊蚀、土沁也是鉴别明清时期的仿古玉璧最有效的证据。汉玉土埋至少1800年,必有或多或少钙化的璊蚀、沁蚀,而明清玉仅数百年,虽沁色可以较深,但亦无钙化的璊蚀、沁蚀。通过查看,发现每件玉器都存在局部钙化的沁蚀以及多处深入内部肌理的沁蚀。因此,认定这批器物即不是青海玉人工假沁色的,也不是明清仿古的。

至此,我们已经确认这批玉器是新疆和田玉材质的中古玉。

格物致知是文玩的最高境界,而致知格物则是鉴藏家的终身追求。如何将现代物理、化学与传统基于经验的目鉴相结合,用于普及广大收藏爱好者,惠及芸芸众生,是当代鉴藏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善事一桩。

识别真假土沁或璊蚀是鉴别真假中古玉的关键,对广大读者和藏龄较短的中古玉收藏者而言,显然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化学知识告诉我们,中古玉的土沁、璊蚀是由弱碱或弱酸所生成的盐,它们的稳定性很差,经过出土(氧化)或盘玩一段时间(至少10天为宜)后会逐渐还原分解,并不断地由内而向外表漂移。其中酸性(式)盐的分解物呈白色碎小米粒状,而碱性(式)盐分解物呈淡绿色的细小片(丝)“苔藓”状。因此,林氏科学鉴别一二千年古玉的化学方法是:在自然光下或较远处用弱手电光斜照玉器的表面,用肉眼认真查找由玉器肌理内部而即将浮游到表面的白色碎小米粒状斑点或淡绿(略带黄)色的细小片“苔藓”,如能看到数处白色“碎小米粒”或多处(甚至几十处)淡绿色(略带黄)的细小片“苔藓”,则一定是古玉。总结为林氏科学鉴假口诀就是“白色碎米苔藓丝”。当然,找不到白色“碎小米粒”或细小片“苔藓”也未必就是假古玉。因此,该方法有可能错杀,但绝不会上当买假。

战汉至清中期玉器镂空的空腔(任意几何形)的解玉工具是裹挟水溶解玉沙的麻丝或合金丝(条)“锯”,内空腔的修整和粗抛光工具是条形合金工具,而细抛光工具则是裹挟水溶解玉沙的麻丝鬃毛绳。清晚期至今这三类工具已绝世了。因此,战汉至清中期的古玉的任何空腔内壁都必定遗留下分别对应这三类工具加工后的物理痕迹:①类似毛玻璃的“沙底”;②该沙底上留有清晰或隐隱约约的有一定宽度的纵向条纹(竖纹);③或多或少、长度不一的鬃(深色的动物鬃毛)迹和麻丝迹(浅色的)。总结为林氏科学鉴假口诀是“沙底竖纹鬃麻丝”。任何清中期直至西周的古玉,用后侧手电光和25~60倍放大镜都可清晰地观察到沙底、竖纹、鬃麻丝。显然该方法只能鉴定真假古玉而无法鉴定材质。

2 断代

战国时期已有玉璧问世,赵汝珍认为,战国时期的玉璧年代超过2000年,“已形如朽骨,体已朽烂,指爪亦能掐落雕琢”;同时他还指出,秦始皇禁止老百姓用玉,“凡有玉器者,必均毁之”“秦法严峻,无人以身试法。故三代前之玉器,秦世绝无存世者”。赵汝珍的以上两个观点,虽皆言过其实,但战国时期的玉璧纯粹是礼器之用,相比汉代玉璧“礼器”“佩玉”并举,其陪葬数理应是少之又少。加上2200年以上的土掩,出土的完整器或表面“蚀朽”部分低于50%,一定是寥若晨星。所以,玉璧的一级断代并不难。至(东)汉晚期,玉璧已绝。因此,玉璧的断代研究,主要是二级断代。目前,有两种划分:东、西汉之分和早、中、晚之分。一则因为东汉、西汉之隔的新莽时期仅16年,二则西汉中晚期与东汉中晚期头尾仅一二百年,无论是玉器的玉材、雕琢工艺、纹饰、器形,还是玉器的土沁、璊蚀,都几无重大差异。因此,我们认为以汉早期、汉中期和汉晚期来进行二级断代更为严谨、合理。

根据作者五十年的收藏经验以及对近百件玉璧的考证确认,从战国至东汉,玉璧器形的演变趋势(特点)是:①多出廓向单出廓演变;②玉璧的出廓高度是越来越高;③出廓部分的主题兽(或凤)首是从一对相对而立(即拱一中心)而变为一对扭头兽(或凤),即回头朝尾看。根据作者对大量实物的测量和“鹤山收藏”的林氏口诀:“西璧多出东璧单”“西璧对拱矮出廓,东璧扭首高出廓”,本文提出以下的汉代出廓玉璧二级断代量化的林氏标准:

①三出廓玉璧为汉早期;

②双出廓、且主饰兽(或凤)首是相对而立的为汉早期;

③单出廓玉璧,其出廓部分的主饰兽(或凤)首是相对而立、且出廓部分的中心高度小于璧的半径,为汉早期;

④单出廓玉璧,出廓部分的主饰兽(或凤)首是扭首朝向尾巴、且出廓部分的中心高度大于等于璧的半径,为东汉中晚期;

⑤单出廓玉璧,出廓部分的主饰兽(或凤)首是相对而立、但出廓部分的中心高度大于等于璧的半径;或出廓部分的主饰兽(或凤)首是扭首朝尾巴、但出廓部分的中心高度小于璧的半径,为汉中期;

⑥单出廓玉璧,且出廓部分的中心高度大于等于三分之二半径,为东汉晚期。

根据上述汉代出廓璧的二级断代标准,我们对图1至图13的21件汉代出廓璧的具体二级断代如下:

①图1~图8的13件出廓玉璧均为汉早期玉璧;

②图9~图12的6件出廓玉璧均为汉中期玉璧;

③图13的2件出廓玉璧均为汉晚期玉璧。

3 鉴赏

汉代玉璧三出廓的极少,通长超过30厘米的超大玉璧亦很少。图1中的汉早期镂空龙凤龙纹三出廓白玉璧,不仅属于珍稀的三出廓类型,而且通长高34.7厘米、直径20.4厘米,属于十分罕见的汉早期三出廓超大镂空白玉璧。

先秦文化的老子法自然的“怡然自乐”“长乐益寿”的内涵深入汉代王公贵族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而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在金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然朴实的风格。目前,已见报道的汉代文字璧仅7件半(故宫博物院2件,台北故宫博物馆1件,山东博物馆1件,首都博物馆1件,陕西咸阳出土了2/3件“延年”文字璧残件。此外,有报道在江苏扬州和广西北海汉墓各发现1件)。汉代的玉璧是中外博物馆和大藏家竞相收藏的珍品,成双成对的玉璧是最为难觅的高度稀缺藏品,而成双成对的文字璧则至今未见任何报道。图2中的一对通长各16.7厘米左右的汉中期“益寿”文字璧,无论是大小、材质、设计、纹饰、器形和工艺都基本相同,这是目前首次报道的成对的汉代“益寿”文字璧。

“谍”是西汉特有的佩玉(饰),文字谍尚未见报道。图3则是一双“延年”与“益寿”配对的文字谍,它们的大小、材质、设计、纹饰、器形和工艺都基本相同,唯文字不同。这是首次报道“延年”与“益寿”配对的文字谍,弥足珍贵!

双联璧是汉早期特有的两形制完全相同的玉璧外切相连组成,器形独特少见,是玉璧里最为稀缺的一类,极其珍贵。迄今公开报道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双联璧仅有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长12.4厘米,璧径6.2厘米。而图4右边的汉早期镂空出廓双联白玉璧的通长13.3厘米,璧直径也是6.2厘米,比南越王的陪葬双联璧要略長。左边的双龙环抱双璧是联璧中的最高级别,尚未见到同类报道。

图5中的汉早期龙凤纹镂空出廓三重白玉璧,整个玉雕分三区六层次外加出廓共七层次,是当今所发现的分区最多的汉代玉璧,也是重环璧的最高级别,难得一见。三个圆环的层次比例极为和谐完美。

图9的汉中期真浮雕四方神兽白玉璧,是“汉八刀”和汉代“真浮雕”的最杰出的典范,无出其右!在光滑如镜的底子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虽形体四肢细如发丝,柔如流水,却秀拔坚挺,伟岸屹立,俊秀灵动。这是笔者五十年收藏中所见到的最为精湛、细腻、典雅、柔美的汉代玉佩饰。要知道,玉之坚硬,工匠惧怕平地真浮雕,尤其是平地浮雕出小半径的细如游丝的曲线,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而该玉璧所高浮雕出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的形体四肢不仅细如发丝,而且是众多的不同曲率半径的弧线组合,光滑柔软如金丝银线绕成。在没有放大镜的汉代,工匠大师是如何成就的,百思不得其解,非宫廷王室的工匠大师极其耐心细致地雕琢十数年而不能为之。

纵观这批汉代出廓玉璧,无论是种类、设计、形制,还是图案、纹饰、工艺,差不多囊括了汉代出廓镂空玉璧的特点。种类齐全,设计个性鲜明,纹饰繁复,出神入化,极具代表性。龙凤螭腾云驾雾,大气磅礴;配饰行云流水,美轮美奂。无论是出廓,还是玉璧,曲线之柔美,边角之尖锐,底子之光滑,刀法之犀利,叹为观止!所有阴刻线,细如牛毛,却入木三分;而不同曲率的弧形纹饰(如龙凤螭的冠、角、尾、勾云纹、卷云纹等),给人以前所未有的立体美、动态美,显示出汉文化的审美观和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周泉南,张文广.玉器鉴定[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0.

[2]周南泉,李彦君.中国玉器投资与鉴藏:玉器篇[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3]赵汝珍.古董辩疑[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考证汉代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