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体会

2018-11-28张奕涵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常规护理

张奕涵

【摘 要】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胃癌术后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28例,胃癌手术后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28例,胃癌手术后除进行常规护理之外增加肠内营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腹部症状、体重、白蛋白、球蛋白的含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出现率等。结果:两组除白细胞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指标对照组均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实施胃癌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护理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关键词】胃癌术后;常规护理;肠内营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9--01

胃癌术后极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因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患者尤为重要。旨在改善患者肠内状态[1],提高患者免疫力,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2例胃癌患者,其中贲门癌 9例,胃体癌13例,胃角癌30例;男34例,女18 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46.21±2.01)岁;其中腺癌48 例,鳞癌3例,胃底巨大间质瘤1例;7 例近端胃癌根治 + 幽门成形术;14例毕-Ⅰ式吻合,16例毕- Ⅱ吻合,15例 Ronx-en-Y 术。

1.2 方法 将 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9 例,女7 例,平均年龄(46.21±2.01)岁;对照组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11±1.03)岁;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基础营养状况、手术类型、病理分期等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主要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进行肠外营养供给,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腹部症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协助并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早期活动。观察组术中均放置三腔胃管至吻合口远端约20 cm 处,术后24h—48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通过输液泵滴入 5%GNS注射液 500 ml,了解患者无特殊不适后,第二天即可开始正式实施肠内营养护理。即给予肠内营养乳剂(瑞能,500 ml/ 袋)匀速泵入,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泵入速度及剂量。如患者反应良好,每次滴注可以适当增加剂量,每天以20ml/h的量逐渐增加,满足患者的机体需要量,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同时做好营养液的保温工作。术后第1d 先给予 500 ml,25—50 ml/h。从术后第2d 给予1000 ml,第3d 达到全量即每日2000 ml。

1.3 观察指标

1.3.1 常规观察指标 每日观察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进流质、半流质时间 ;住院天数及营养费用。

1.3.2 营养指标观察 术前1d 及术后第7 d 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外周血白蛋白、球蛋白、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及白细胞计数(WBC),同时定时监测患者体重变化。

1.3.3 术后并发症观察 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发热、脂肪液化、吻合口瘘、肠梗阻、切口裂开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分别是(均数±标准差)()和率(%),前者检验值为t,后者检验值为,组间比较经P值判定,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規指标比较 对两组患者胃癌术后采取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3],观察组患者胃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胃癌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且增加患者舒适感,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细见表1。

2.2 营养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胃癌术后按计划设定完成护理,观察组患者胃癌术后体内血红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免疫球蛋白 A、免疫球蛋白M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由此易见胃癌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观察 两组患者均无切口裂开发生;在发热、切口感染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其他并发症方面差异不显著(P > 0.05),无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3。

3 讨论

由于胃癌手术对患者机体功能损害较大,极易出现营养失调,因此,胃癌术后对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常规胃癌术后护理中主要采取的是肠外营养护理,不利于恢复肠道功能的恢复[4]。术后胃肠道麻痹以胃和结肠为主,小肠功能通常在术后6—12h即开始恢复,这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术后早期即可利用此功能进行肠内营养[5]。主要是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至患者肠道内,通过肠道将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体内相关系统,除了能保证供应患者身体所需,还能够有效的锻炼患者的肠道功能,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早日康复。

本次研究中,采取肠内营养护理的观察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等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体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 A、免疫球蛋白M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可知,临床上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负担,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马燕君.早期肠内营养配合针对性护理在胃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4):96-97.

方芳.全程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253-253.

杨蓓.28例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治疗临床疗效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5):253-255.

姜月秋.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的应用及护理对策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3):96-97.

曹晓娜 徐晓英 金红芳.不同方式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22):4130-4133.

猜你喜欢

常规护理
探究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护理干预对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结核性胸腔积液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
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