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记电影《汉娜?阿伦特》中汉娜对耶路撒冷审判的思考

2018-11-24刘家崴李华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审判思考

刘家崴 李华

摘要:传记电影《汉娜·阿伦特》讲述了犹太女哲学家汉娜亲临纳粹刽子手艾希曼的世纪审判的故事。然而汉娜没有看到法庭上本该有的审判情况,却是一场依照以色列或是众犹太人所希望的那样进行的一场盲目审判。本文重点分析汉娜参加耶路撒冷审判前后的感悟和思考。

关键词:审判;思考;报复

法律是针对一个人的罪刑进行审判,而不是针对个人背后的思想、主义。然而,耶路撒冷大审判似乎不是针对艾希曼的个人罪行,而是针对犹太人的愤怒而审判。汉娜在这趟旅途中,她看到的并不是一场正义的法律审判,而是一场愤怒无言的审判。

“谁”可以审判艾希曼

二十一世纪应该是一个和平的世代,但是西亚一代却是战争不断,特别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战争为最。以色列的犹太人藉由历史的源由与二战的代价,换得美国与其他国家对于他们的悲悯之心。长住于巴勒斯坦的人,却因为犹太人的到来,导致现在无限轮回的战争。以色列复国所造成的巴以战争如同耶路撒冷审判一样,在犹太人心中视之为理所当然。

首先,汉娜得知以色列逮捕艾希曼,并将在耶路撒冷审判时,她积极地向美国《纽约客》杂志毛遂自荐,前往耶路撒冷旁听并记录审判的过程。在犹太人心中,这场审判意义重大,因为大多数犹太人认为艾希曼早应该在纽伦堡大审时就被处死,但是因为教廷的帮忙而逃到中南美洲。以色列总理戴维·本·古瑞安(David Grün,1955-1963)更希望借由此次大审,再一次提醒欧洲各国,犹太人在二战时做出的牺牲,更要让年轻的以色列犹太人知道,父辈们过去的历史。

其次,艾希曼被捕的事情传播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一片欢欣鼓舞,希望他被处以死刑。可是,仍然有人对于以色列拘捕艾希曼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汉娜的先生海因里希·布吕歇(Heinrich Blücher,1885-1970)认为,以色列是非法拘捕艾希曼。众所周知,汉娜在二战时,也是德国屠杀的对象,她听闻艾希曼被捕,本应欢欣鼓舞,但是身为政治思想家的她,并不单只从“屠杀”这一角度看待艾希曼。

再者,当汉娜来到耶路撒冷旁听并纪录开庭经过时,她对艾希曼的描述跟一般人也不一样。诸多的犹太人都认为德国纳粹党卫军应该是邪恶无比的人,可是汉娜却认为他只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人,她以一位哲学家的眼光审视那里的所见所闻,并将它们传达给他在耶路撒冷的朋友们。

最后,汉娜对于审判艾希曼的评价仅是,他只是一个放弃思考的人。汉娜认为身为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思考。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汉娜看待此场审判,全然是站在“人如何思考”的角度,无论是针对艾希曼、以色列法官还是众多犹太人们。

汉娜·鄂兰對于审判的评价

汉娜自愿服务于《纽约客》杂志前往耶路撒冷采访审判,当她到了耶路撒冷后,并不急于想要看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而是与她在耶路撒冷的朋友聚会,电影中的朋友是库克。库克跟一般的犹太人一样,憎恨纳粹德国的一切,因此对于艾希曼的评价就是“令人不寒而栗”,虽然库克并没有亲眼看到艾希曼的样貌。而汉娜则认为法院审判的是个人的罪恶,而不是主义或思想,然而审判的第一场开庭只呈现出一场演给所有犹太人看的戏剧,因为剧情已经写好,艾希曼必须被判死刑,他所做的辩解,都不会对最终的审判有所改变。首次开庭就没有证人,更没有证据,因为六百万个原告早已化作骨灰,无法发声。在这场审判当中,没有任何证人可以证明眼前的艾希曼是屠杀犹太人的关键人物。众多的犹太人只是以“记忆”、“悲情”等薄弱的证据指控艾希曼。审判庭中的犹太人却直指艾希曼就是屠杀犹太人的罪魁祸首之一。在第一次开庭完以后,汉娜思考两个问题:首先,简单的人物怎么会成为杀人魔;其次,审判庭中的犹太人,为何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群起激愤的指控艾希曼。当然,艾希曼为自己辩解自己只是尊照程序依法执行任务。汉娜深思艾希曼为自己辩解的内容,特别是奉命行事。艾希曼觉得他并没有杀任何一位犹太人,他只是奉命行事而已。有趣的便是这一点,玻璃箱里的人是一个屠夫,但是屠夫却认为他只是执行命令,不带任何感情。紧接着第二次审判更是在艾希曼是否杀人的问题上不断周旋,虽然第二次审判多了许多证人,这些证人当然都是从屠杀中活下来的犹太人,可是没有一个人的证词可以指证艾希曼屠杀的行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指证他们眼前看到的人,正是屠杀犹太人的执行者,仅仅只是把他们所知道的事情描述出来。然而,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人指证“就是艾希曼将我们送进集中营,并且按下毒气室的按钮。”可是每位证人都可以讲出似是而非的指控;这让汉娜陷入思考,这究竟是一场正义的审判,抑或只是一场剧本已经写好的戏剧。当第三次开庭以后,汉娜更明白这场审判的意义仅只是戏剧而不是审判。因为第三次出庭的证人证词就更加令人匪夷所思,在大屠杀的过程中,犹太人似乎也参与其中,其实他们也在帮助德国纳粹,将犹太人送入集中营。这位证人还说:“我们不能做什么……”,这说明,在审判屠杀犹太人的事情上,不只是纳粹德国需要负责任,还有匈牙利,甚至是犹太人自己,因为连犹太人的领袖都为纳粹德国提供相关信息。

汉娜经历了三次开庭后,对于艾希曼的答辩与证人的指控充满疑惑。无论是答辩或是指控都环绕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思考。证人没有思考、艾希曼没有思考,然而法官与检察官更没有思考。艾希曼的身为军人的依法行事一说,为自己没有亲手杀害犹太人辩解;犹太人为了将艾希曼入罪,而毫无证据的说着眼前的罪人,就是屠杀百万犹太人的刽子手。

汉娜甚至认为艾希曼不是反犹主义者:艾希曼只是一个依法行事的官员,对于火车开往何处,并不是他所需要知道的问题。他需要做的事情只有确定人数,然后按下按键启动火车,至于火车开往的是集中营抑或是遥远的地方,这些都不是艾希曼需要知道的事情。他只是一部大机器里的齿轮一样,因为比他更大的齿轮转动了,所以他就跟着转动。汉娜对于艾希曼罪行的最大思考就是:就算艾希曼只是恐怖机器中的小齿轮,他依然有选择思考的能力,可惜他放弃了这个与生俱来的能力,且完成了道德沦丧的大屠杀。

如果将审判纳粹只是当作一场复仇,那就偏离了一个事实:世上的法律及其相应的惩罚,是为了打破冤冤相报永无止尽的恶性循环。显然耶路撒冷审判走向了汉娜所说的“已经偏离事实”成为一场复仇的戏剧。首先,从审判者来说,以色列在屠杀犹太人时并未成立,因此全然没有审判艾希曼的资格;其次,艾希曼是德国公民,然而却不能引渡回西德审判;再者,审判与指证艾希曼的人或许都不是经历大屠杀的犹太人。在审判的过程当中,艾希曼最常为自己辩驳的是“不在当场的人没有资格评断别人”。法庭上的证人与身处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或许都是回到应许之地的人,他们是免于屠杀所剩下的一群人,诸如影片中声称以色列有神圣权力的汉斯教授,因为他们都在战争时期与英美组成联军对抗纳粹德国。然而,艾希曼在此所说的“不在场的人”指称的应该是非属他所直接处理的猶太人。因为,诸多证人皆无法指证艾希曼角色,都只能按照过去的记忆与一些参考数据所建构出来的记忆,更可能是后见之明,为了审判制造出来的假证据。

结语

汉娜在经历这场耶路撒冷审判之中,越来越认为这是一场已经有剧本的审判,没有人在“思考”。以色列当局就是希望判艾希曼死刑;而相反地艾希曼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说词:“我只是依法行事”来为自己开脱。汉娜并不认为艾希曼不应该为他所做的事情付出代价,只是她认为如此简单、平庸的人,怎么会担任一个屠杀百万人的关键角色。屠杀者需要是一个精明、干练或者是运筹帷幄的人吗?在耶路撒冷审判的对答当中,显然屠杀百万人的艾希曼既不精明更不聪明,而他仅仅只是一个没有“思考”的中阶官员而已。如果艾希曼在按下火车出发钮之前,可以深思火车将往何方,将会发生什么事,那么犹太大屠杀或许不会发生。可惜的是,艾希曼并没有。在汉娜看来,耶路撒冷审判不会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不断恶性循环的报复。然而,当艾希曼受审时,每个身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皆关注着这场看似很有意义的审判。对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而言,这场审判的意义在于报复不在正义,根本不在乎它是一场毫无程序的审判。

参考文献:

[1][德]汉娜·鄂兰.责任与批判[M].蔡佩君,译.台北:左岸,2008.

[2][德]汉娜·鄂兰.政治的承诺[M].蔡佩君,译.台北:左岸,2010.

[3][德]汉娜·鄂兰.平凡的邪恶: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审纪实[M].施奕如,译.台北:玉山社,2013.

[4][德]汉娜.鄂兰.人的条件[M].林鸿涛,译.台北:商周出版,2017.

[5][美]理查德.伊凡斯.为历史辩护[M].潘振泰,译.台北:巨流文化出版社,2002.

[6][美]马克·费侯.历史的盲目[M].杨丰铭,译.台北:允晨文化,2018.

[7][美]詹京斯.历史的再思考[M].贾士蘅,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审判思考
抓党建 带队建 促审判
裕仁天皇如何逃过审判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消失中的审判
审判
审判风险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