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018-11-14朱志丽

考试周刊 2018年95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阅读小学语文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的地方。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培养儿童的主体意识。这样,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阐述,旨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意识;阅读;教学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素质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等多重特点。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那么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主体的课堂地位,引导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进他们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就会逐步地形成。

一、 堅持以生为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知道,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有待成熟。然而他们天生活泼好动,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把控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阅读教学。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从网络中搜集资料,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就让刘备爱惜人才、求贤如渴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这样,为学生理解这篇文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接下来的课文分析中,师生共同探讨了课文为什么写刘备三顾茅庐,而且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不仅如此,课文还用张飞的莽撞与无礼来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这都说明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给学生创造视听结合的阅读氛围。这样,有效地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二、 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知道,语文是最具人情味的学科,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应该利用阅读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同时从阅读过程中汲取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主体意识得到体现。例如:在教学《开天辟地》时,文中叙述了盘古面对混沌的天地。而对于这个说法学生们认为不可能分开,盘古也不可能做到,甚至也会生活在黑暗中。然而,盘古竟然手顶着天,脚撑着地,不吃不喝。那么为什么盘古会这样做?他不怕累和死亡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就开展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懂得了作者强调盘古撑天地的目的。盘古为了这天地不再是黑漆漆一片,不畏惧死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为人类造福。通过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道德品质的教育,懂得了在成长道路上必须充满大无畏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充分地尊重了学生个性见解,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遵循认知规律,提高思维认知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人的认知活动是建立在个性思维基础之上的,而且在正确的规律指导下逐步地提高认知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就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司马迁的不幸遭遇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我们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的什么精神?通过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开展积极的思考。在自主交流与讨论中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同时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司马迁《史记》中内容故事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样,就让学生们深入地了解司马迁的身世,以及他为什么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并且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取得了理想的阅读效果。

四、 挖掘生活资源,拓宽学生语文视野

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生活资源是现代语文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微课技术等为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提供了可能。微课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链接生活中的相关材料,挖掘生活中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伊索寓言》时,因为这篇文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但对于涉世不深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就通过微课技术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选取《伊索寓言集》中的相关内容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些。同时,介绍这篇名著的创造背景。这样,就让学生认识到《伊索寓言》是劳动人民反抗压迫阶级的武器。通过利用微课技术联系生活资源,从而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辅助材料来探究课文。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儿童的视觉去解读课文。同时,这样的拓展也拓宽了小学生的语文视野,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

综合上述,二十一世纪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课堂角色,以学生的角度在阅读中平等的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思考、大胆发言,从而发挥课堂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温红霞.绚烂中色彩释放,明丽中自主求知[J].内蒙古教育,2017(11).

[2]黄俊才.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读与写,2016(11).

[3]何志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7(33).

作者简介:朱志丽,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桂五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阅读小学语文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