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与接纳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书评

2018-11-13吴赟

连云港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反省生活

吴赟

2018年年初,张德芬的新书《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出版,这本书既有心理学的理论科学基础,但又比心理类专业书籍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无疑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心灵修炼之益书。

张德芬曾经是台湾风光一时的女主播,某知名公司营销经理,得过抑郁症,做过村妇,2002年以后开始致力于心灵成长的研修,出版过《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时隔五年,新书《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终于与读者见面。

全书分为“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爱得刚刚好”“亲爱的孩子,快乐是我最想教给你的事”三个篇章。张德芬在书里一次次掀开过往的伤疤,将那种被燃烧、被一点点啃噬的痛楚,倾注笔端,烦恼痛苦是每一个凡人都必将经历的人生历程,谁都无法幸免,但烦恼痛苦给每个人带来的结果又不尽相同。比如张德芬老师,历尽千帆,她看见、她承认、她告诉自己和读者: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请你为自己负起责任来,好好地爱自己吧!

在书中,德芬老师反省了自己以往失败的亲密关系,发现自己对待越亲近的人,越容易模糊二人之间的界线,时常做出逾越之举,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预对方的自由。在离婚后,她反省自己的这一问题,发现两人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同类型的摩擦有很多,一而再再而三影响了亲密关系的和谐,最后直至分道扬镳。生活中,我们也总希望自己的亲密之人能够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殊不知,这正是亲密关系中的忌讳和硬伤。为什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常常会重复同种模式,都想让对方按照我们的逻辑思维来行事呢?因为我们的童年模式在作祟。在童年没能得到的满足感,成年后渴望在伴侣身上找回。我们渴望“灵魂伴侣”拯救受苦受难的自己。但是,与其等待他人来救赎,不如自己救赎自己,改变别人,要比改变自己困难多了。世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你真的爱他,就让他保持他原有的样子就好了,除非他真心实意地想改变。

最后的几个章节中,张德芬老师还提到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给两个孩子的书信。德芬老师常常面对家长问到的这些问题:“孩子出现了什么什么问题,我该怎么办?”对此,德芬老师回应:做好自己,你的孩子也自然就学好了。德芬老师列举了三种亲子关系中的越界行为。第一,期望;第二,掌控;第三,退化。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绝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要掌控孩子们的一切包括思想。如果你有期望,希望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那么请你先成为这样的人。“亲爱的孩子,快乐是我最想教给你的事”。德芬老师,每一次跌落,每一次内省,然后,继续上路。受她的影响,她的儿子在经历失败的初恋之后,也认真总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不要急于坠入爱河,要事先了解对方”、“分手之后也不要恶语相加,更不能打电话给对方亲友投诉对方”。这些言语看起来很稚嫩,也很可爱,但同时也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

做父母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怎么把孩子抚养成人,怎么去和孩子一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怎么去引导孩子走上幸福人生等等等等。教育是个难题,人是复杂的动物,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公式可以套用。于是,在遇到接踵而至的问题时,我们会焦虑,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去打骂孩子,然后,后悔、反省、调整,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渐渐地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当那股子气要喷薄而出时,试着停几秒,深吸气,默念:亲生滴、亲生滴……然后换一种语气,换一种方式开始你的表演……做父母是学习是修行是成长,慢慢地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到先知先觉……。

年少时,我们时常产生幻觉,觉得自己是命运的宠儿,站在世界之巅,爱笑爱说爱玩爱吃爱闹腾,奢望这个,梦想那个,像雾像雨又像风,疯疯癫癫,如今随着年岁增长开始慢慢相信王小波的话,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捶的牛一样。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一定人生阅历,努力想要活出自己所想展现的深度和宽度,又极力避免油腻的我们,每每在生活的狼牙棒重锤之下不平静之时,可以翻开《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穿越黑洞,认输认赔认栽,内心的雾霾仿佛变成半明半暗的云,隐约看见未知的自己,在滚滚烟火气中接纳尘埃一样平凡的自己。

朴树在平凡之路里唱道:我曾经跨过山河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反省生活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记事簿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生活感悟
见贤思齐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