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影响及成因

2018-11-10徐佳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成因分析职业倦怠

徐佳

摘 要: 目前一些高职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研究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影响及成因分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既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克服的问题,又是高职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师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而日趋增加。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紧贴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往往忽视高职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及由于专业调整、课程调整带来的新的职业压力,出现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长时间以后必然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最终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压力时不能较好地应对与处理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超负荷的情况,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教师,往往感觉自身在教学工作中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工作能力明显下降,工作积极性减退,不愿与人群接触,教师职业所给予的幸福感降低,工作状态越来越糟糕,有孤独感和压迫感。这种状态积蓄时间过长,并且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势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高职教师具备应对知识更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产业发展要求等专业建设及发展的压力的能力,以及教师专业转型、中高职教师角色适应等压力的能力。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对高职教师的需求量更是在不断增加,补充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主要人群是本科院校的高学历的毕业生。根据Cordes等人(1993)的研究,我们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高学历人群不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且职业倦怠的症状严重。由此可见,高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社会和高职院校对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职教师个体身心健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问题,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式,那么将来甚至会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影响

(一)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美国学者德沃肯(Dorkin)说:“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1]毫无疑问,一些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最终受害者是学生。职业倦怠心理导致高职教师工作热情下降,身心疲惫不堪,对于学生的管理与教学工作的成效都会明显下降。他们拒绝与人交往势必会减少与学生的接触,从身体和心理上远离学生,对学生不关心,或把学生当作自己情绪宣泄的对象。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模仿对象,这些高职教师消极的职业倦怠状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生活态度。

(二)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最大诱因来自于职业压力。美国研究人员格林娜尔格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所有病人中70%的导因与压力有关[2]。高职教师在面对职业压力时,如果不能适时调整自身的倦怠状态,那么教师的身心健康都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且,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容易与他人发生摩擦,进而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多种关系逐渐恶化。同时,职业倦怠导致的人际关系障碍会影响教师与家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引发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对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阻力。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教师的家庭冲突较普通家庭更高[3]。

(三)对高职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出现了职业倦怠问题的教师,由于对教学工作失去了兴趣与热情,变得不再学习钻研课程教学与课堂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机械而沉闷,枯燥无味,课堂教学质量势必会收到较大的影响;由于对学生的不关心和感情的缺位,变得不会再了解和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工作责任心的减退,变得对课外辅导、第二课堂、学生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其他工作应付了事。总而言之,职业倦怠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在高职院校内外部环境和教师个体心理因素的多方作用下形成的。

(一)高职教育外部环境的影响

1.大众认知给予高职教师的高期望值。教师从古至今都被人们赋予了崇高、无私、奉献等神圣的意义,人们经常把教师比作“春蚕”、“园丁”、“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使得教师所承受的大众给予的期望价值较其他职业更形象和具体。然而,这些“角色”的赋予,无形中给教师给予了过高的角色标准,教师职业被“崇高”的光环所围绕,但是这些附加的、高标准的期望值一旦在教师努力后仍难以实现,则容易使一些教师慢慢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变得悲观,丧失奋斗前行的动力。

2.对高职院校的社会评价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及社会评价仍然较低。高职院校类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但与本科院校相比,国家的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仍显不足,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高水平师资缺乏的问题仍然存在,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形成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较低的社会认可与社会评价是高职教师所无法克服的,这是外部环境给高职教师带来的不能回避的硬伤,也是一些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高职院校内部环境的影响

1.管理体制有待改进。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观其构成,大部分是新创建的学校或过去的中职、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还沿用了以往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与手段单一,民主意识不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缺失,再加上一些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与付出得不到领导的支持与关注,其作为教师主体的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使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归属感,导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现有的高职教师评价标准多以教师的教研科研工作能力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对课堂教学能力关注较少,高职教师为了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努力付出,这些努力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性的反饋及合理的评价,在高职教师职业满足感缺失的同时,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由此产生。

2.内部组织氛围欠和谐。学校内部的组织氛围、集体凝聚力与向心力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学校组织氛围可以使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与融洽。这样的工作环境更容易使教师获得安全感与职业认同感,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更易于缓解教师在工作中面对压力与困难时所产生的职业压力,减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反之,学校人际氛围紧张,教师成为一个个完全独立的个体,面对压力与困难时得不到集体的关心与帮助,孤独感和压抑感会越来越强烈,教师的这种情绪极易迁移到教学工作之中,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三)教师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1.工作的低创造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丰富而又不断更新的教育内容,教师的工作本应该是一个灵活而又具有个体独创性的工作,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与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胜任这份工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受到了封闭的教育体系的影响,养成了照本宣科、故步自封的缺乏创造性与个性的教学习惯,长时间的简单、重复性操作把教师塑造成了一个从事简单脑力劳动的机械式劳动者的角色。久而久之,这些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开始萌发,职业倦怠情况愈演愈烈。

2.自我价值的否定。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層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排列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实现以后,高一级的需要便会出现,成为人们新的追求目标。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更加强烈。他们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满足对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由于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相对欠佳,教师的辛勤付出常常得不到有效的积极的反馈,教学成效不明显,甚至有的时候连学生的认可都得不到。这种状况会降低一些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导致自我实现与尊重的需求得不到实现,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个人价值产生怀疑。有研究表明,高的成就动机与期望值有助于个体更高效地投入工作,且希望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容易产生情绪的衰竭,一旦通过努力而始终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时候,就会出现去个性化应对方式及自我价值的否定。

3.工作量的超负荷。有研究表明,高职教师的师生比较低是造成教师工作繁重,工作量超负荷、工作时间长的重要原因。资料显示,高职教师的日平均劳动时间为9.67小时[4],比我国实行的8小时工作制高出1.67个小时。教师的平均日工作时长没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减少,反而教师为了应对各种评比、检查、考核而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日常的工作中,工作时长反增无减,超负荷的工作量带给了教师巨大的职业压力,加重了教师的职业疲惫感与倦怠感。

4.回避的应对方式。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常常表现出焦虑、烦躁、沮丧等情绪。教师个体对于各种情绪与压力的应对方式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形成。人如果遇到应激事情时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寻求外界的帮助解决问题,而是单方面选择回避问题,必然会导致个体心理负担的加重,教师面对职业压力时如果一味选择逃避,忽视自身的问题,势必会增强倦怠感和疲惫感,大大降低自我实现需要所带来的满足感,这将不利于提高教师积极的心理适应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反而更容易使个体体验到更强烈的倦怠。

参考文献:

[1][2]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3]张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1(02).

[4]刘咏宝.人文关怀视角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

[5]金春寒,叶勇.价值感的矛盾与冲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溯源[J].思想政治教育,2017(01).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成因分析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