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鬼恋》为例谈徐訏对传统女鬼形象的创新

2018-11-10张颖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女鬼

张颖

摘 要: 小说《鬼恋》通过对女主人出世精神的刻画及把人鬼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以假乱真又不失独特个性的女鬼形象,于荒诞之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当时黑暗现实的讽刺和控诉。徐訏通过传统女鬼形象的颠覆,形成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这一女鬼形象的独特性,带给了读者关于女鬼形象别样的感受,体现了作者独特匠心之所在。

关键词: 《鬼恋》 女鬼 原型意象

徐訏是20世纪40年代都市大众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家,在留学巴黎期间完成的小说《鬼恋》是他的成名作,小说最初于1937年发表在《宇宙风》,1940年出版后,到1947年一共重印了19次,可见其风靡程度。《鬼戀》中的女主人公因为看透人性,厌倦人世,于是扮鬼以避世,却意外地与“我”发生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鬼之恋。面对“我”的表白,女鬼选择拒绝,并悄悄离开,空留“我”还在原地苦苦等待。

《鬼恋》中的女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鬼,但作者没有让她假扮女夜叉或女罗刹或女撒旦,表明作者徐訏在虚构这一人物的过程中的确利用了广大读者对于女鬼原型的集体记忆,如美丽的、善良的、命运多舛的、常与凡人发生恋情的,因此徐訏轻而易举地把读者引入女鬼的命运轨迹。但鉴于这一女鬼的特殊身份,徐訏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一味承袭传统的女鬼形象,《鬼恋》中的女鬼有着自己做鬼的逻辑和性格,在读者对女鬼原型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反传统颠覆,体现了作者独特匠心之所在。

一、把人鬼化

在女鬼形象的塑造上,传统人鬼小说都采用把鬼“人化”的手法,极力淡化人鬼间的差异。徐訏采用把人“鬼化”的手法,深化人鬼间的差异,塑造一个以假乱真、鬼气十足的女鬼形象。

称呼上,传统小说中的女鬼依然沿用她们生前的名字,《鬼恋》中,这个鬼是没有名字的,男女主人之间以“人”、“鬼”互称,这一细节强调了人鬼间的对立,例如,人鬼初见之时,鬼便毫不忌讳地直接称对方为“人”,“坦白地”承认自己是鬼。“人,请告诉我去斜土路的方向”、“人,你这样看着我干什么”、“我不是神,可是我是鬼”,这种有悖于常理的称呼,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也是徐訏塑造女鬼形象时的一种创新。另外,在鬼写给人的信中,总是以称呼对方为“人”作开头,落款以“鬼”结束,无形之中使读者感受到尽管人与鬼有着长期的交往,但他们之间的隔膜却始终存在。

外貌上,传统的女鬼原型都有着明艳动人的外貌,因此人在与鬼的相处中,不会感到害怕。如《聊斋·公孙九娘》中“笑弯秋月,羞晕朝霞,实天人也”,《聊斋·聂小倩》中“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而《鬼恋》中的鬼则是冰冷的、庄重的,她身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反倒很像是真正的鬼。“月光下,她银白的牙齿像宝剑般透着寒人的光芒,脸凄白得像雪,没有一点血色,是凄艳的月亮把她染成这样,还是纯黑的打扮把她衬成这样,我可不得而知了”,“她的目光还在注视我,锐利中发着逼人的寒冷,嘴唇闭着,充满了坚决的意志,眉梢竖起来,像是两把小剑”。一方面,人沉浸在她的美貌之中,不愿意相信她是鬼,另一方面,她的冷艳常常在无形之中让人感到害怕。徐訏另辟蹊径,将女主人公的外形“鬼化”,使读者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即使小说在高潮处揭穿了女鬼的真实身份,仍让读者半信半疑,意犹未尽,从而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在众多传统女鬼形象中独树一帜。

此外,在大多数人鬼小说中,女鬼都毫不避讳地把男子带入自己的家中(墓室),甚至在《聊斋志异·伍秋月》中女鬼秋月带着王鼎游历了鬼蜮,“生瞻望殊罔所见。女以唾涂其两眥,启之,明倍于常,视夜色不殊白昼。顿见雉堞在杳霭中;路上行人,如趋墟市”,女鬼的直爽让王鼎包括读者都感到冥界并不神秘。而《鬼恋》中的鬼则对鬼蜮讳莫如深,人有几十次要求送鬼回家,都被鬼拒绝了,理由是“下面是鬼蜮,于人是不方便的”,她借“鬼打墙”、“人打墙”的俗语表明阴间阳间的差异。直到有一天忽然下起了雨,二人都没有带雨具,鬼只得带人去自己家避雨。其实这一切不过是鬼的虚张声势和作者徐訏的“故弄玄虚”罢了。

其实不论是《搜神记》、《列异传》、《聊斋志异》中所谓的“真”鬼,抑或是《鬼恋》中的“假”鬼,都是作者通过想象虚构出来的,是真是假已经并不重要了。前者更多的只是概念上的女鬼,在实际生活中与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能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后者则是从相貌、言行、举止等方方面面塑造人物的神秘感,让读者感到“鬼气逼人”,实现了艺术上的真实。因此,《鬼恋》中的女鬼反倒比传统意义上真正的女鬼更可信、更形象。

二、出世精神

传统人鬼恋小说中的女鬼大多扮演着入世者的角色,身在阴间,却心系阳间。如《搜神记·紫玉韩重》中紫玉的鬼魂带着韩重来到墓室之中,二人结为夫妇。《搜神记·卢充幽婚》中崔氏的鬼魂不仅与卢充成了亲,还为他生了儿子,延续了香火。在一些案例中,人鬼恋往往会被一些世俗的因素阻碍,但正因女鬼的积极入世,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如《聊斋志异·聂小倩》中宁母因怕小倩不能生育,不愿接纳小倩,但小倩对宁母的侍奉及对宁家的操劳感动了宁母,加上她对宁生“博封诰”、“有亢宗子三”的预言,才使得宁母最终同意了二人的婚事。又如《聊斋志异·巧娘》中,巧娘生下一子“体貌丰伟,不类鬼物”深讨婆婆欢喜,便认了这个鬼儿媳。

《鬼恋》中的鬼有着不同于其他女鬼的出世精神。曾经她也是一个最活泼的人,在革命工作中有着最入世的磨炼,但由于“一次次的失败,卖友的卖友,告密的告密,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侪中只剩我孤苦的一身!我历遍了这人世,尝遍了这人生,认识了这人心”,于是便产生了做鬼的念头和出世的想法。她幽居于阁楼之中,弹琴、看书、赏月,或在夜间游荡,人是她唯一的朋友。她还要求好心收留她的人家将她视为鬼。徐訏借鉴了传统女鬼形象中死亡的含义,但这里的死亡并不是肉身上的死亡,而是引申为精神上的幻灭,是一种“对人事都已厌倦的生存”(《鬼恋》),徐訏对于女鬼意义的引申,赋予了这一女鬼形象新的内涵,带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

小说中,女鬼的出世精神正是通过与人的恋情强化的。在与人的长期交往中,他们的友谊升华为爱情。但两人的人生观、爱情观都是大相径庭的,这种思想上的差异比人鬼生死间的距离更难跨越,因此为他们恋情的发展增加了难以克服的阻碍。由于人的出世精神,因此他的爱必然要用行动表现出来,他要鬼做人,“做个享乐的人,我要你享受,享受……爱,今朝有酒今朝醉”!而鬼则认为,“属于精神来说,我也爱着你,不过既然属于精神,说在嘴里就有点离题了”。鬼的出世决定了鬼的爱情只存在于精神的共鸣中,而不是在世俗的享乐中,鬼的出世在与人的入世的对比中显得愈加鲜明。

人对于鬼的热烈追求让鬼有了压力,人入世的恋情违背了她出世的初衷,她企图把他们的关系维持在友谊的层面,“我们的世界始终是两个,假如你要干涉我的世界,那么我们就没有法子继续我们的友谊”、“朋友是我们最近的距离”。但是人的步步紧逼最终使得她只得以远游逃避现实。可见人的诱惑使她出世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她必定是经过内心长期的挣扎与煎熬,最终才决定用逃避自救。女鬼内心的矛盾使得这一虚构的形象有了真实的生命力及性格的张力。

三、荒诞化与现实讽刺

傳统的女鬼形象往往是作者包括广大读者在合理的逻辑下,对日常生活中的理想的寄托。如《列异传·谈生》中贫寒的男子凭借女鬼在世时高贵的门第当了官,改善了困窘的处境,表达了广大寒士对于攀附贵族的幻想。《聊斋志异·章阿端》中戚生在女鬼阿端的帮助下得以与妻子的魂魄团圆,表达了人们渴望已故的亲人、爱人能复活。这些女鬼往往是人们在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中的理想的寄托。虽然她们常常身遭不幸、红颜薄命,但她们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勇敢、机智、善良、痴情、贤惠这些近乎完美的品质都带有理想化的色彩,是作者在现实中写幻想。

《鬼恋》中鬼的爱情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假扮的女鬼更是荒诞。徐訏看似撇开了时代的背景,不切实际地为读者上演了一场才子佳人的浪漫传奇,探讨了灵与肉的深刻课题。但我认为,在作者揭穿女鬼真实身份的同时,其实一下子就把读者从虚构的风花雪月中拉回到现实,使他们开始自觉地审视周遭社会的丑恶。诚然女鬼是善良的,但作者意图借她展现的不是人性的光辉,而是人性的黑暗。徐訏没有着力刻画女鬼所经历的社会丑剧,只是一笔带过,“一次次的失败,卖友的卖友,告密的告密,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侪中只剩我孤苦的一身”,主要还是通过她与人的恋爱悲剧表现政治斗争对她造成的精神创伤,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深沉的控诉和无情的批判。多舛的命运使得女鬼们身上往往怨气十足,但通常能在男子温存的恋爱中得以化解,《鬼恋》中的女鬼虽然追求出世,但其实她内心里始终凝着一腔对社会难以化解的怨气,男子的追求更是加剧了她的痛苦。社会现实把人变成鬼,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人生悲剧,足见在作者荒诞的幻想背后现实讽刺的强劲力道。《鬼恋》中徐訏通过对于女鬼原型荒诞化的再创造,借女鬼的个人苦痛展现了时代的悲哀,可以说是作者在幻想中写现实。

《鬼恋》中的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鬼,但这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不论真假女鬼,到底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能否在虚构中达到艺术上的真实,是我们评价人物塑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徐訏通过对传统女鬼形象的创新,在这众多传统女鬼形象中独树一帜。通过对她冷艳外形的刻画及内心痛苦矛盾的剖析,展现了她的出世精神及身上的鬼气、怨气,于荒诞之中自有做鬼的逻辑和现实讽刺的意义,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又不失自己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徐訏.徐訏奇情小说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2]干宝.搜神记[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3.

[3]曹丕.列异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女鬼
女鬼绳
女鬼
鸡皮疙瘩起来了
女 鬼
大师
小岛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