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11-08吕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倍数因数小学生

吕霞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小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现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160-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目前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就行了。即使老师布置了阅读数学书的作业,学生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读不出要点,读不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因此,在平时批改作业时,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唉,这么简单的题目又做错了,真是太粗心了。”但只要老师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重读提示,学生立刻就会叫道:“哦,我会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关注学生计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结合小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的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1.预习性阅读要常规化。

预习性阅读简称预读,一般放在前一课之后,新授课之前。预习能引起学生听课的浓厚兴趣。预习后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认真听讲,学生的思维就能跟上或超过老师的讲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概念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内容。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解概念时,要指导学生仔仔细细,逐字逐句读,通过讲解中或讲解后的分析性阅读,掌握概念中的关键词、重点处。在教学《因数和倍数》中,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这句话不理解。“相互依存”是什么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逐字读,知道它们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如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而不能简单地说12是倍数,6是因数。通过细致的分析后,学生才能真正领悟教材,准确地掌握知识概念,提升授课效率。

3.习题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利用好教科书,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依葫芦画瓢做练习”的现象是常态,结果往往是离开了老师讲解很多学生就无法完成习题,学生对数学越学越没有兴趣,就算是那些所谓的尖子生也不过是题型篓子,缺乏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即使教师讲解精彩,但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因是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善我们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的惧怕心理逐步消失,让学生课前预习时读,课上老师讲完例题时读,课后复习时读,反复的理解教材例题,当学生逐渐读通、读透了教材,也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读透习题,不管是课堂的例题,还是课后的习题,只有读懂了题中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才可以顺利的解决问题。记得有很多次,学生来找我问问题,我并不是简单的指导学生如何作答,而是引导她去慢慢的读题,分析题目中每一个条件分别有什么作用,当学生将题目反复读了几遍后,往往就会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会了”。这样的事情在我从教以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充分说明了读透题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了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4.重视对数学符号的阅读理解指导。

在我们的数学书中经常会见到省略号“……”,而同学们往往简单地理解成话没有说完,其实省略号不仅表示没有话没说完,而且还隐含着一些数学结论。例如四年级《因数与倍数》一课中举例说明3的倍数有3、6、9、12……,这里的省略号说明是3的倍数的数有无数个,同时引导得出结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5.在讨论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口述或复述阅读教材,而学生试图表述准确完整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纠正“词不达意”的现象,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通過讨论与交流,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修正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体会,使得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上述只不过是基于经验的肤浅归纳。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构建一个既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又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教学模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李瑾.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倍数因数小学生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