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材之美,进行美育教育

2018-11-08余淑珍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美文美育美学

余淑珍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很多院校在进行教学或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都会对相应的教学模式、理念和内容等进行创新与变革,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本篇文章就小学语文课本中《孔子游春》内容,来对教材的美学进行相应论述,并通過对教学内容的探讨来深入研究学生的美育教育,希望能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美文 生活 美学 美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65-02

语文课程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基础课程中的一种,对学生文化素养、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培养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很多小学院校不断加强对语文教学的重视,老师们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此来从教材中发掘美学的存在,让学生对教材的美有所感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还会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加以重视,并结合相应的课本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充实自身美学素养。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孔子游春》一文就具有明显的文学美,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开展有着很好的帮助。

一、景物之美

教育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教材之美,为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那么就需要让学生对周围的景物美有所认知和了解。而《孔子游春》一文中对这方面的内容就有所涉及,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景物美的渗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孔子游春》中提到,孔子对弟子的全面教育非常重视,希望弟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于是孔子提出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并在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让学生对景物之美提出所感所想,从而提高对景物美的认知与了解。

二、言论之美

言论之美在《孔子游春》一文中也有所涉及,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在文章中,孔子对水的描述有着独特的见解,并讲出“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或“水是真君子”等内容,这些言论中不仅具有明显的美学气息,还是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老师通过比喻或者拟人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就像孔子描述水一样,并与学生进行词句上的探讨,那么就会便于学生理解语句中的含义,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言论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还能对文章的美感有所领悟。学生也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的言语有所把控,提升自身言论的美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志向之美

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涵有丰富的水文化因子。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 “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

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其乐融融,其情浓浓。在这温暖和谐的氛围中,和蔼可亲的老师,引导弟子树立远大志向。孔子在借水引导学生“言志”时,用水喻君子,借水言志,从立身教化的观念出发,把自己的思想主张—— “仁”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四、形象之美

这篇课文给学生展现了几个典型的形象,在景物的衬托之下,其塑造的人物同样具有审美价值,最为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孔子,文章借助只言片语就将孔子的智慧形象塑造出来,面对景物,孔子不仅仅只怀有欣赏的心情,通过最为普通的水,可以看出一些常人不能轻易获取的道理,作为老师,孔子可以抓住教育时机,将教学活动带到生活之中,削弱了教导意味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道理。

五、人情之美

本文展现出的人情美也是比较鲜明的,这种人情美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孔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与孔子的相处过程也较为轻松,孔子的教学并不是一种严肃的教学过程,孔子带学生游玩,没有给学生提出更多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很自由,只言片语就将水的品质告知学生,学生在老师身边时心理状态也比较放松的,姿势不一,老师弹琴学生就跟着唱歌,而后颜回弹唱,孔子也毫无教师架子的舞蹈起来,师生之间平等相处,毫无间隙,这种人情美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教师在讲授《孔子游春》时也要学习孔子的这种讲学态度,真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将单方面的授课转变为探讨,与学生共同在语文课堂中成长。

美育教育是当前的重点教育内容,语文教师需要将自己所讲授的这种人文学科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对学生及开展美育教育。在对语文教材进行应用时,教师也需要通过创造式的方法来对教材进行挖掘,尤其是对一些类型比较特殊的课文需要进行深度挖掘。

猜你喜欢

美文美育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文欣赏
美文阅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