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作用分析

2018-11-07陈静怡王凤杰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插图作用分析

陈静怡 王凤杰

【摘要】插图指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形式,可以是线描图,也可以是着色图,包括中国画,漫画等,对正文内容起形象的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改革后,初中的历史教材都增加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内容丰富,有人物图、时局图,疆域图,风景图,实物图等,在教科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不但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弥补教材缺乏直观性的缺陷,而且能够辅助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插图 中学历史 教科书 中学生 作用分析

【基金项目】渤海大学2017年教改立项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047-02

一、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教科书想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它能够将复杂艰涩的文字转化成相对直观、一目了然的图画,帮助学生减少思考时间,同时避免由于思维方式上的错误造成的理解偏差。中学生此时正处于“思维的发育期”,其思维的发展还缺乏判断性和选择性,教科书中过多的文字描述很有可能扰乱他们的思维判断,使之不能更好的进行思维训练。适当地增加插图,便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化繁为简,直观形象,增强生动性。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的农耕生活和黄帝炎帝的故事。这一章节與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离甚远,可用的史料非常少,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单单凭借文字的介绍很难让学生形成具体的形象,这时就需要插图来辅助文字教学。在这三课中,书中一共选用了二十三张插图,分别从北京人的头,牙齿,石器,半坡居民的房屋,炎帝黄帝时期的使用器材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到当时的社会特点,降低学习的难度。对北京人生活状态的描述,如果仅凭文字介绍,生硬的文字很难在学生思维中形成映象,不能更深入的进行文章知识的学习,也会增加教师授课的难度。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这一单元选取的大量插图,使复杂难懂的人体形象,房屋建筑,生产用具变为直观的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从直观的形象出发,很容易的找出早期人类在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也印证了此类插图具有化繁为简的直观作用。

因而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插图化繁为简的作用。在进行这节课的介绍时,可以通过幻灯片进行展示,让学生直接欣赏图片,进行对北京人体态,房屋和使用工具的认知,也可以直接与学生一起一边进行教材知识的学习,一边欣赏插图,让插图来辅助教学,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合理的利用插图,教师就可以减少过多的言语描述,也可以减少更多的知识灌输。

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中,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时局图》。虽然只是漫画,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形象生动的反映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真实场景。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对当时时局的分析是教学重点。教师如果用语言描述的形式讲解列强的势力范围,会显得杂乱难以记忆,也没有规律可循。但如果充分利用《时局图》这一插图,效果便会有很大的不同。熊代表英国,香肠代表德国,太阳代表日本……这个插图不仅用实物象征着不同的列强,还生动的展现出他们侵略中国方式的不同和划分的势力范围。学生通过对这幅图的空间认知,很容易找出和记忆所包含的知识点。理解当时列强瓜分中国的可耻,中华民族的危机四伏,从而体会当时国家局势的动荡和国民的艰难生存环境。化繁为简,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发人深思。

二、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此时对学习的兴趣呈现阶段性,往往不能坚持长时间保持较高注意力。大篇幅的文字有时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此时,插图的独特优势就得到了彰显。插图色彩鲜明,直观生动,能积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如在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九课中,主要介绍了宋代经济的发展,在其中提到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教科书中用半页的篇幅为我们插入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并不是浪费,而是为了更好的彰显主题,服务教学。北宋商业贸易的繁荣包含很多方面,如果没有一个逻辑清晰的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可能会漏讲知识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市井风俗画,一定程度上展现的就是北宋真实的社会生活。教师运用这样一幅插图,其丰富的内容和亮丽的色彩会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使之迫切想要去探寻里面的内容。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这幅插图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对《清明上河图》某个场景的讲解,为学生讲述北宋的经济发展概况,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商品的流通情况以及市井的风土人情。在这幅插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品市场的种类繁多,招牌幌子大行其道等。通过插图讲述要比僵硬的直接讲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强化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促进了共同进步。

又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的插图中向我们展示了宋代的瓷器:如官窑,定窑,汝窑,钧窑,哥窑等,以此来表明宋代手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瓷器种类繁多,文字不能深入的体现出瓷器的精致和美感,也很难使学生产生兴趣。课文中选取了这样的一个插图,效果则完全不同。在这幅插图中,不仅向学生展示了宋代不同瓷器在颜色,形态上的独具风格,而且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赏图片的过程中,直接通过视觉将不同的瓷器形态映入到头脑中去,产生不同的形象,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宋代不同瓷器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三、创设情境的引导作用

插图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情境创设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某些历史的久远,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很难有代入感,很难真正走进历史。此时插图的出现就为学生带来了趣味性。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制造一定的情景再现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积极地融入当时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思维能力,这一点很好的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历史核心素养中,有一项要求是情景体验,即通过虚拟历史情境,还原教学内容,渲染历史氛围,观察历史遗存等方式,讓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场景中感受历史,形成认知,内化情感。

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百家争鸣》中,插图中出现了很多流派代表人物的人物像,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他们形象各异,辨识度很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插图的形象,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加以服饰和样貌的修饰,让学生介绍所扮演角色的相关主张。通过插图来使学生深入历史情境,以此来达到整篇文章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快速的融入到“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情境当中,从而呼应春秋战国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这一主题。

又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如果单纯的讲解张骞出使西域都去了哪些地方,学生了解和记忆起来并不深刻,但如果结合文中的路线插图,其效果便会截然相反。书中的插图向我们展示的是“丝绸之路线路图”,根据这一线路图,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和张骞一起出使西域的使者,你们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从汉朝离开的时候都带走了什么?又从西域各国带回了什么?学生根据这样的情境,很容易进入角色,并且能够准确的根据插图所示找到长安通往西域的线路。在寻找线路的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和课前学习,便可以轻松得出:出使团离开的时候可能会带走长安的一些特有的物品和技术,如丝绸,凿井,灌溉等技术。而在出访各国后,可能会带回西域的宝石,香料,核桃等。这样的情境创设,积极地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并且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四、重难点的突出作用

历史教材受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影响,为了使内容更有利于服务全体学生,有时相关内容会有所删减,插图便弥补了这一不足,起到了丰富知识的目的,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思维的发挥,而且重难点突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戊戌变法》,介绍了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的报纸,但报纸的内容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维新时期创办的报刊非常多,存在的时间大多不长,却是宣传变法思想的有效途径和阵地。为了丰富学生对维新变法的认知,也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水平,教材采用插图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维新人士创办的一系列报刊。如《国闻报》,《时务报》,《知新报》等,这样一来,很好的补充了教材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内容,来丰富学生对于维新思想传播的理解,既提高了对教材的利用率,也可以减少史料筛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举两得。

教学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教材的诸多要素必须为之服务。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十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这一课教材主要为我们讲解的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文中的插图为我们展示了军机处的外景。在讲到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时,又展示了“养鸟的旗人”的插图,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很好的反映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即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贴合了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教师在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结合插图找准重难点,让此类插图更好的服务于重难点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能使得教师分清主次,找准关键点。

五、提升审美情趣的作用

教材的文字与插图的排放,体现的是知识的外在美感和内在逻辑。各式精美的插图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了学生与历史的联系,增强了历史的“亲和力”。插图中各种古建筑,文学形象的展现,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阎立本人物画的神形兼备,人物塑造鲜活多样,吴道子的风格奔放,豪迈洒脱;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庄严威武的大相国寺,雄奇壮美的万里长城,印度三宝庙的别样风情.……这些历史的再现,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审美感。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中,插入了《皇都积胜图》和《北京宫城图》。通过这两幅插图,明朝宫城的雄伟气势和皇城建筑的壮观气魄都一览无余,增强了学生美的享受和体验。教师要牢牢抓住此类插图的作用,让丰富的图片展示辅助语言教学,使教学环节更加生动,易被学生接受。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文,在书法,绘画与雕塑这一小章节中,文中一共向我们展示了九幅插图,有《兰亭集序》的摹本,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和《张猛龙碑》,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等,全方位的为我们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雕塑,绘画的美感。提升了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历史是“过去现实的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史实,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加强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学习近现代史部分,很多插图为我们展示的是中国军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的浴血奋战,通过这些真实场景的描绘,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信仰,坚定其远离战争,爱好和平的信念。不仅提升历史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人生境界,激发爱国热情。

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补充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知识来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上五个方面。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存在,真正弥补了文字表述的不足,以其清晰直观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发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利用好插图,将使历史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赵秀宏.如何发挥插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J].职业时空,2010

[2]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N].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陆贵湘,何成刚.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N].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插图作用分析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工商管理培训对保障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