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8-10-21侯成香唐旭东康国平王俊

高教学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专业课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侯成香 唐旭东 康国平 王俊

摘 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专业课的重要目标任务。“家蚕病理学”课程是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很有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学生需要学习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知识、感染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知识、感染前后的防治技术等。文章以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為例,针对本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展开分析与讨论,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专业课;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家蚕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6-0024-03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train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specialized courses in university. The

"Silkworm Pathology" course is the core course of sericulture major. It is a comprehensive course involving multidisciplinary and characteristic. Students need to lear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knowledge during the infection process,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before and after infection. This paper tak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ilkworm Patholog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universities from many aspects,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hich all have yielded good results.

Keywords: specialized course;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Silkworm Pathology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课程建设既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关键点,也是高等教育的载体,是决定培养哪类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开展课程创新建设[1]。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校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素质创新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创新需要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展开,并要保证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有效变革。

家蚕病理学是农学类蚕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也是新蚕药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理论性表现在该课程与昆虫病理学、微生物学、养蚕学、蚕种制造学、蚕体解剖与生理学等课程密切相关;实践性表现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家蚕病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蚕业生产中与蚕病发生情况和蚕病防治技术,并要求学生了解蚕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对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环节及考试形式做了革新尝试。

一、家蚕病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理论教学

蚕学专业是在2001年并入江苏科技大学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学科基础上建立的新专业。家蚕病理学课程原有40学时,理论与实验教学分别有24、16学时。家蚕病理学课程内容较多,包括传染性蚕病、非传染性蚕病、蚕业消毒、蚕病的综合防治四部分;虽然消毒与综合防治都是围绕蚕病防治展开,但针对不同的蚕病其消毒药剂与防治措施存在差异,且各种蚕病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教材为2000年出版,其中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内容在科研上已有更新,不能完全满足当前蚕病学知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需将最近的研究成果补充到讲义中。在这种课时紧张、内容繁杂的背景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实验教学

家蚕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其中的重点,但其教学中存在诸多缺陷。首先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流程,随后让学生操作;这种模式下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观摩、没有深入思考与分析,导致学生动手、思考等能力有所欠缺。同时,由于材料蚕的饲养受季节影响,导致部分实验课在理论课之前进行,学生缺乏理论基础支撑。第三则是大多数实验课缺乏有效评价机制,无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2]。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课程来分析,现阶段需要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究,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二、家蚕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程建设目标

家蚕病理学是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体系的完善等后,才能将这门课程打造为精品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蚕桑产业模式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3,4],学习了这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后,学生应掌握传染性蚕病、非传染性蚕病、蚕业消毒的方法与试剂、蚕病的综合防治等专业知识,了解当前蚕病学研究的前沿,并将理论与实践运用到科研、生产中以避免蚕病的扩散,为蚕业科研与生产服务。

(二)优化课程内容

1. 理论教学

家蚕病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专业实践加深学生对蚕病防治措施的理解与运用,所以说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该课程与昆虫病理学、微生物学、蚕体解剖与生理学、养蚕学等课程紧密相关,所以又具有综合性。由于教材陈旧,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教师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备课。“导论”的讲授尤为重要[5]。本课程讲授时,从松毛虫与白僵菌的关系入手,介绍林业上用白僵菌(对家蚕危害最严重的病原真菌)来防治松毛虫,正面阐明病原微生物为人类所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蚕业生产上对白僵菌导致的白僵病避之不及,而白僵蚕具有止痉、化痰等功效。由此例介绍病原微生物的两面性,即使其对蚕业生产有危害,但其对其他作物的害虫防治是有益处的,由此引出家蚕的病原微生物,让学生对病原微生物及其导致的蚕病有一定的了解,用身边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学习、学好家蚕病理学的兴趣,为提升其专业素养打下基础。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近年来昆虫病理学与其分支学科发展速度较快;因此高校教师既需要根据当前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也要优化以突出重点。如“真菌病”章共介绍了10种真菌病(不包括微粒子病),但是由于学时有限,重点讲解白僵病的病原与致病机理、家蚕与白僵菌的相互作用等。其他真菌病则要求学生自学,在翻转课堂时请学生代表简要介绍。

在常规课堂讲授、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同时,通过一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在学期中后期,当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对家蚕的病原微生物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后,给学生划定方向,要求他们自己查阅文献、了解相关进展,并提交小综述。有学生围绕“细菌的耐药性”展开论述;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适应而产生耐药性,又了解了抗生素的作用原理、滥用抗生素的弊端。该类教学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验教学

家蚕病理学中的病原微生物学都是微观的,且它们与家蚕互作、导致蚕发病的过程中的很多概念也是抽象的,课堂讲授尽管能够通过图片、小视频等手段进行展示,但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很难理解透彻,开设实验课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与家蚕的相互作用及致病机理。

家蚕病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是在秋季分段实施;由于受饲料(桑叶)生长周期的限制,部分实验必须提前进行,导致部分实验进行时学生没有理论基础,与理论知识不能很好衔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结合视频、图片辅助教学,利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微生物学》、《蚕体解剖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在实验开始前提供相关文献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预习,加强对病原与致病的理解。同时,我们尝试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进行有机结合,如将传统的接种病原、观察病症、病程的实验,与分子生物学早期检测、病原感染后家蚕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等综合性实验相结合,并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自行设计一个蚕病相关的小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实际动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课堂讲授的内容均整合教材上的书本知识、结合最近的科研成果进行升华。另外,采用知识点与案例教学、课下自学与课上讲授相结合,并采用适量的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6]。家蚕病理学的内容是围绕两条主线来展开的:一是病原如何侵染蚕并致病;另一条是如何防治蚕病。授课之余提供一些素材、问题给学生自学,并在课堂随机提问或进行讨论,以检查自学情况,督促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相关知识,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家蚕唯一的检疫病——微粒子病为例,课堂讲授微孢子感染家蚕的方式,以及在卵、幼虫、蛹和成虫的病症及防治措施,加深学生对病原与蚕病防治的认识,布置学生课后学习近年发表的微粒子分子生物学、基因组等前沿知识,要求他们从传统的蚕病防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防治微粒子病的手段,并在翻转课堂进行交流。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推动创新能力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先给学生一个题目进行预习,如母蛾显微镜检验,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母蛾检验知识的相关文献,了解母蛾检验的负责部门、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与执行标准、检验的意义等。学生必须先对这些背景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进行实验操作,老师在旁给予一些正确的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网络视频及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成功完成实验,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随之提高。每次实验课结束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本次实验的看法,总结经验教训。就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收获等方面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四)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实验原理并设计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本课程从优化实验项目、创新实验项目、加强实验课程考核三方面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开设创新型实验项目可以使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亲自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具体实验,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及创新实践能力[2]。将实验考核方式分为设计、操作技能、数据分析三部分,注重动手、分析与总结能力的考核。

(五)创新评价体系和制度

教学评价体系是构建教学体系、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摒弃传统以考代评的评价模式,促进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及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指标的多样化主要是将平时成绩(含考勤与课堂表现)(5%)、作业(5%)、实验成绩(30%)和期末成绩(60%)相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则指包括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之间相互评价、校与院两级督导的评价;另外,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既可以提高考试公平性,又可实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制约。

三、结束语

家蚕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必修课,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创新,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并将科研的理念引入到教学环节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以发展和完善家蚕病理学的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郑芸.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35-36.

[2]石晶.高校教學创新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275-276.

[3]李建琴,顾国达.养蚕意愿、蚕业风险与应对措施——基于14个省91个县178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J].蚕业科学,2013,39(2):355-364.

[4]覃倩 ,李正多,邓忠榜,等.现代养蚕模式和传统养蚕模式的效益对比分析[J].广西蚕业,2016,53(1):42-46.

[5]王祖山,康翠萍,张琼.如何赋予大学专业课的“导论”教学以灵魂?[J].现代大学教育,2016(1):100-104.

[6]俞明雅,范蔚.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4):17-20.

[7]陈丽静,阮燕晔,马慧,等.开放型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5(22):72-73+75.

猜你喜欢

专业课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