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

2018-10-21伍海琳肖伊宁

高教学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产教双一流一流

伍海琳 肖伊宁

摘 要:“双一流”建设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其带来了发展机会,也为其带来诸多挑战。地方本科院校面对“双一流”建设对其核心价值、办学定位、服务面向等带来的冲击,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明确其办学定位,并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其应对诸多挑战的关键。文章以经管类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评价体系方面探讨了地方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6-0001-04

Abstract: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local universities, which brings both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with challenges brought by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o its core values,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service orient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keep a clear head, assess the situation, clarify its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and realize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is the key to deal with many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specialties of Economy and Administration major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target of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2015年11月15日,國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指导方案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正式开始实施。在此之前,国内一大批省市也提前启动了本省市的“双一流”高校建设计划。此外,我国还有近500家地方公办本科院校、400多家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身处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之中,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议题。

一、“双一流”建设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出一批关于“应用型大学”、“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成果,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做法已得到高等教育界比较普遍的认可。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趋同化现象。而“双一流”建设的启动,更是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定位陷入徘徊的境地,面临如下挑战:

(一)核心价值受到挑战

一直以来,高校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社会责任的追求和承诺。但是追逐世界一流和排名很可能会忽视高校的这些价值定位。首先,目前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内涵还不清晰,用来测量的指标都是可见的指标,诸如研究项目和收入、明星学者、出版和奖励等。这些指标可以提高排名和声望,进而又能为机构吸引更多财富,形成马太效应。而服务弱势群体、满足学生多样需求、改进教学质量、发挥社会批判功能等事务,则会由于指标可见性小或与排名没有直接关联而被忽视[1]。

(二)办学定位和目标受到挑战

目前,一般地方高校(省属非重点高校)也想争相分享“双一流”建设带来的红利。其办学定位和目标必然会收到冲击,发展思路也容易受到干扰。为此,一般地方高校应切忌随波逐流,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目标。笔者认为“一流”院校毕竟在少数,不是所有高等院校都有条件争做“一流”,这是所有地方本科院校理应认识到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是以办学形式、办学功能、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为前提的,这就说明多数一般地方高校应和部属院校以及重点大学区别开来,一窝蜂的奔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服务对象受到挑战

与地方或区域的需求比起来,世界一流大学更为关注的是对整个国家以及全球经济有影响的理论与实践。世界一流大学缔造的是社会精英阶层,这个精英阶层很明显由世界发达国家牵引,这有可能使得全球同质化更加严重。对全球认可和声望的追求由此威胁到更加本土化的大学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大学将服务于地方作为他们服务于公共利益的主要部分。虽然大学对全球事务负责任很重要,但这种参与形式不应该以忽略当地事务为代价。地方社会发展应是一般地方高校的重点服务对象,一般性地方院校应努力成为地方社会发展的智囊团,为其培养人才、推广技术。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应对挑战的关键

目前,我国有一千余所普通地方本科院校。但是这些院校普遍面临着学生就业质量低、就业率低的问题。为了提高就业质量,对社会人才结构予以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不仅是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有效路径,也迎合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需要[2]。但这种转型必须建立在自身条件、已有办学特色、理性思考、科学决策基础上的,而不是一哄而上的又一次盲目跟进。

(一)确定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前提

地方本科院校要想避免趋同化发展,就应当重点依据人才培养类型和服务对象两个方面来确定自身办学定位和目標,而不应盲目追求高办学层次。

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既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不同,也与高职院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相区别,它主要培养的是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目的是为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既不追求学术的深入研究,也不追求纯粹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而是追求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强的知识转化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地方本科大学应树立“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区域性,其根本任务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然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受考评机制以及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偏离社会需求,创新型实用人才匮乏。而今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企业用人标准,在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越来越难以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暴露出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与基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决定了它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离开人才培养模式谈高等教育改革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意义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改革最核心的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三、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探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管类专业成为最受学生追捧的专业之一,并肩负起为国家培养服务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传统教学、轻职业能力培养。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不同层次本科院校专业同质化等现象严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培育出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如何优化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关于产教融合内涵的研究

就产教融合的内涵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基本共识。孙福全,王伟光等(2008)指出:产教融合的内容应该包括校企技术合作的模式;校企资本合作的模式以及校企人才合作这三种模式[3]。周劲松(2010)认为,“产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涉及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以及体制建构问题,是产业与教育的结合;第二层侧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问题,是生产与教学的结合[4]。曹丹(2015)认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不同,产教融合是行业企业和院校双向整合的过程,而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单向过程,院校作为主体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向企业主动寻求合作[5]。陈星(2017)认为产教融合与产教结合或产教合作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区别,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的良性互动[6]。

综上所述,产学融合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从等同于校企合作到与校企合作区别开来,产学融合今天的内涵更具丰富性和广泛性。

(二)产教融合内涵界定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产教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宏观层面的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主要涉及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在规模和结构方面的协调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问题;一方面指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融合,主要涉及学校与生产组织的协同育人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活动的衔接问题。

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大学功能来看,本研究认为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有五大基本内容: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深入校企合作,侧重应用研究,加强地方服务。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深入校企合作,侧重应用研究是产教融合的内在表现和要求,地方服务是产教融合的外在效应。产教融合内涵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构建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各地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基础大有不同。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重新定位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建设、面向管理、面向服务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应用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建立“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类型由课程体系决定,建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之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规格,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融合,重新解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从经管大类角度出发跨专业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不局限于原有的专业限制,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用知识传授、注重实干精神培育,建立“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

3. 构建“计划内”+“计划外”的实践教学模式。计划内模块主要是理论和实践教学,其系统运行主要依靠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包括课程实训、实训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计划外模块是通过搭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实践教学路径、优化实践教学机制来实现的,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校的老师和社会实践指导老师为主导,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其子模块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专业社团活动、专业模拟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职业资格证培训与考试等。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依据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构教学组织结构:一是针对计划内模块的课程实训、实训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五个子模块分别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规范每个子模块的内容、控制每个子模块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二是对计划外模块及其子模块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各环节进行系统规范,避免运行的随意性。根据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专业社团活动、专业模拟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职业资格证培训与考试五个子模块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需求,分配相应的模块。例如,低年级学生主要可参加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而高年级学生可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模拟活动和职业资格证培训与考试上。确保两大模块的实施具有计划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4. 实施“校企紧密合作、产学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式。一是将服务面向定位于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坚持需求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依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实施覆盖多环节、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其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完成课程的开发、共同完成教师团队、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共同完成多元化才培养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积极搭建校地、校行、校企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5. 健全科学的、多元化的应用型高校评价体系。

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一个重要思路和国家目标是,通过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然而,中国的大学,无论其是否愿意,都不得不被研究型大学牵着走。究其原因是应用型高校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一方面,在应用型高校重科研成果的制度激励下,教师们不愿意将精力倾注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而是将精力放在科研上。另一方面在研究型大学具备很强的应用研究能力,并能吸引大量行业、企业与之合作的情况下,应用型高校也不敢贸然将其科研重心转向应用研究。因此,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应用型高校评价体系刻不容缓,应将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指标以及应用型研究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7]。

四、结束语

面对“双一流”建设,普通地方本科高校一方面不能失去信心,置身事外,另一方面不能盲目跟风,急功近利。我们应认识到应用型大学既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又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分析自身条件,依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调整办学定位,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深入校企合作,侧重应用研究,加强地方服务方面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轉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合文.“双一流”建设的系统审思与推进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1):29-36.

[2]崔永红.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1(02):1-5.

[3]孙福全,王伟光,等.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周劲松,温宇.区域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政策需求与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45-48.

[5]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01:133-138.

[6]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7.

[7]章大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产教双一流一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