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智能”背景下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10-21李雅琪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网络诈骗大学生群体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各方面心智比较成熟并且具有一定的别能力,但是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诈骗的事件和新闻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变得十分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属于“高智能”人群,拥有“高智能”生活设备和科技手段,并且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判断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诈骗分子最容易盯上的群体,被骗事件和概率占比较大。本文主要基于“高智能”生活下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进行研究,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智能;大学生群体;网络诈骗;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学历和工作,都纷纷选择继续读书,大学生群体大多是处于18岁至22岁左右,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期,加上现在青年人生活条件逐渐变好,各种电子产品的使用率上升,接触外界社会的机会变大,也就导致了各种问题,其中网络诈骗也是影响非常恶劣的问题之一,需要引起重视。本文从“高智能”生活下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特点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对其进行对策分析,希望能对这个领域注入一些新思路和新想法。

一、网络诈骗特点与“高智能”生活下大学生特点对比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诈骗特点分析

犯罪手法多样化,令人眼花缭乱,不好分辨。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利用高科技开始动起了歪脑筋。并且随着他们的伪装技术越来越系统化,令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们防不胜防。

犯罪成本低下,不劳而获的犯罪人群数量不断上升。所谓的犯罪成本,就是犯罪人员在实施犯罪之后所要承担的代价。然而我国现阶段对这种犯罪的量刑和处罚并没有起到非常威严的震慑力,从而给予不法分子以侥幸心理,犯罪风险较低。虽然从这种角度分析是不应当的,因为法律是应该被每个人牢记心中严格遵守的,但是很多诈骗分子正是因为没有这种自我约束度,才会走上网络诈骗的道路。因此,很多人把诈骗当成了一种职业,知法犯法,走上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由“高智能”环境导致的犯罪途径多样化。“高智能”的兴盛让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变得多样化,网络的便利也让他们便于隐藏身份,更加加重了犯罪几率。

社会危害较大,造成范围内的社会不稳定。前一阶段,有关女大学生学费被骗猝死的事件把电信诈骗推到了风口浪尖,从这件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络诈骗的严重后果。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人身安全与生命安全,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非常值得重视,为了维护社会安全与社会稳定,就一定要大力治理诈骗现象的发生。

(二)“高智能”生活下大学生特点

现阶段大学生有着如下特点。首先是防范意识低,社会经验不成熟。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遭遇过各种形式的诈骗,即使有一定的判断力,在一些情况下也会防不胜防。例如诈骗分子很好的分析了人们的心理,先用一些小恩小惠让受害者上当,然后让其交付一些奖品定金或是投资,承诺给受害者更大的利益。而某些大学生由于不工作,又喜欢攀比,就容易上当。归根究底,除了诈骗人员的因素,大学生自身的爱占小便宜的因素也值得我们反思。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洁身自好,求真务实,严格约束自己,用正当渠道挣钱,尽量避免被骗事件。

其次,很多女大学生同情心泛滥,常常忍不住去帮助别人,但是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用老人和小孩当诱饵,去引诱大学生的帮助。

最后就是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十分低下,生活中 不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三)大学生易受诈骗侵扰的原因分析

由以上的特点来看,大学生易受网络诈骗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大学里,几乎很少有学校组织开展关于网络诈骗以及各种诈骗的预防识别课程。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教学压力大,精力不足以支持学校开展很多课程,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身对这方面的不重视,认为自己是聪明人,不会被骗到。甚至社会上的公民接到诈骗电话或者遇到被骗情况,只要没有财产损失,就很少报警,这些都加重了网络诈骗行为的猖獗和兴盛。政府对方面的教育和打压行动不够有效率,人们对这方面的维权意识缺失,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看待诈骗行为,缺乏相关意识和教育。

二、对于以上问题的对策研究

上述问题给我们带来思考,国家、政府、学校和大学生自身都应该共同行动起来,从外部和内部来进行净化。

对于政府和国家而言,要加强法律约束力,提升犯罪惩罚力度和机制,用高强度的惩罚震慑犯罪分子。从而用法律手段治理乱象。

对于学校而言,要加强网络诈骗教育活动与培训,定期通知各种新兴诈骗手段,给学生提供警示,达到学生在遇见类似骗法的时候有准备。而且学校要保护好学生的个人信息,对学生住址和姓名等私人信息进行保密,让犯罪人员无法得知个人信息。

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要注重自己的网络安全,不浏览不健康网站,健康上网,不贪小便宜,不冲动同情弱势群体。还要加强自身承受能力,即使是被骗之后也要放平心态,不要心情大起大落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总结

“高智能”給了大学生的生活更多便利,也带来了更多隐患和风险,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一方面,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一味的关闭大学生接触外界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要及时整改,大力打击网络诈骗人员,从源头上制止这行劣质行为。希望本文提出的各种对策能够为这种现象产生有利影响,笔者也相信未来我国这方面的前途将会越来越光明,阴暗处的肮脏早晚会得到清理与重塑。

参考文献:

[1]黄森林.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预防网络诈骗工作的探讨[J].决策探索(下),2018(08):78

[2]邹生才.大学生容易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及其危害[J].报刊荟萃,2018(09):104+106

[3]顾正鑫,于威,王鑫,胡浪,左晨晔.基于大数据下的大学生网络诈骗探究[J].法制博览,2018(21):42-43

[4]陆孟兰.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现状及防范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2018(23):18-19

[5]胡洪林.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对策研究[J].才智,2018(14):202-203

[6]陈龙涛,张雨薇,孙艺航.基于网络安全视角的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5):86-91

[7]孙晨晨,孙颖慧.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新西部,2017(24):131-132

作者简介:李雅琪(1991.06—);性别:女;籍贯:安徽省宿州市;学历:硕士;现有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新媒体传播)

基金项目:基于“高智能”背景下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宿州市高校为例,SK2018A0828

猜你喜欢

网络诈骗大学生群体对策研究
从徐玉玉案反思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位大学新生受网络诈骗后的工作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