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差别拟人”流行的原因与意义

2018-10-21王雁飞

大东方 2018年9期
关键词:拟人认知

摘 要:所谓“无差别”,就是通过谐音、词汇、语法、篇章各种手段。无差别拟人,一切事物、个体、群体、组织,甚至非实体的概念,都被拟人化。这种语言文化现象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網络和学生群体中极为流行。深入研究这种现象,既是语文工作者的基本要务,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摸清学生的认知规律,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无差别;拟人;认知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平台上的表达者和接受者都找到了喜爱的修辞文本。拟人是其中最普遍的。拟人,使天地万物都抹上人的色彩,给无生命者以生命,给无灵性者以灵性,给无情感者以情感,是极具抒情性和描绘能力的纯诗学修辞方式。拟人有着特殊的修辞效果。拟人能够成功地创造主客体融合的艺术境界,生动地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汉语拟人产生于先秦,主要导源于楚文化。例: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硕鼠》

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左·昭二十二年》)

由此看来拟人辞格历史渊源久远。中国崇尚天人合一,“万物有灵观”是先民对外界自然的最原初的看法。早期人类将客观存在的自然对象加以拟人化、人格化。他们认为客观外物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感情、意识、意志的。认为各种形式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相互感应、彼此渗透、互相转换的。那么,为什么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拟人仍然得到网友们的追捧呢?

首先,大胆地无差别拟人给人全新感受。普通修辞学认为,陌生化的表达方式是容易得到人们青睐的。而以内容为主的拟人辞格,给了现代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无差别拟人是本文提出的概念。所谓“无差别”,就是通过谐音、词汇、语法、篇章各种手段,一切认知到的都可以拿来被拟人。事物、个体、群体、组织,甚至非实体的概念,都被拟人化,这些拟人手段大都是通过篇章或漫画的拟人化形象塑造出来的。本文件要举三个例子:

1.事物拟人化。

针对人们爱忘掉雨伞的行为。每把雨伞都是一个小朋友,请不要随意丢弃他们,不要忘记带走它们。雨伞说:我最喜欢下雨天了!主人,记得带上我啊!好久没下雨了,我都快被主人忘了……

2.组织拟人化。

针对中国足球。中国足球败给泰国队后,网上流传这样一幅漫画:中国足球队被画成了一个困倦男人的样子,和别人(其他国家队被设计为泥人玩偶)打架,男人连续惨败。最后中国队决定欺负泰国队这个“软柿子”。结果依然是中国队仍被打得头破血流。

3.概念拟人化。

人的头脑里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勤奋的,一个是懒惰的,两个小人总打架,最后懒惰的把勤奋的打死了。目前已经有很多类似的影视作品上映。

其次,繁重的社会压力让网络空间的人们向往通话语言。

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儿童文学的语言大都借助联想构建的比拟辞格写成,它考虑到儿童的欣赏水平,将语言这一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联系一起加以改造,或选择形象感较强的词加以运用,或将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加以多样组合。拟人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现在社会的繁重压力也刺激人们在工作之外选择不一样的表达与放松方式。无差别的拟人塑造了适合成人的童话世界,这里有讽刺有幽默,让人得到宣泄,让人看穿浮云。即便不能释然,也会在某个瞬间满足于这种心领神会的共鸣。同理,现代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无差别拟人的流行,与掌握一两种这类的修辞机制,对疏解压力有良好的作用。

再次,拟人强大的认知力能够胜任现代信息爆炸的传播环境。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段,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作为修辞手段的拟人,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感染力和生动性,使被描写对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是拟人是如何建构的,为何使用如此普遍,它又具有什么样的认知力。拟人的认知力主要表现在:

1.拟人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对自身的了解,用人类自己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间现象(非人实体)。正是人类把自身的一些特点和特性赋予非人实体,才使得人们能够非常容易地去认识非人世界,诸如动、植物世界及其许许多多的抽象事体,如生活、死亡、时间等等。例如,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认识蚂蚁的社会生活,称“蚂蚁群体”为“蚂蚁王国”,并且根据自己的方式把蚂蚁命名为蚁后、工蚁、兵蚁等,我们甚至用有关人类活动的词语去描述蚂蚁的社会行为,如我们谈论蚂蚁的阶级和等级制度。

2.拟人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每一事物都呈现出方方面面的特性。我们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只是事物方方面面特性中的一面,是从事物的种种特性中选择出来的,所以具有选择性,而选择性是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刘正光,2003),体现的仅仅是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事物每一方面的特征,都可以为我们看待事物提供一个视角。例如,“岁月不饶人”,体现时间无情地流逝,岁月让人变得沧桑,不饶人把时间拟人化了。

3.拟人作为部分新词理解的认知平台

语言以认知为前提,这是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人类普遍的拟人概念隐喻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不仅表现在前面所讨论过的拟人构词,还表现在大量的人类术语用于非人实体上,如经济学中无形的手(invisible hand)、经济大动脉(economic artery)、电脑(electronic brain)、瓶颈(bottle neck)等等。人们在理解上述词语时也许不会遇到任何障碍,但是人们也许根本没意识到之所以能这么轻松地理解这些词语,全是因为我们的拟人隐喻思维在起作用。

认知基础上的联想和移觉是比拟产生的心理机制,汉语自古就有大量的比拟和移情修辞文本。现代网络社会环境下,拟人作为比拟的一种,由于其本质与现代社会的潮流内在的一致性而倍受青睐。网络上种种的流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我们的语言规范,而这个时代,学生又不可避免地浸泡在网络的海洋之中。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要把握这样的背景,化腐朽为灵丹妙药:第一,不拒绝学生对流行语的模仿与使用;第二,主动选择优质的无差别拟人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第三,把握无差别拟人内在的心理机制,引导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诗歌鉴赏、作文写作甚至人际交往中。第四,强化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雁飞(1987-),男,吉林长春人,珠海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珠海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拟人认知
巧用拟人手法 突破“传送带”中的摩擦力问题
拟人手法真多情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学习用拟人的方法